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健柏

双月刊

1672-3104

znsk@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84805023

410083

湖南省长江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类双月刊,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为提高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法典编纂的"公因式元素"及其逻辑主线

    彭中礼彭娟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纂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法典,需要运用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运用该技术提取"公因式元素",契合法典总分模式的体例要求,符合司法裁判的规范适用要求,得到国内外法典编纂的有效验证,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实际需求.教育法典提取"公因式元素"的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确定提取范围,其次通过因式分解法以相似性确定提取类别,最后通过逻辑涵摄方法以共有性提取特定"公因式元素".教育法基本原则具有天然"公因式元素"属性;以法律效果和构成要件为双重标准,可进一步提取其他"公因式元素",大致包含受教育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等.基于逆向逻辑检视,可以洞察教育法典的各"公因式元素"之间存在一条以"权力-权利"为核心紧密联结的逻辑主线,其以保障受教育权为逻辑起点,保障教育主体权利、规范教育活动和呈现合理教育内容为联结中介,以国家教育权为外部保障,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教育法典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公因式元素"因式分解法"权力-权利"逻辑主线

    表见代理证明责任分配论略

    熊跃敏徐小淇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诉法解释》第91条以规范说为蓝本确立了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而规范说旨在对实体规范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确立证明责任的分配.《民法典》第172条规定了表见代理下相对人请求被代理人履行合同内容的请求权基础,奠定了表见代理证明责任分配的基准,但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存在不完善及矛盾之处.从实现制度设立的意旨出发,立足于相关实体规范所内含的风险分配,并基于体系化解释,应将被代理人可归责性作为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之一;对于可归责性与善意且无过失的证明责任分配,应遵循规范说的分配路径,明确可归责性属于权利妨碍规范、善意且无过失属于权利发生规范,分别由被代理人与相对人承担证明责任.

    表见代理证明责任分配规范说可归责性善意且无过失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研究

    王核成郎思淮谷彦章郭一家...
    13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A股上市企业2010-2023年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边界具有负向影响,即数字化转型会缩小企业边界;交易费用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边界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动态能力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边界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遮掩作用;企业家精神可以增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边界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非高科技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边界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为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边界治理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数字化转型企业边界动态能力交易费用企业家精神

    大数据驱动下的国家矿产资源管理:赋能机理与模式创新

    彭忠益宋羽婷刘芳高峰...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矿产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着国内国际复杂形势和资源安全上升国家战略地位的双重压力.大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资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探讨大数据驱动下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新模式不仅是解决当下管理困境的应有之义,更是在新时代全球资源竞合中占据优势的主动之举.基于"需求锚定—结构赋能—平台接榫"三维分析框架,界定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职能、体制、决策、监管四个维度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大数据技术从虚拟治理空间、多源数据聚合、数据情报智慧、全程动态留痕四个维度赋能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机理;围绕大数据平台支撑下的职责分配明确、体制层级交错、智能情报决策和动态全景监管四个功能,提出构建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矿产资源管理大数据管理模式数据驱动

    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了企业协同创新吗?——基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黄宏斌梁慧丽李圆圆
    16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作为准自然实验,以我国2011-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协同创新水平,该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主要通过"信息披露信赖效应"和"交易成本降低效应"两条路径来提高企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所处区域法治化水平和区域数字化水平较低时,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更能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弥补作用,对企业协同创新产生更为显著的促进效果.完善的社会信用环境在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后,最终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创新效率.研究结论为企业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协同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

    社会信用环境协同创新信息披露交易成本

    从"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到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早期的现代化思想探索及当代启示

    杨增岽修政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德国式的现代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马克思早期探索现代化思想的开端."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可以概括为"后发国家如何追赶时代"和"如何基于国家的特殊性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两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基础上成功开拓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问题"思考的承接、丰富、创新和发展.以"德国式的现代问题"为起点,将理论眼光贯穿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更能理解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及民族与国家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德国式的现代问题"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冉郭小凡
    184-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变革引起概念巨变的"鞍形期"之中.就必要性而言,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离不开对于概念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通过历史研究彰显学科厚度、经由概念史范式揭示术语革命精神.应当主要在学科本体概念、基础理论概念、学科重要概念这三个论域内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更好地应用概念史范式,应当在加强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制作用、在加快对相近学科的借鉴中形成合乎自身定位的方法与策略、在加深对同类概念的集成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概念史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平等"比"自由"更重要——作为思想史文本的《伤逝》

    王小惠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清末"罗兰夫人热"到五四"娜拉热"可知,清末以来的女性启蒙思想进入"'自由'压抑'平等'"的思维之中.鲁迅《伤逝》延续清末何震关于男女平等的思考,批判清末以来"'自由'遮蔽'平等'"的现象,反对将"性别权力问题"转化为"新旧等级问题"的启蒙思路.而且鲁迅在《伤逝》中对男女间"温习旧课"的思考,否定了"五四"时以强者为中心的爱情自由变迁观,反思"'自由'压抑'平等'"思维所带来的现实破坏性.同时《伤逝》凸显"家务平等"在自由爱情、婚姻中的重要性,提出日常家务的性别属性并非女性专属,强调"家务平等"与"经济平等""精神平等"同等重要.总之,作为思想史文本的《伤逝》是近现代女性主义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自由平等爱情变迁家务

    论周敦颐诗文的"诚"品格

    刘泽民裴昌胜
    207-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诚"是中国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范畴.有宋以降,周敦颐融合儒道佛,完成了"诚"思想的本体论理论建构.周敦颐以一"诚"贯通天人,既在宇宙本体上立"诚"之"天极",又在心性本体上立"诚"之"人极",同时发明"诚"之工夫的进路,为千年儒学"破暗"张本.他将"诚"的品格之光映照于宇宙和社会、人生,以诗文传达了"善""清""乐""拙"的精神旨趣,印证了"胸怀洒落""光风霁月"的向上、向善的高尚人格;将"诚"落实于文,提出"文以载道",展示了诗文"优柔平中"的艺术风格,见证了唐诗的激情洋溢转向宋文"理趣""风雅"的新变历程.周敦颐的"诚"思想对于美好人格的涵养与平和安顺理想社会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周敦颐文以载道优柔平中

    《坎特伯雷故事·总引》骑士叙事的文学地理考论

    石小军董赛
    21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中世纪,希格登和博韦等史学家就明确指出历史和地理是"人类事务"的时空两面,二者集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现代中外学者建立的文学地理研究框架和范式似乎即承袭于前人的这一社会认识论,具体包括文本在历史、现实层面展现的空间语境和其所再生出的地理图像及意指.研究聚焦《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骑士形象,一方面以中世纪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托,考察了"总引"骑士叙事所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创作性;另一方面又以中世纪"加泰罗尼亚地图册"为背景,复原骑士挺近圣地的"向心"继而远赴东北欧的"离心"两段征战轨迹.研究表明,骑士作战轨迹可以复原为一个四方环绕基督世界的圆形"十字架光环",似乎意指骑士追随基督以期获取救赎的精神世界,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乔叟文学创作之严谨匠心.

    文学地理中世纪史籍和地图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引》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