首页期刊导航|肿瘤防治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肿瘤防治研究
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
肿瘤防治研究

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

陈焕朝 魏少忠

月刊

1000-8578

zlfzyjzz@vip.163.com

027-87670126

430079

武汉市武昌卓刀泉南路116号

肿瘤防治研究/Journal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3年,是一本由卫生部主管的高级医学学术刊物,以报道肿瘤临床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动态、新进展为主。读者对象为肿瘤防治研究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各级医务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循环肿瘤DNA在结直肠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杨文涛李溟涵蔡继东李聪...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传统的诊断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如今人们对于肿瘤进行实时监测的需求.对比传统的检测手段,ctDNA检测不仅无创,而且能够实时检测肿瘤全面的基因组信息.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逐渐凸显出其在CRC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本文就ctDNA在CRC患者中早期筛查、微小残留病变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循环肿瘤DNA精准治疗筛查疗效评估耐药肿瘤复发预后

    膀胱癌组织中MIS18B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曹文静汪煜琳翟雨晴张宗亮...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S18B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TCGA、GEO数据库分析MIS18BP1在肿瘤和对照组中mRNA表达并经qRT-PCR验证;UALCAN在线数据库分析MIS18BP1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MIS18B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OC曲线评价MIS18BP1 mRNA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MIS18BP1 mRNA在膀胱癌中表达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膀胱癌MIS18BP1蛋白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且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MIS18BP1与膀胱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结论 MIS18BP1基因和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水平增高,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浸润调控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膀胱癌MIS18BP1TCGA数据库GEO数据库qRT-PCR免疫组织化学

    铁死亡相关基因GLS2在泛癌中的预后及免疫价值

    潘月眉孙之赵倩倩胡雪雪...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评估铁死亡相关基因GLS2在泛癌中对预后及免疫的相关作用.方法 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GTEx、癌症细胞系百科全书(CCLE)及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等在线数据库进行GLS2基因泛癌分析,从基因表达、基因突变、生存分析、免疫浸润、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和TMB及MSI等多个方面挖掘GLS2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结果 GLS2在大多数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并且该表达与这些癌症的预后相关.在多种癌症中,GLS2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与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有关.GLS2还与TMB、MSI和甲基化呈正相关,其表达与可能的治疗反应具有一定关系.结论 通过对铁死亡相关基因GLS2的泛癌分析表明,GLS2的表达可能作为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皮质癌、肺腺癌、胰腺癌诊断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铁死亡GLS2泛癌预后免疫

    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吴小延王苏杰王芳杜紫明...
    17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4例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包括年龄、组织学分级和肿瘤部位等因素对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54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1个脑叶者46例,发生于2个脑叶以上者8例.肿瘤组织学WHO分级2级12例,3级42例.FISH检测显示54例均为1p/19q共缺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Olig2均为弥漫强阳性;GFAP均为阳性;p53有6例强阳性;48例患者ATRX未缺失;Ki-67增殖指数5%~60%.Sanger测序显示54例均发生IDH基因突变(40例为IDH1突变,14例为IDH2突变),33例发生TERT启动子突变.16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复发及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后复发转移间隔时间超过2年可以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期.54例患者平均无进展生存期33.5个月,平均总生存期40.7个月.结论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术后联合精准放化疗降低了进展风险,手术后复发转移间隔时间与该型患者预后相关.

    少突胶质细胞瘤病理特征组织学分级基因检测预后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董长鸿封岩江艳婷高洁...
    185-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88例晚期NSCLC患者资料.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研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PFS和OS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反应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8+比值高于无反应组(P=0.038),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无反应组(P=0.036);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CD4+/CD8+比值越高,患者PFS和OS越长(P=0.001,P=0.023).多变量Cox分析显示,治疗前CD4+/CD8+比值是预测PFS和OS的因素.此外,治疗后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越高,患者PFS越长(P=0.005,0.01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越低,患者PFS和OS越长(P=0.001,P=0.016).结论 外周血CD4+/CD8+比值能够预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的生存情况.

    非小细胞肺癌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抗PD-1治疗卡瑞利珠单抗

    赛沃替尼在Ⅲ/IV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观察

    钟诚张扬储子昂钱洪...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赛沃替尼在Ⅲ/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MET 14外显子(METex14)跳跃突变的Ⅲ/Ⅳ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克唑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赛沃替尼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2.08%和87.50%,均高于对照组的31.91%和70.21%(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长于对照组(Log rankx2=8.003、4.528,P=0.005、0.033);两组不良反应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赛沃替尼可提高Ⅲ/Ⅳ期METex14跳跃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患者对赛沃替尼的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

    非小细胞肺癌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赛沃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微卫星(GT/CA)n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杨汶峻傅雨婷袁叶琴刘达...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患者数量庞大且晚期患者疗效差,现有治疗手段虽取得巨大进展但仍面临挑战.肿瘤的发生伴随大量基因组序列的不稳定,(GT/CA)n重复序列是一种常见的微卫星序列,参与了基因转录和DNA甲基化等调控过程.现有研究表明,NSCLC中(GT/CA)n重复序列的多态性与EGFR、HO-1和HIF-1α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作为探索NSCL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发诊疗预后分子标志物及相关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切入点.本文总结了NSCLC中微卫星(GT/CA)n重复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希望能为NSCLC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微卫星(GT/CA)n重复序列EGFR

    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孙家齐王玉栋
    203-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脏是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扩散的常见部位,且肺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不良,或许与肝脏特异性微环境组成有关.多种病理生理因素的调控,包括肝脏免疫微环境、相关细胞、蛋白、信号分子及基因改变,都会对肺癌肝转移过程及后续的治疗策略产生影响.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作为晚期肺癌的特殊人群,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患者具有免疫治疗较差的特点.本文对免疫微环境影响肝转移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加以综述,总结抗肿瘤免疫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中取得的成果及前景展望.

    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免疫治疗免疫微环境

    胶质瘤位点特异性分布的相关因素探讨

    李雯婷暴洪博梁鹏
    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极具挑战性.胶质母细胞瘤属于WHO Ⅳ级的高度恶性脑胶质瘤,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术后化疗联合放疗,然而由于它的高度浸润性、遗传异质性和血脑屏障的存在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艰巨的任务,几乎所有胶质母细胞瘤在积极治疗后都会复发,提高胶质瘤总体治疗效率促使我们探索更新的分子治疗策略.大脑的解剖和功能区定义是现代神经外科学的重要理念,是研究脑胶质瘤分布差异的基础.本文从胶质瘤的起源出发,基于大脑连接组学研究的理论,从分子特征、信息通路、肿瘤微环境景观、免疫等方面分析了胶质瘤空间特异分布的可能原因,试图寻找新的生物分子靶标治疗路径,为胶质瘤更有效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科学思路.

    胶质瘤解剖空间分布分子特征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在恶性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车鑫胡震王永刚李耀平...
    21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是一种黄素依赖性的代谢酶,在嘧啶代谢从头合成途径中将二氢乳清酸氧化成乳清酸.同时它位于线粒体上,与细胞氧化磷酸化存在紧密联系.此外,DHODH也是铁死亡途径的一个重要抑制因子.本文主要阐述DHODH影响恶性肿瘤进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包括其在嘧啶从头合成、氧化磷酸化及铁死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DHODH作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依据.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恶性肿瘤嘧啶从头合成氧化磷酸化铁死亡DHODH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