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

龚赛群

双月刊

1674-0610

glgczz@163.com

0731-85221546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公路工程/Journal High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公路工程》(原《中南公路工程》)于1975年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综合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同时也是“公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南公路科技情报网网刊”。专门刊载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文章。包括公路、桥梁、结构理论、路面、路基、人工结构物、线路勘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可供从事交通研究、施工、监理、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中专师生阅读,亦可供市政、水利、建筑、铁道建筑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前钻探钻进参数相互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覃子秀关启钰张云龙严远方...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前钻探法作为可直接接触未知围岩的预报方法,已经成为预测不良地质体的一种必备手段,但由于人们对钻进参数的变化特性认识不够深入,经常导致预报结果准确性不足.为探明钻进过程中钻进参数的相互影响规律,使用Holmquist-Johnson-Cook本构模型模拟岩石,钻进过程中采用SPH-FEM接触耦合算法进行仿真试验,在原岩应力初始化后,分别设置了改变推进压力、扭矩及旋转速度3组试验工况,来获得超前钻探钻进参数的相互影响规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推进压力与扭矩相互匹配才能维持稳定的钻进过程,过大的推进压力与过小的扭矩会引发钻进停滞;过小的推进压力与过大的扭矩会导致钻齿滑移岩面,磨损钻具;旋转速度与推进压力变化成反比,与扭矩变化成正比;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提高旋转速度可以提高钻进速度.模拟试验获得的钻进参数之间相互影响规律可以为超前地质预报的数据解读和钻探工艺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

    超前钻探钻进参数响应规律数值模拟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岩质边坡开挖施工风险评估

    李瀚左伟俊邢浩林宇亮...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某高速路堑岩质边坡施工工程,构建三层次岩质边坡开挖施工风险评估体系,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岩质边坡开挖施工风险评估模型.首先,该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组合权重.其次,通过建立的梯形隶属度函数获得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向量,从而构建隶属度矩阵.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目标进行风险评估.最后,将该评估模型应用于某高速公路路堑岩质边坡施工开挖实体工程中,并与现场评估小组利用LEC法评定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评估小组得出的判定结论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

    岩土工程边坡施工层次分析法CRITIC法隶属度模糊综合评价法

    高寒地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影响冻土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陆永东杨博张文凯吴忧...
    87-9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高寒地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对冻土层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对路面各结构层材料进行热传导试验和碎石空隙率试验,得出不同结构层的热力学参数,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冻土温度场模型,分析了沥青路面在4月、7月和10月份铺筑短期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的热效应使得冻土温度场呈梯形分布.其中,7月份铺筑路面造成冻土层温度上升最高可达2.13℃,冻土 0℃等温线下降深度大于0.78 m,最不利于冻土的温度稳定性.为此,基于弯沉等效思想在路基顶面通过铺设碎石层进行温度改善和刚度补偿设计,结果显示:铺设1.0 m厚的碎石层,路基和冻土层温度下降1.89~27.22℃,0℃等温线抬升0.54~1.95 m,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可提升至125~180 MPa,以上可为高寒冻土地区的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公路冻土路基沥青路面温度场0℃等温线碎石路基

    高温强辐射环境下"金港高速"沥青路面变形场模拟研究

    贺玉婷张毅叶敏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港高速"夏季高温天气导致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变差,在强辐射作用下易使沥青混合料黏结性变差,沥青路面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更易出现开裂、车辙、剥落等现象.通过模拟"金港高速"高温强辐射的实际气候条件,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基于ABAQUS建立沥青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型,模拟高温强辐射地区路面温度场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紫外线与温度对沥青路面的延迟性,最后通过室外试验采集夏季沥青路面温度、紫外线等参数,将其结果与仿真结果拟合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沥青路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紫外线辐射强度变化曲线规律一致,但其峰值稍滞后于两者,且滞后时间不同;气温对路面温度具有滞后性影响,滞后时长约为1 h,而紫外线辐射对路面温度的滞后时长约为2 h;高温强辐射及仅高温环境下沥青路面温度日波动较大,其差值均在30 ℃以上.

    高温环境紫外线辐射沥青路面传热试验

    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匝道路基拼宽设计方案比选及实施

    袁猛陈云生米德才杨礼明...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西某高速公路枢纽互通D匝道渐变段加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钻孔勘察和计算分析等方法,考虑自然、复杂地形条件、施工安全性、施工期交通组织、工程造价等因素,对挡墙拼宽、桥梁拼宽及泡沫轻质土拼宽等3种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得出泡沫轻质土拼宽设计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和优越性,实施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方案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山区高速公路复杂地形泡沫轻质土路基拼宽设计方案比选

    高填路基边坡工后变形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

    戴培柱李明智陈川邵羽...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填路基边坡的工后变形特征复杂,如何合理地预测施工期沉降位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以某高填方路基边坡变形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高填方路基边坡变形特征及规律,采用对数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双曲线模型、抛物线模型及泊松曲线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计算验证了沉降预测模型.研究表明:①高填路基边坡施工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大趋势的变形,其增幅逐渐减小,边坡整体趋于稳定;②对可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分析知,5种回归预测模型的拟合程度均较好;③对于沉降位移,对数曲线模型和抛物线模型回归预测效果较好,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次之,泊松曲线模型较差;④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对数曲线模型,验证其拟合效果较好,可为公路和铁路高填路基工程提供参考.

    高填路基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变形特征预测模型

    基于VECD理论的沥青砂浆疲劳性能研究

    易浩陈雄威梁国烯杜成林...
    113-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砂浆的疲劳特性与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沥青砂浆的疲劳性能,以基质沥青、高模量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3种沥青砂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直接拉伸疲劳试验.基于VECD模型计算了动态模量比,建立了 3种沥青砂浆的C-S疲劳特征曲线;提出了疲劳评价参数DR,对3种沥青砂浆的疲劳损伤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S损伤特征曲线的相对位置可以评价沥青砂浆的抗疲劳性能,高模量改性沥青砂浆的抗疲劳性能最好,SBS改性沥青砂浆次之,基质沥青砂浆抗疲劳性能最差.疲劳评价参数DR值的大小和虚正割模量降低速度也可以评价沥青砂浆的疲劳性能,且DR值是一种与应变水平无关的材料常数.沥青砂浆在疲劳试验下的损伤演变过程可以由C-S曲线进行较好的描述,疲劳评价参数DR能更好地评价不同沥青砂浆之间的疲劳性能差异.

    沥青砂浆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直接拉伸循环疲劳试验VECD模型C-S曲线

    高掺量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研究

    李伟钟超解传凯王兴臣...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厂拌热再生技术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选择高速公路上面层常用的AC-13沥青混合料进行热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其中RAP掺量分别为20%、30%、40%,并讨论了热再生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RAP掺量对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比较复杂,普通沥青混合料与热再生混合料在多次冻融循环下其TSR值的变化并不一致.从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分析来看,RAP与沥青的黏附性能更好.从水与集料裹附老化沥青膜前后的接触角分析来看,RAP的抗水损害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新集料.同时,研究发现RAP加热温度及混合料的空隙率对抗水损害性能有较大影响.分析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需要综合考虑其材料组成、体积特征及再生工艺等多方面因素.

    厂拌热再生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水损害

    半柔性路面改性乳化沥青灌浆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李秀君亓相莹崔灿赵麟昊...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水泥基灌浆料易开裂,限制了半柔性路面材料的应用.使用改性乳化沥青增强灌浆料的性能,并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改性乳化沥青灌浆料(SGM)的最优沥灰比、水灰比和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最佳空隙率,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SGM的微观形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基体沥青混合料最佳空隙率为25.75%,SGM最优沥灰比为0.07,水灰比为0.33.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改性乳化沥青均匀填充于棒状水化产物空隙中,两者交互连接,增强了灌浆料的柔韧性,半柔性沥青混合料的灌浆饱满度基本不受影响,低温抗裂性提升了 45%.

    半柔性路面改性乳化沥青灌浆料响应面法沥灰比水灰比

    不同生物沥青的性能及生物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研究

    周海成李崛
    134-14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油作为可持续的再生能源逐渐在沥青路面中使用.为探索不同生物油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了玉米秸秆油(CS)、蓖麻籽油(CB)和稻壳油(RH)沥青,以三大指标、温度感应性系数和针入度指数为评价因子,分析了生物沥青老化前后基本性能的变化;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了生物油对沥青高温性能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开展马歇尔试验、高温车辙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了生物油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疲劳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指标中,RH生物油的重组分增加,高温性能较好,CB增加了沥青中的轻质组分含量,低温抗裂性和流动性较好;RH沥青的针入度-温度感应性系数较小,老化后3%掺量的CS和CB较RH沥青分别高6.25%和2.17%,RH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较低;RH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较基质沥青低7.27%,车辙因子较基质沥青高9.09%,抗车辙能力较强,大分子量占比较CS沥青高15.58%,分子间作用力较强;随RH掺量增加,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模数、动稳定度和疲劳寿命增加,6%时较基质沥青混合料分别高4.01%、28.32%和58.23%,RH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特性提升.研究对生物沥青在道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工程生物沥青相对分子质量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