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

龚赛群

双月刊

1674-0610

glgczz@163.com

0731-85221546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公路工程/Journal High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公路工程》(原《中南公路工程》)于1975年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综合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同时也是“公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南公路科技情报网网刊”。专门刊载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文章。包括公路、桥梁、结构理论、路面、路基、人工结构物、线路勘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可供从事交通研究、施工、监理、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中专师生阅读,亦可供市政、水利、建筑、铁道建筑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亮型热熔标线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

    王遐莽吴浩何锐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常见的市售热熔道路标线原有性能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种综合路用性能更佳的高亮型热熔标线.基于混合物试验设计方法,通过优化纳米二氧化钛、矿物骨料、增塑剂等材料的组合,以道路标线的抗滑性能、色度性能及附着力作为响应值,借助响应面分析对热熔标线耐久性能进行提升,并对各组标线的抗滑性能、色度性能以及附着力进行性能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配合比为C5石油树脂20%、纳米二氧化钛5%、轻体碳酸钙32%、陶瓷颗粒10%、玻璃微珠32%、增塑剂1%;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得出,最佳方案热熔标线与C5树脂官能团吸收峰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轻体碳酸钙和增塑剂;微观形貌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抗滑性能测试后,树脂与填料之间的黏结作用较好,表面结构仅被部分破坏,其微结构密实性优于普通热熔标线;通过面撒0.5 kg/m3且折射率为1.9的玻璃珠可大幅提高道路标线的视认性能.

    热熔标线组成设计路用性能抗滑性视认性

    基于LCA的改扩建公路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彭雄慧章胜平肖镇江宋志刚...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公路基础设施的能耗及碳排放进行量化评估,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总结确定了资源性改变、人工活动、材料消耗和机械使用作为碳排放源的四大主体,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排放源分组的混合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法;其次,采用LCA理论,基于实际案例构建碳排放计算模型进行碳排放分析;最后,对比分析各组分碳排放量,确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溯源组碳排放占总量的81.93%,其中,材料消耗占比最大为67.26%,主要以水泥和钢材为主,以此提出注重设计优化、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或增加绿色建材的使用降碳减排的研究重点;人工和机械消耗对碳排放贡献不大,机械施工柴油比重占67.9%,表明提高工人劳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使用是降低建设施工阶段碳排放的合理化途径;不可溯源组占17.95%,其排放量也不容忽视,并提供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并强化管理的节能减排新途径,以期为改扩建公路建设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道路工程节能减排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法碳排放核算

    基于深度域适应的共享单车需求预测

    王炜航李丽红江航张玉琢...
    15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精度的共享单车出行需求预测是精细化单车系统运营的关键,但骑行数据不易获取,且传统的研究也常常忽略交通需求变化的时间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因此提出了一种借助注意力机制的深度时空域适应网络模型解决上述问题,命名为DTSA-GCN.首先,使用堆叠的3D时空图卷积层学习原始序列的数据表示,编码时空依赖,将源域和目标域嵌入到共同的潜在表示空间;其次,借助深度自适应网络(Deep Adaptive Net-works,DAN)的思想,使用最大均值差异(Maximum Mean Difference,MMD)作为约束,学习两个域之间的可迁移特征;然后,通过注意力机制计算不同输入特征向量的权重;最后,使用一个全连接层对数据进行输出.通过公开的CitiBike数据集和NYCTaxi数据集的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在60 min时间粒度划分下,所提出的预测模型得到3种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11、0.542和0.046,相较于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差分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了 61.7%,平均绝对误差平均降低了28.7%,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平均降低了 17.0%,证明DTSA-GCN模型能够通过有限的骑行数据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用作共享单车系统需求的预测模型.能够克服小样本数据对共享单车需求预测的局限,可为城市共享单车平衡调配提供技术参考.

    城市交通共享单车需求预测3D时空图卷积网络DNA思想小样本数据

    基于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高速公路车辆测距测速研究

    王剑非赵宁波刘恒张奎...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高速公路车辆测距测速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天气、光照和道路条件下,测量效果可能不稳定,环境适应性差,导致测量精度不够高.为此,引入合成孔径雷达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它能够避免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从雷达图像中提取车辆的特征和运动信息,准确地测量车辆的距离和速度.首先,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在高空多次向目标车辆发射雷达信号,采集车辆图像,避免天气、光照和道路影响,提升环境适应性;其次,使用联合像素方式去除雷达图像的噪声,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图像.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法构建高速公路车辆测距目标函数,求解该函数得到车辆到卫星距离,根据卫星天线车辆成像时的斜距误差,确定不同车辆到卫星的距离,从而得到车辆间的距离;最后,利用雷达图像中车辆的协方差矩阵替换沿轨迹干涉测速中的干涉相位,实现更加准确的高速公路车辆测速.试验结果表明,编号为1的车辆,雷达测速结果与高速公路测速结果保持一致,速度误差为0,编号4的车辆速度误差为1 km/h;该方法测量结果与实际高速公路上的测速结果高度一致.这表明,利用这一方法能够准确测速;晴天条件下,本方法为测距准确性达到100%,对于雨天、雾天及夜间情况,本方法测距准确性依旧超过99.6%,表明本方法具有很高的测距准确性,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合成孔径雷达高速公路车辆测速数据重构协方差矩阵卫星斜距

    基于MC-STGNN模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精准预测研究

    梁吉贵王宝春刘世涛王剑非...
    17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能够为出行者提供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避免因道路拥堵引发的交通事故风险.因此,提出基于MC-STGNN模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精准预测方法,首先,建立毫米波雷达系统采集高速公路交通流量数据;其次,对采集的数据展开缺失值填补,提高数据采集精度;最后,建立MC-STGNN模型,将采集的交通流量数据划分为周期性时间序列,并对其展开时间、空间位置编码以获取高速公路节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通过设置多头自我注意力机制分析交通流量数据之间的时间相关性,并建立图生成器结合门控图卷积预测高速公路交通流量.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数据采集精度与预测精度.

    毫米波雷达高速公路缺失值填补交通流量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