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健柏

双月刊

1672-3104

znsk@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84805023

410083

湖南省长江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类双月刊,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为提高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7世纪的另类世界图景构造——莱布尼茨的力本体论

    李志龙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毫无疑问,"力"取代了"灵魂""原因"等旧形而上学概念,是近代运动学说的关键概念.然而,近代机械论将"力"作为物体因碰撞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回避了对运动之原因的追问,而仅限于从数学上描述并且预测运动的过程.莱布尼茨也接受这一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但其更专注于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其所构建的实体学说.因而,莱布尼茨凭借实体之知觉的"表象"来界定"力".如此一来,莱布尼茨就赋予了"力"这一概念以新的形而上学意蕴,并且还借此重新统摄为机械论所割裂的"现象界"与"本体界".可以说,莱布尼茨的"力"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因而是通向其形而上学体系的一条隐秘路径.

    莱布尼茨机械论动力学实体

    自制何以成为一种德性?——美德伦理学视域下自制的发生、演进与价值

    张蕴睿晏辉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制问题是反思、批判、预演生命个体行为与实践的基础性问题,也是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奠基性问题.人类非理性因素在由外到内的占有与由内而外的表达过程中,天然地存在着僭越的倾向.自制即原始发生于生命个体内部理性对非理性因素的妥善安置,构成了个体成为德性的存在者并在生活实践中选择德性行为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化运动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嬗变使得自制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了冲突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样貌,这极大地加深了人类行为能否自制所面临的知识论困境与实践论难题.现代化运动既为人类带来了能够快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组织模式,通过激发欲望、扩大需要的方式促进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却也在资本逻辑的嵌入中不断地消解精神公共性,摧毁着人类神圣而崇高的精神家园.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自制是人们走向精神富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德性,无论人们是否认识、理解、承认、掌握,人的自制能力时时刻刻都给人以精神力量,帮助人类走上最符合其"类生命"的道路,帮助个体成为自由而自觉的目的论者和正当的行动者.

    自制德性欲望现代性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生态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香檀郇庆治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经典性著述对"生态本体"意涵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概括,即同时坚持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生态的物质客观性和人类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当今世界异常复杂艰巨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挑战和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深入思考这一概念议题提供了新的语境.其一,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问题可以进一步恢复或重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唯物辩证特征;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可以通过阐发"生态阈限""生态实践"等一系列概念来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体系;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及其构建可以更坚实地确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学理性支撑.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生态本体论生态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批判与超越

    陈良斌王静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建立起纯粹合理性的现实,并从本体论层面对现实概念加以形而上学式演证,突出了现实的总体性内涵,同时采用对现实的事后反思与之相映射.马克思在指出黑格尔现实观的逻辑泛神论本质后,批判继承了其现实观,并对之加以实践的对象性改造,使现实概念具有了客观实在的品格.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辩证法的总体性原则社会历史化,把理论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过程中去理解.他认为理论不仅源自社会现实,更是现实运动的关键环节,并将其嵌入到改变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之中,以此完成了对黑格尔现实观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黑格尔现实客观逻辑事后反思双重透视总体性

    人治下的法治:梁启超法治主义的憧憬与幻灭

    段凡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开明专制的法治主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也可称为"人治下的法治",本质上希望通过行人治的方式,实现一种训政下的法治;通过强势政治人物的法治意识觉醒以及威权统治手段,来实行法治;通过建立一套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体制机制,达到威权统治和保障人民权利并重的法政局面.人治下的法治,是一种美好的过渡时期的法治设想,也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设想,只不过,这样一条法治主义之路,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走得通.

    梁启超法治人治法治主义

    再论受教育权——基于"理由束"方法论的分析视角

    徐靖陶文泰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何为受教育权"这一问题,既有的受教育权方法论并未提供有效的应答策略.描述性方法论界定的受教育权概念缺少区分性和普遍性特征,评价性方法论因无力解决并不稳定的教育价值立场问题而使得受教育权概念陷入正当性"陷阱".对此,在理由论的基础上,受教育权可被视为依附于一束理由的"要求".在该"理由束"中,结合欧洲人权法院相关判决,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是初级内在理由,平等接受教育为次级内在理由,而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其他理由则构成外在理由;受教育权的初级和次级内在理由属于立法范畴的理由,又因无法在立法上穷尽外在理由,所以外在理由被分配至司法范畴.

    受教育权欧洲人权法院方法论理由束权利理论

    论公司法规制国家出资公司的口径与路径

    李建伟何健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修订的公司法增加了第七章"国家出资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实现公司法对国家出资公司的规制体例编排"从节到章"、条款数量"从少到多"以及适用范围"从国有独资到国家出资"的重要进步,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原公司法中存在的规制理念陈旧、口径局限、路径紊乱等缺陷.但新公司法仍存在规制口径模糊、组织规范制度供给不足等痼疾,需要进一步校准国家出资公司的规制口径,将国有独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纳入其中,保证规制逻辑的周延性;继续改进规制路径与立法技术,通过引致技术简化关联部门法的重复性规定,增加具有制度特色的治理规则供给,包括完善党组织条款,细化外部董事条款,鼓励并引导国有控股公司章程设置赋权性的差异化治理条款,以提升公司法的适应性品格.

    国家出资公司规制口径规制路径公司法

    新公司法对减资制度的改进及其适用

    龚博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资制度是公司资本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2月公布的新公司法对减资制度做了较大改进,其价值考量由单一的债权人保护转为公司自治、股东平等的整体利益平衡,具体体现为构造上新设了适用于弥补亏损的简易减资程序,规则上明确了同比减资的基本原则,并填补了现有违法减资责任的漏洞,将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纳入责任主体范围.但从资本制度的体系协调和法律适用来看,减资规则仍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空间.后续的司法供给应适当从宽解释简易减资程序的适用条件,并从规则层面上注重简易减资后限制用途的精确化表达.此外,新设的违法减资责任集返还和赔偿于一体,如何将其嵌入公司法整体追责体系来对接董事义务和股东义务、各责任主体间的担责顺序和范围等问题,也需要慎重考量.

    减资公司法修订债权人股东董事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发展机理和政策取向

    任保平苗新宇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的结果,是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再到宏观社会经济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过程.作为数实融合的基本单元,实体企业与外部数字环境的交互联结及其内部数字化转型共同构成了微观层面数实融合的主要内容.以实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字环境三个方面明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从实体企业的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过程、研发创新过程、绿色发展过程和供应链过程五个维度解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发展效应.针对效应形成机制和环境制约因素,应加快构建和完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人才生态和治理生态,以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数实深度融合的微观发展效应,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实融合数字技术数据要素

    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市场化水平调节作用的分析

    谢家智朱森林王永綦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发展为降低农户收入不平等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构建数字金融发展、市场化水平影响农户收入不平等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显著抑制农户收入不平等,市场化总水平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市场化子维度能显著强化数字金融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略强于数字化水平,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并且市场化总水平也能显著强化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水平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农户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市场化水平农户收入不平等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