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与空调(四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与空调(四川)
制冷与空调(四川)

雷波

双月刊

1671-6612

zlykt2002@163.com

028-86466640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机械馆

制冷与空调(四川)/Journal Refrigeration & Air Condition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四川省制冷学会主办的《四川制冷》杂志,1985年创刊以来,深受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自2002年起更为《制冷与空调》,由四川省制冷学会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制冷与空调》主要刊登制冷与空调行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学术论文,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报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2007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3年本刊已入选“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08页,大16开。其读者群为制冷与空调科研所的科技工作者、厂矿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者、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温高湿低压低氧环境认知测试项目筛选及认知表现变化规律研究

    徐原均胡玥苏小文孙亮亮...
    58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筛选了高温高湿低压低氧环境下认知功能的测试项目,并在温度 37℃、相对湿度 80%、海拔高度3500m环境下开展认知实验,研究人体运动状态时认知表现的变化规律.通过测试项目难度评价筛选出视觉保留、数字检索、注意力调转、视选择反应时和斯特鲁普等 5 个认知测试项目;对测试项目的刺激限时、应答限时和刺激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刺激限时评价、综合难度评价和时长接受度评价达到适中或正好可接受,调整后的总测试时长约为 710s.认知实验结果显示,心率、口腔温度和血氧饱和度均在安全限值内,口腔温度最高达到 38.3℃.受试者的认知测试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呈现升高的趋势,表明认知表现由于运动得到改善,但为维持认知测试成绩,受试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主观努力而导致脑力负荷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复杂环境下认知测试项目筛选以及认知表现变化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高温高湿低压低氧环境认知测试项目认知表现脑力负荷

    不同截面地暖管传热性能和节能分析

    任永恒申慧渊罗亮王丽娟...
    598-605,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面积相同的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截面地暖管低温热水辐射采暖利用Fluent模拟了表面温度分布、地面平均温度等,并计算了表面温度不均匀度以及摩擦阻力、进出口压差和热效率.结果表明,流量在 110cm3/s下,三角形(倒置)截面管道的地表平均温度比传统圆形提高了 1.1℃;梯形(倒置)的表面温度不均匀度传统圆形截面管道优化了 12.27%;在热效率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三角形(倒置)>三角形(正置)>梯形(倒置)>矩形(宽高比为 0.785)>矩形(宽高比为1)>矩形(宽高比为 1.27)>圆形>梯形(正置),其中三角形(倒置)截面管道的热效率比传统圆形提高了 17.9%.

    地板辐射供暖地板表面温度均匀性Fluent数值模拟节能

    室内空气CO2对人体影响及其抑制措施综述

    苏小文陈宏宇
    606-61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室内二氧化碳(CO2)水平是衡量室内空气质量(IAQ)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暖通空调领域,CO2 浓度水平常用于评价室内通风效率和人员密度.同时室内CO2 浓度也是空调通风的重要表征参数,合理的水平能保证人们的正常休息、舒适体验感及高效工作.然而,不同场景CO2 对人体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即使低于标准规定限值的CO2 浓度和暴露时间,人体仍有不适症状,将现有的CO2 浓度规定和标准应用于空调通风设计仍有一定局限性.从CO2 浓度、CO2 暴露时长以及CO2 产生方式等因素对人体健康、舒适及工效等 3方面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情景下CO2 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并给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从而为不同功能房间的空调通风设计与环境营造提供参考.

    CO2人体健康舒适工效建筑环境

    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参数研究与性能优化

    马肖娜严华夏陈奕王玉刚...
    614-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风冷电池热管理方式的冷却能力,设计了一种湿芯辅助的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运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充电倍率和电池数量的电池组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加装铝片改善电池组内均温性.结果表明:与传统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相比,湿芯的运用能有效降低电池表面的最高温度,更能适应高充电倍率和电池数量较多的电池组的散热需求;但均温性较传统风冷系统稍差.充电倍率为 2C时,传统强制风冷和湿芯辅助的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在电池数目超过45 个时,电池组内温差均超过 5℃.提出在电池外包裹铝片的方法改善电池组均温性,模拟结果显示,加装铝片可有效降低后排电池温度,以应对高充电倍率散热.模拟结果显示:2C充电倍率、电池数量为 60个时,电池组最大温差由 6.90℃降低至 5.68℃.

    电池热管理强制风冷蒸发冷却CFD仿真均温性

    非着火车厢空调运行对火灾时人员疏散影响研究

    张华锦毕海权
    62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火灾是地铁运营中危险性最大的事故.车厢内着火时,火灾烟气将会通过贯通道蔓延到非着火车厢内,因此需要对火灾烟气加以控制.空调系统作为地铁车厢内环境调控的重要系统,空调运行对火灾时车厢内温度场和烟气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规范明确规定火灾时着火车厢内空调控制方法,而针对非着火车厢空调系统在火灾时的控制存在空白.以某地铁为例,通过FDS建立三节地铁车厢,计算行李起火情况下相邻车厢空调运行对车厢内烟气流动的影响.将火灾的计算结果导入疏散计算中,建立耦合火灾烟气流动的人员疏散,分析了相邻车厢空调运行对人员接触温度、能见度、FED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灾时,相邻车厢空调系统运行可降低相邻车厢内人员接触温度、FED值,提高人员能见度,相邻车厢空调系统运行时有利于提高相邻车厢人员疏散过程中的安全性.

    地铁车辆火灾空调系统人员安全疏散数值模拟

    地铁站台公共区弥散送风系统结构参数研究

    邓保顺何磊余涛邱澄...
    629-635,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站台公共区弥散送风系统(DASS)可以提供舒适的热环境,其结构设计参数会影响DASS送风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弥散送风板开口率、送风口数量、静压室高度以及下部空间高度等结构参数对站台公共区DASS送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站台公共区气流分布均匀性和人员热舒适性随弥散送风板开口率和送风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静压室高度在 1.1m左右时的送风效果最好;下部空间高度越高,气流分布越均匀,但冷风感越强,综合初投资和系统送风效果,下部空间最优高度为 3m.

    地铁站台公共区弥散送风系统结构参数送风效果数值模拟

    太阳能光伏降温与热风内墙蓄热耦合系统发电与供暖特性研究

    祁式展余涛
    636-641,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耦合光伏发电余热与热风内墙的供暖系统(简称PV/T-HVIW系统),该系统能有效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和室内温度.使用TRNSYS软件建立该系统的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光伏电池累计发电量、集热器集热量、室内空气温度和供暖负荷.结果表明:本系统相较于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在供暖季发电量提高 8.2%,平均发电效率提升约 1.6%;回收的余热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热舒适,相较于无该系统的普通居住建筑和热风直接供暖的建筑,室内夜间最低空气温度分别提高了6.3℃和 2.7℃,保证室内最低温度为 15℃时,夜间供暖负荷减少了 88.0%和 61.1%.

    光伏余热热风内墙蓄热发电特性供暖特性

    超长公路隧道火灾纵向通风的烟气特性研究

    李智勇唐莎
    642-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公路隧道火灾纵向通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短隧道,针对5km以上超长隧道的研究成果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具体的设计指导准则.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大兴乡隧道,针对典型火灾场景(30MW),建立了超长隧道火灾全纵向通风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超长隧道火灾全纵向通风的烟气特性.结果表明:超长隧道火灾烟气基本在火源下游 1300m以外达到均匀分布,即下游 1300m以外的烟气浓度不再随蔓延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通风速度的增加有助于隧道烟气浓度的下降.研究的三种风速情况下,超长隧道火灾烟气均满足安全控制标准.

    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数值模拟纵向通风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测试与分析

    陈极罗禄堂张文波朱海鹏...
    649-654,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电站厂房内的热湿环境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以及设备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针对贵州某水电站进行了全年 4 个典型季节的地下厂房内热湿环境现场测试,发现该水电站地下厂房主要洞室全年干球温度 10.2~26.7℃、相对湿度 44.0~94.5%;热湿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部分季节、部分洞室存在空气相对湿度偏高,部分低温设备及管道壁面存在不同程度"结露"现象.通过对地下厂房热湿环境存在问题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通风除湿改进方案,可以为类似水电站地下厂房的热湿环境调控提供一定的工程参考.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现场测试结露除湿

    不同施工阶段隧道内粉尘分布研究

    魏雨阳狄育慧李若溶
    65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工序较为繁琐,施工环境相对闭塞,致使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含量极高,施工工人很难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明确隧道在施工中粉尘的组成特征及分布规律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单点测试法沿隧道纵深布置 12个测点,探究隧道施工中三个主要施工阶段—掌子面开挖、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的粉尘形成和分布规律,其中掌子面开挖、隧道的初期支护均在每开挖 3m后进行测试,二次衬砌测试是等隧道施工完毕后进行粉尘浓度测试,进而提出相应的隧道粉尘防治以及工人的防护措施,为了详细分析粉尘浓度,测试了PM2.5、PM10、PM1、PM4、TSP五种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粉尘的颗粒物浓度,发现在掌子面开挖以及初期支护阶段,粉尘浓度随隧道进深增加而增长;而在二次衬砌阶段,粉尘浓度随进深增加先减后增等规律.对斜井隧道施工中粉尘的基本组成成分以及分布规律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也对如何解决施工中工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斜井隧道粉尘分布规律组成特征粉尘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