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陈光明丁亚琪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闭式蒸气吸收式热泵系统以热能和少量泵功驱动代替蒸气压缩热泵系统的压缩机驱动,分别实现工质的流动和内能的增加,节省了高品位电能的压缩功.开式吸收式系统相比于闭式吸收式热泵(制冷)系统,以蒸气压差和温度差同时驱动的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代替闭式系统温差驱动的间接传热,实现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热质交换.针对开式吸收式系统的研究目前主要为不同应用相关研究,在闭式吸收系统的基础上精简结构,优化性能.本文主要从工质对、构型、部件三个方面总结目前开式吸收式系统的研究进展.因开式吸收式系统常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对其工质对的研究需要在蒸气压低、不易结晶等传统吸收式工质对需要的物性基础上,更强调腐蚀性低、环境友好等特性.广义的开式吸收式系统有D型、AD型、ADC型、EAD型、EADC型5种基本构型,本文总结了5种基本构型在直接蒸发冷却制冷、气体除湿加湿处理、热湿气体潜热回收、制冷制热、蒸馏提纯等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与闭式吸收式系统相比,强化环境与系统的传热传质是开式吸收式系统的研究重点.对于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部件,填料塔仍然是绝热开式吸收器/发生器的主要形式,基于膜的非直接接触式吸收/发生换热器作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替代部件,其传热传质系数相对于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仍有待提高.

    吸收式热泵综述开式吸收式溶液除湿传热传质部件应用研究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相关能效评价指标综述

    王博郭焱华邵双全涂虬...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却系统在保证数据中心可靠运行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量,为了助力数据中心碳中和,充分挖掘冷却系统节能潜力,对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进行评价很有必要.行业内对冷却系统的评价指标较多,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现行数据中心标准及文献中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相关能效评价指标,从电能使用效率及其衍生冷却系统相关指标、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用性能指标、数据中心冷源设备用性能指标三个角度对相关指标进行研究,介绍了不同指标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内容,并分析了各指标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得出:电能使用效率(PUE)及其冷却系统相关衍生指标不能准确反映数据中心运行维护技术上的水平;对于实际运行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评价,全年综合性能系数(GCOP A)较为适用;对于中国数据中心冷水机组的使用及年度运行指标而言,全年性能系数(ACOP)的计算方法更为客观,适用性更广.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性能指标

    制冷、大数据、元宇宙漫谈

    陈焕新张丽程亨达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概念自提出以来,迅速成为国内外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展规划、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个人研究计划中炙手可热的字眼.制冷行业在元宇宙这一新赛道中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亟需为前路的发展方向铺垫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技术更新.本文回顾了大数据时代这一背景,从大数据时代对制冷领域的影响和制冷技术对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大数据与制冷的关系.大数据是制冷领域发展机遇的创造者,本文以制冷空调行业为例,介绍了大数据相关技术在空调系统优化和空调企业数字化运营中的应用.制冷技术是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保卫者,本文分别介绍了制冷技术在产业上游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建设和解决下游终端产品的散热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上述分析为元宇宙时代与制冷领域关系的思考提供了参考.然后,本文梳理了元宇宙时代兴起背后的蓄力,包括助推力量、国内外布局以及美好愿景.并客观地直视了元宇宙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包括算力风险、沉迷风险、伦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经济风险、产业霸权等最为突出的几大风险.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元宇宙时代鲜明的发展背景.最后,本文重点讨论了元宇宙与制冷的关系.一方面是元宇宙给制冷领域带来了新发展思路,包括庞大的元宇宙生态所带来的对制冷设备和专业人才大幅上升的需求量;元宇宙世界能够提供沉浸式教学和职业培训;借鉴于"互联网+","元宇宙+"意味着现实行业向"虚实交互"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制冷技术对元宇宙时代的影响,包括作为保卫者满足元宇宙中基础设备、设施的散热技术需求;更为沉浸式的体感,如冷热和湿度的肤感体验,需要制冷技术提供.不止于此,元宇宙与制冷的融合仍有无限可能.

    制冷技术元宇宙大数据

    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供暖运行测试

    李效禹马骊史琳徐伟...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空气源热泵因其优秀的环保和热工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分布式集中供暖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JGJ/T 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和JGJ/T 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秦皇岛某公共建筑和石家庄某居住建筑的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开展运行测试研究,探究在低温环境下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不确定度及实际运行效果.通过不确定度分析,秦皇岛项目2#机组和石家庄项目2#机组制热性能COP在不同运行环境温度下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范围分别为4.27%~5.87%及1.90%~4.36%,测试结果可信度高.测试结果表明:秦皇岛项目在室外日均温度-10.9~2.5℃的工况下,1#和2#机组实测日均COP范围分别为2.75~3.09和2.76~3.15.在室外最低温度-18℃时,1#和2#机组热COP仍可达到2.19及2.88.石家庄项目在室外日均温度-6.6~12.5℃的工况下,1#和2#机组实测日均COP范围分别为2.32~3.38和2.21~3.06;分析两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可得,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低温环境下COP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依然较小.

    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分布式集中供暖系统测试不确定度性能系数

    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补气加速除霜实验

    魏文哲徐林彤刘旭晨倪龙...
    47-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在除霜过程中,由于室外换热器面积大和室外环境温度低的原因,通过室外盘管表面的散热量更大,导致其除霜时间长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提升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的除霜性能,本文利用其既有的循环结构,提出补气除霜技术,并设计了5组实验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补气可有效缩短除霜时间,降低除霜能耗并提升除霜效率.电子膨胀阀在最佳开度时,除霜时间缩短20.61%,从水中的吸热量和压缩机输入功分别降低8.74%和17.98%,除霜效率提升6.22%.

    空气源热泵准二级压缩除霜补气

    带余热回收的CO2车用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袁昊瑞宋霞俞彬彬王丹东...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制了一套具有串联式余热回收功能的CO2热泵系统,并在标准焓差台中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参数对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热源余热回收系统(空气热源和电机热源)的性能优于单空气热源系统,双热源模式可以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制热量与COP,扩大热泵系统低温工作范围.在环境温度为-20℃时系统切换至双热源模式后的制热量及COP分别提高18.9%和5.9%.低温环境下使用双热源模式优势显著,随着室外温度由-5℃降至-20℃,开启双热源模式后制热量的增加率由4.3%增至18.9%,COP的增加率由4.3%增至5.9%.提出低于-5℃的环境温度是使用余热模式的最佳温度范围,为CO2车用热泵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车用热泵CO2制冷剂余热回收制热性能性能系数

    基于DLCA的家用空调器碳排放研究

    崔志恒杨昌智
    61-6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并引入了空调能效比和电力结构随运行年数变化的关系,进而建立基于DL-CA的空调设备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充注R410A型制冷剂的涡旋式家用空调器进行了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期间动态参数的引入对空调寿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结果影响显著,对比静态评价模型,能效比和电力结构的变化可分别使碳排放总量波动19.0%和-9.1%,空调运行末年碳排放分别为第一年的1.71和0.80倍.空调寿命周期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运行阶段,占到总量的91.8%,;寿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中有75.0%来自于设备运行耗电,23.0%来自于制冷剂泄漏.空调温度设定值、制冷剂泄漏率和制冷剂GWP等参数对空调寿命周期碳排放影响显著.研究有助于暖通空调领域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进一步优化.

    空调器碳排放寿命周期评价制冷剂能效比

    变频空调器APF快速计算的显式表达式

    陈炫丞庄大伟余岳峰丁国良...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标准中给出的空调器能效指标APF的确定方法,包含一系列的判断与嵌套计算,过程复杂.本文旨在将新版空调器能效标准GB 21455—2019中给出的APF系列计算公式转化为显式计算式,从而满足APF计算便捷的要求.首先采用将自变量直接代入的方法对国标定义的APF的4个中间变量进行化简;然后通过数值拟合的办法对化简计算式中需要判定计算区间与分段计算的过程进行简化;最后将4个中间变量的显式表达式代入APF定义式中,得到APF显式表达式.开发的APF显式表达式适用于所有额定制冷量范围的变频空调器并有良好的精度,其中5测试工况点、7测试工况点的APF显式表达式相比于空调器能效标准中APF的定义式计算误差分别为0.73%、1.17%.

    APF空调器快速计算显式表达式空调器能效标准

    多级热电制冷器的制冷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牛炳轩刘志杰刘泽宇申利梅...
    78-8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多级热电制冷器的研究较少,且对制冷性能的报导尚不统一.为研究多级热电制冷器的确切性能,本文利用商用热电材料的物性参数,建立了一级至六级热电制冷器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从多级热电制冷器的设计角度出发,研究了外部驱动电路及内部结构参数对其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端为27℃时,六级热电制冷器在电串联、电并联和独立电源驱动电路下可分别获得113.32、71.84和129.78℃的最大制冷温差.进一步探究了不同驱动电路的最佳应用场合,分析了不同驱动电路下多级热电制冷器的制冷性能出现差距的原因.并以六级热电制冷器为例,研究了各层级热电臂的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层级的臂高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热电制冷仿真模型驱动电路热电臂高度制冷性能

    换热管间距对冷辐射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叶立飞丁云飞马琛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辐射空调以较好的热舒适性和较大的节能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其表面易结露及单位面积制冷能力偏低影响了其工程应用.本文通过建立金属辐射板传热过程模型,分析了辐射板换热管间距排列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常规等管间距排列铜管辐射换热表面,在供水温度及流速分别为17℃和0.3 m/s时,对某1.2 m×0.4 m辐射板,当管间距由100 mm降至68 mm时,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下降0.58、0.76℃,温度不均匀系数分别降低3.56%、9.41%.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排、5排、6排三类共9种变管间距排列辐射板,分别与相应等管间距排列辐射板对比,表面平均温度最高分别下降0.37、0.56、0.36℃,温度不均匀系数最高分别下降19.3%、23.5%、30.3%,换热管变管距排列表面温度更均匀.

    冷辐射板变管间距表面平均温度温度不均匀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