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健柏

双月刊

1672-3104

znsk@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84805023

410083

湖南省长江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类双月刊,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为提高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影响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宋益白文博成金华张亿军...
    11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创新对保障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清洁能源金属的内涵及数据核算、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技术创新影响下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趋势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主要结论有:物质流分析能精确核算清洁能源金属全产业链供需数据,为探究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为保障我国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源""节流"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有关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产业链单一环节;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需要考虑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的影响,需要耦合清洁能源金属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究产业链上游的联合生产机制、产业链中游的高效生产机制、产业链下游需求端的产业发展机制以及循环端的耦合配置机制;未来需突破传统技术创新情景假定的分析框架,内生化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而科学研判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演变趋势.

    技术创新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全产业链

    城邦、政体、教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三一结构

    赵灿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可称之为三一结构:在第一单元,城邦等于政体;在第二单元,政体决定城邦;在第三单元,教育实现最好城邦和最好政体.教育是《政治学》全书的顶点,是古希腊政治文明传统的核心,是耶格尔所谓的"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如是理解,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城邦政体教育

    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形塑逻辑

    姜国俊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疏远近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特定行政村在中央或地方涉农政策中的重要性.政策性位置越突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二是特定行政村村治情况良善与否.村干部治村能力越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三是特定行政村在体制内有无先赋性外联关系.这种外联关系越重要,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自上而下的各类资源在各行政村之间的配置,相应由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来形塑.

    资源下乡乡村关系差序格局驻村工作队政绩思维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治理的时空政治逻辑转换

    徐刚吴幽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治理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做法其实蕴含着时间政治逻辑,并存在着明显的效率价值偏向.在"职位中心主义"的应然趋势下,应推进编外人员治理的时空政治逻辑转向,外在表征上由人员资历转向工作职序,内在要义上由身份符号转向职位禀性,进而在强调空间政治逻辑中形成编外人员治理的组织空间和区划空间进路策略.时空统一的政治逻辑转向,预示着可通过突破身份疏离突显权能分工,在克服体制内外身份有别的过程中提升编外人员治理水平,从而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组织支撑.

    编外人员治理时空政治逻辑身份符号职位禀性

    "四史"视域下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吴争春吴迁航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但"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却不时遭到质疑.基于"四史"视域,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与物质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等维度,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以历史事实彰显"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坚定对"三大改造"的历史自信.

    "三大改造""四史"视域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新乡土叙事:回归生命本体的民族寓言——罗伟章"尘世三部曲"综论

    晏杰雄丁思存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传统乡村观念面临变革与新生,罗伟章的创作感应时代变化,在山村记忆复写中融入个体精神分析与形而上哲学思辨,提供了新乡土叙事的典型样本.由《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合成的"尘世三部曲"关注新时代新乡村经验,引入超乡土元素与先锋表达,超越了"乡土文学"二元对立的启蒙主义模式,打破了既往"底层文学"的标签.一方面,作者将书写重心放在乡村日常生活经验,以"植物特性"的虚构联通个体经历、民族传统与人类集体经验,由写实性的村庄叙事拓展到民族寓言式的书写;另一方面,作者在乡村书写中秉持情景交融的情物论与万物有灵的泛神论,坚持生命平等观,建构了生命感丰盈的叙事系统.由此,他在乡村地域想象与民族寓言之间开辟了新的心灵路径.

    罗伟章"尘世三部曲"新乡土叙事生命本位民族寓言

    德勒兹思想与间性诗学

    蔡熙
    17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间性的凸现已成为学界的理论共识,但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间性思想却为学界所忽视.德勒兹基于差异哲学与生成思维对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解构,创造了"块茎""解域—再结域""生成""多元体""装配"等大量原创性的间性诗学范畴.这些范畴十分注重相遇所建立的"与……"的关系,交叠着复杂互动的间性关系之张力.德勒兹的间性诗学范畴,一方面为分析渗透着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间性的移民文学、流散文学、族裔文学、非洲文学、华文文学等文学现象提供了理论利器,另一方面为思考当代文艺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与路径.

    德勒兹间性诗学差异哲学块茎生成

    十六国北魏初期的王言与中古北方文学传统的生成

    郭晨光
    18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化写作奠定于十六国和北魏初期,经由北朝历代一直延续至隋代,形成了悠久的文学传统,一是中古北方帝王亲撰王言;二是王言成为北方文人奠定文坛地位和突破仕途之捷径;三是北方王言形成了宏壮贞刚的文风,并对南方王言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其修辞技巧的提高,使得南方王言从原先行政工具的地位中逐渐摆脱出来,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王言十六国北魏初期文学传统

    女性权力与族群认同:阿玛拉松塔政治参与二重向度的考察

    刘榕榕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526 年,东哥特王国的开创者塞奥多里克去世,王位由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因阿塔拉里克年幼,其母阿玛拉松塔摄政.阿玛拉松塔有意在王国中促进罗马元素与日耳曼元素的融合,这一目标同哥特人日益强化的族群意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施政引起哥特贵族势力的反对.阿塔拉里克去世后,阿玛拉松塔失去权力并丧命.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缺乏保证女性独立执政的社会环境、法律基础和权力机制,女性权力具有显著的依附性,这是阿玛拉松塔摄政政权垮台的关键原因.阿玛拉松塔政权的垮台则成为该时期地中海世界政局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契机.

    东哥特王国阿玛拉松塔族群认同女性权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