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喷砂凹坑复合微纳换热管管外蒸发换热实验研究

    吴俊杰张江辉高宇程洪...
    95-10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实验研究了R32 在外径为 19.05 mm的不锈钢喷砂管、凹坑管、凹坑/喷砂管以及光滑管管外环形区域蒸发换热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速(50~140 kg/(m2·s))、干度(0.2~0.8)、饱和温度(279~288 K)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坑/喷砂管表面传热系数最高、凹坑管次之、光滑管最低;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均与质量流速成正相关,与饱和温度成负相关;高质量流速下平均干度对表面传热系数影响较大.引入强化因子ηEF 和性能评价因子ηPEF 对强化换热效果进行量化,凹坑/喷砂管结合了喷砂与凹坑表面的优点展现出最佳的蒸发换热性能,其ηEF 值和ηPEF 值最高可达 2.84 和 2.31.喷砂与凹坑复合处理换热管表面,增加传热面积和汽化核心数量,提高湍流强度,拉伸减薄液膜促进管外蒸发换热.

    蒸发换热复合微纳换热管表面传热系数摩擦压降环形区域

    矩阵式微射流冲击圆柱肋热沉的换热特性

    孙健杜海权李志威王罗坚...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矩阵式微射流圆柱肋热沉,热沉设计成三明治结构,具有紧凑、体积小等特点.上部为上气室,中间为射流孔板,射流孔板上设置有回流通道,降低了横向流对射流冲击换热的影响,底部为下气室,下气室设有圆柱肋板,阵列圆柱肋可增加传热面积同时增强流体扰动而加强换热.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射流雷诺数、热流密度、冲击高径比对热沉内换热特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射流雷诺数为1596~2874,射流冲击高度为4、6、8 mm时,与无肋被冷却表面相比,有圆柱肋的被冷却表面温度更低,平均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提高 1%~3%.随射流雷诺数增加热沉换热性能也逐渐增强,在射流雷诺数为 2874 时,实验测得圆柱肋板被冷却表面的平均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最大可达 1036 W/(m2·K).

    强化换热阵列射流回流结构圆柱肋热沉数值模拟

    微针肋结构大过冷度强化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王玥明卢经朝庄大伟丁国良...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发热功率日益增加,需要新的高效冷却技术保障其安全运行,采用大过冷度流体与微针肋结构结合的方式是提升冷却能力的一种新思路.本文实验观测了微针肋结构过冷沸腾现象,测试了不同过冷度(50、60、75、95℃)对表面传热系数与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确定了大过冷度下微针肋结构相比光滑结构表面传热系数的强化比例,研究了微针肋结构过冷沸腾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超过 200 W/cm2 时,微针肋结构过冷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过冷度增大而增大;微针肋结构临界热流密度随过冷度上升而上升,当过冷度由50℃升至95℃,临界热流密度由228 W/cm2 升至400 W/cm2 以上;微针肋结构表面传热系数均比同工况下的光滑结构表面传热系数大,微针肋结构的强化传热效果在大热流密度、大过冷度下更为显著,当热流密度为 250 W/cm2、过冷度为 95℃时,强化比例为 1.28.

    强化传热微针肋结构过冷度表面传热系数

    油循环率对蒸发器内传热与工质流动的影响

    李兆华赵俊杰沈浩鲍鑫...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VCR(蒸气压缩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润滑油会发生泄漏,混入制冷剂后对制冷剂的流动性和传热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基于使用R1234yf的直线压缩机,建立蒸发器的数值模型.通过无油直线压缩机驱动的VCR系统进行实验测试获得系统制冷量与换热器压降,以此对无油工况下的数值模型进行实验验证,预测压降和制冷量的MAP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3.9%和 8.2%.结果表明:在冷凝温度为 50℃,蒸发温度为 2℃时,无油工况与OCR为 2%和 6%时系统制冷量相差可达 4%和22%,OCR(油循环率)的增大降低了蒸发器内传热速率;在冷凝温度为 50℃,蒸发温度为-11℃时,无油和OCR为 4%时压降分别为 6.17 kPa和 9.92 kPa,含油制冷系统比无油制冷系统的压降高 5%~82%,换热器压降随OCR的增大而增大.

    蒸气压缩制冷系统传热系数蒸发器油循环率

    多管阵列相变储热装置在日光温室的应用研究

    李伟钊张冲魏娟杨鲁伟...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发适用于日光温室的简易相变储热装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硬脂酸丁酯相变材料的多管(PVC)阵列储热结构,改造新疆吐鲁番的一个既有日光温室,实验研究改造后的日光温室热环境.结果表明:相同光照时间(冬季光照 6 h)条件下,黑表面储热装置的蓄热量比白表面大 66.7%;对比三种直径PVC管材硬脂酸丁酯蓄热体,直径 75 mm最为适合.与传统日光温室对照,采用多管阵列储热的日光温室的夜间平均温度提高 1.2℃以上,硬脂酸丁酯的单位实际蓄热量可达 163 kJ/kg(包含显热).本文多管阵列储热结构具有造价低、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等特点,可在日光温室规模化应用.

    日光温室相变蓄热多管阵列硬脂酸丁酯应用

    壳管式相变储能换热器性能强化研究

    朱超师鹏王志华王沣浩...
    134-14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流体动力学软件CFD进行仿真模拟,从传热面积和流场两方面考虑肋片对相变换热器换热过程的影响.分析了3 种结构形式(双肋式、三肋式、四肋式)下肋高及肋片排布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结构形式和规格尺寸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双肋式结构可极大的改善相变储能放热器的储能过程,采用三肋式结构可更快的进入流场扩张期,对称四肋式换热管在竖向和水平方向均有较高的融化速率;在同等传热面积下,双肋式结构具有显著优势.当肋片长度与换热管半径之比为 1.5 时,缩短了 80%的放热时间,同时凝固总量也提升至 87%,高出光管的 76%.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结构优化相变储能

    蓄冷式多温共配箱的研制与传热系数测试

    谢如鹤陈欢孟祥超李庆庭...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生鲜产品多品类、多温区共同配送需求,确保冷链"最后一公里"不断链,研制适宜的冷链配送设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生鲜电商市场的调研和配送需求分析,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相关标准,从结构设计、温区分配、箱体材料以及蓄冷剂选择和计算等方面设计研发了一款蓄冷式多温共配箱,并进行传热系数测试.结果表明:蓄冷式多温共配箱保温结构性能稳定,箱体传热系数为 0.68 W/(m2·K),满足普通温度冷藏运输车辆的技术要求.

    生鲜电商蓄冷式多温共配箱传热系数保温材料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冷却的空气换热器的设计与模拟

    刘斌耿士江王子星陶文铨...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数据中心场景的空气冷却器的换热板片设计,介绍了板片的设计思路并对板片间空气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利用圆台型丁胞以及不同凹凸方向的棒状丁胞阵列等丁胞结构进行强化传热,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改进芯片的强化传热效果.结果表明:雷诺数Re越高,改进板片的强化传热效果越好,其中改进芯片3 在Re为15091 时相对于原始板片可实现等泵下强化传热 37%,在Re为 5000 时也能实现强化传热 20%.对比不同改进板片,发现棒状丁胞阵列的长轴方向及凹凸方向对强化传热效果影响较大,Re为 15091 时,通过调节棒状酒窝阵列的布置方式后得到的改进板片 3 相较于改进板片 1 可在等泵功下强化传热 11%以上.

    数据中心强化传热丁胞结构数值模拟

    冻融对花鲢鱼不同类型肌肉冷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

    宋晓燕徐如颖钱澄乐翔云...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冻融对不同类型肌肉在冷藏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本文以花鲢鱼的白肉和红肉为对象,对直接冷藏(4℃贮藏7 d)和冻融冷藏(-18℃冷冻 1 d,解冻后 4℃贮藏 6 d)下肌肉组织的保水性(汁液损失率、水分活度、水分分布状态)、色差、蛋白质热稳定性及质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融贮藏过程中,肌肉组织的汁液损失率显著增大;冻融后,白肉中的不易流动水、自由水的弛豫时间和峰面积比例的变化比红肉更显著.冻融使白肉的亮度值L∗显著增大,红肉的黄度值b∗最终增大了 104%.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与肌肉类型有关,冻融促进了白肉肌球蛋白焓值的下降.肌肉组织的硬度值和咀嚼性在贮藏过程中均显著下降,冻融后的白肉更易发生干耗.因此,红色肌纤维可能具有更好的冷冻耐受性,冻融可能对红肉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花鲢鱼冷藏冻融白肉红肉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