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SMO-RS方法筛选离子液体作为吸收式制冷剂的吸收剂

    孙艳军郑海圻王世彪王晓坡...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研究了R1234ze(E)、R1234yf、R1233zd和R1243zf这4种氢氟烯烃类制冷剂与20种阳离子和16种阴离子相互配对成的离子液体组成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通过COSMO-RS方法对工质对的亨利常数及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模拟计算.从分子表面极化电荷密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工质对的亨利常数和溶解度的差异.结果表明:R1234ze(E)制冷剂的极化表面电荷密度曲线在负极区域存在一个峰值,它与正极区域出现极化表面电荷密度峰值的阴离子兼容性好,与负极区域出现极化表面电荷密度峰值的阳离子兼容性差.筛选出了与HFO类制冷剂配对时具有低的亨利常数以及高溶解度的离子液体.

    COSMO-RS离子液体HFO制冷剂吸收式制冷

    基于正交试验的热管换热蓄冷板充冷性能研究

    韩丹丹王强王达黄杰轩...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载蓄冷板是充冷式冷藏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短蓄冷板充冷时间对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热管换热蓄冷板,模拟研究了蓄冷板充冷冻结过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热管管径、管间距、通道内载冷剂流速、雷诺数对蓄冷板充冷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常规单层厚度约为50 mm蓄冷板状态下,管径为7 mm、管间距为39 mm、通道内载冷剂流速为1.2 m/s、雷诺数为3.89时(最优参数),平均冻结时间和完全冻结时间分别为45 min和78 min;与现有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对比,最优参数下热管换热蓄冷板的充冷时间大幅缩短.

    热管换热蓄冷板充冷性能正交试验

    U型重力热管启动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的演变规律

    赵萧涵刘圣春李雪强张钟垚...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力热管因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将饱和温度和工质物性变化引入VOF模型,研究了U型重力热管的启动过程,并对启动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模型可与实验数据更好地吻合,模拟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仅为5 K,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基于模拟结果,可将启动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平衡阶段和突变阶段;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绝热段和冷凝段的温升均滞后于蒸发段,蒸发段和冷凝段间的压力差出现小幅波动(平均波动范围为81.5 Pa);平衡阶段的特征是冷凝段温度上升,蒸发段和冷凝段间的压力差波动幅度增大(平均波动范围为230.2 Pa),并出现间歇沸腾现象;突变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温度出现波动,同时压力波动更为剧烈.

    重力热管VOF模型启动过程压力温度导热系数

    微通道换热器两级均液竖直集管设计及两相分配特性

    王晓宇宋分平谢李高董超...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冷剂两相分配均匀性是影响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微通道换热器采用竖直集管分液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两级均液集管的设计方案,通过两相制冷剂分配测试,对比了不同干度和总流量下,各支路的气液相流量比率.实验结果表明:空集管的顶部支路缺液,底部过液,各支路液相流量的相对标准差(RSD)大于95%;多股流集管通过底部进液腔分配,在多股流通道中向上流动并从侧面出流孔进入环形横隔腔,各支路液相RSD大于60%;在多股流集管中加入芯部整流腔和顶部分配腔后,液相RSD在5%以内,气相RSD在15%以内,分配效果良好.

    微通道换热器竖直集管制冷剂分配两相

    三维变形管能量回收器在夏季空调新风系统中的应用

    王雨婷朱冬生叶周刘世杰...
    126-13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空调新风系统来降低空调及建筑能耗.结合某空调新风一体机实际运行工况,开发出一款基于三维变形管的新型高效能量回收器,对其不同参数能量回收效果进行计算和模拟分析以确定最优参数,并对改造前后的室内气流组织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工况下,采用螺距为60 mm、长短轴比为1.3的三维变形管,且能量回收器进出风均为方形开口时,能量回收率最大,可达77.11%;达到同样制冷效果的前提下,比普通空调器节约电耗近35%,节能效果显著.此外,增设能量回收器后,由于存在能量回收,室内温度波动小,人体的舒适性更高.

    空调能量回收强化传热新风夏季工况

    中央空调系统的自蓄能特性与调峰潜力

    毛宇波梁彩华汤琪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空调系统因能耗大且与电网的尖峰负荷重叠,已成为电网调峰的重要对象和研究热点.为研究和挖掘中央空调系统参与电网调峰的潜力,提出一种中央空调系统自蓄能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用户侧管网冷冻水温实现冷量的存储与释放,将峰期空调能耗转移,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以某实际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为对象,通过建立中央空调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了该系统在不同空调负荷率和蓄冷量下的自蓄能蓄冷、释冷运行特性,评估了该建筑的自蓄能调峰潜力和运行经济性.结果表明:在40%空调负荷率下完成100%蓄冷量的蓄冷能效比为4.2,耗时27 min;在100%空调负荷率、100%蓄冷量和12 ℃释冷结束水温下,释冷60 min的削峰电量为745 kW·h,削峰率为23.9%;在最大冷负荷为11 673 kW的供冷季典型日利用自蓄能可降低空调系统3.9%的峰期电量和19.8%的尖峰期电量,单日节省3.0%的空调系统运行电费.

    中央空调系统变冷冻水温运行自蓄能电网调峰削峰填谷

    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恒温恒湿箱系统性能的影响

    金露露盛健张华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流装置的调节对恒温恒湿箱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恒温恒湿箱定频制冷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目标工况下电子膨胀阀(EEV)开度(10%~30%)对蒸发器过热度、压缩机排气温度、蒸发器翅片温度及箱内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EV开度为15%~30%时,可保证过热度(8~15 ℃)和排气温度在安全合理范围内;EEV开度为20%以下时,设置旁通毛细管,使压缩机吸气带液冷却而安全运行;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工况下,较大开度使温湿度调节时间缩短10~20 min,低温高湿和高温低湿工况下,较大开度造成额外湿补偿或热补偿的能耗并延长温湿度调节时间;不同目标工况下,小开度(15%)相比大开度(25%、30%)箱内的相对湿度和干球温度更趋近目标温湿度,温湿度控制精度更高.

    恒温恒湿箱电子膨胀阀过热度排气温度

    翅片表面融霜滞留液滴的蒸发特性

    汪峰戴飞杨卫波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翅片表面融霜滞留液滴的蒸发特性,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了液滴尺寸、基底润湿性和倾斜角度、加热温度等因素影响下翅片表面融霜滞留液滴的蒸发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普通铝翅片表面的液滴蒸发模式为恒定接触直径和混合模式,钉扎现象明显,而疏水翅片表面为恒定接触角和混合模式,无钉扎现象,且蒸发耗时更长;液滴在普通翅片表面的蒸发耗时随翅片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减少,倾斜角度越大,液滴蒸发时的脱钉现象越早发生;液滴初始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加热温度从30℃升至40 ℃,液滴的蒸发耗时缩短60%.此外,液滴初始体积越大,其蒸发耗时越长,但蒸发模式不变.

    空气源热泵翅片融霜滞留液滴蒸发钉扎现象

    空气源热泵多台室外机并联轮换除霜实验研究

    牛建会梁征刘福生马国远...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并搭建了多台室外机并联空气源热泵实验系统,采用热液过冷对室外机进行轮换除霜.实验研究在不同室外温、湿度条件下系统制热性能随结、除霜的变化特点,并与热气旁通轮换除霜对比.结果表明:热液过冷轮换除霜效果良好,当室外侧空气温度为-10 ℃、相对湿度为90%时,最佳开始除霜时间为30 min,系统制热量由无霜时的9.87 kW降至开始除霜时的8.71 kW,制热COP由无霜时的3.73降至开始除霜时的3.36.不同湿度工况下运行除霜时,系统制热量及制热COP最小值可达5.42 kW、2.28.与旁通20%热气除霜相比,热液过冷轮换除霜平均制热量提升13.8%、制热COPc提升10.1%.

    空气源热泵热液除霜热气除霜制热性能

    《制冷学报》2024年第45卷总目次2024 Total Contents of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后插1-后插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