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心逻辑

    岳奎吴敏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不渝的遵循.为谁而奋斗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怎样去奋斗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基础.知行合一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取向,有效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力量,不断激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体现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强大民心逻辑.中国共产党以对民心的遵从和把握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式现代化的"资本至上"逻辑,为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价值指引和实践遵循.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民心

    中华民族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

    张淑娟田梦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共性和普遍性,也彰显出中国特色和民族性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得益于对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唤醒和坚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懈探索,从而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凸显了主体性.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坚守,表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华民族自身特性为坐标衡量外来制度、思想和文化,进而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这就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坚守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时代彰显,拓宽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坚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

    韩美群刘江岩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逻辑、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进行全方位把握.人民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蕴含了独特的人民立场,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基因与血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互相成就,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自觉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空间思想论析

    汪信砚陈思齐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本,其中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社会空间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类别的社会空间:一是世界历史展开中的社会空间,即世界市场的开拓所塑造的社会空间;二是城乡关系变迁中的社会空间,即从原始和谐状态走向二元对立格局的城市和乡村空间;三是工人生产生活中的社会空间,即工人进行劳动的工厂空间、工人的居住空间和工人运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塑造未来理想的社会空间的途径,即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间对立逐步消失,并实现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联合.《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空间思想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在当代空间转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共产党宣言》社会空间空间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话语体系的创新

    哈正利
    41-4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肖锐张彩虹
    44-4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识形态内生逻辑

    李维军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其历史出场与当下在场,均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同构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增.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识形态根本遵循的角度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从学理上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识形态演进机理,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理性建构.对于充分反映党和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各族民众的"五个认同",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具有凝心聚力、固本培元、铸魂强基的现实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至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性

    张时空李丽萍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政治工程,人民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实质意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趣,推动"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的协同并进,促使各族人民的主体性进一步彰显,团结一致自觉行动进一步深化,能最广泛、最大程度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人心"基础,凝聚"人心"力量,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团结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民至上"价值目标来看,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积极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各民族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人民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民心建设主体性

    抗战旧体诗词创作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邱婕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御外辱的奋战征程,汇聚着浓厚热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代语境中的古典文学样式,抗战旧体诗词自觉承续诗史传统,坚持与抗战进程同声共气,映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衍进之路:在统一性与共生历史逻辑中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31-1937年)、在创新性与现代国族意识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转型(1937-1941年)、在和平性与人类命运视野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41-1945年).抗战旧体诗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是抗战旧体诗词围绕先进社会思想文化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更新的自觉尝试,也为新时代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作道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方法与审美范式..

    抗日战争旧体诗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的评估机制及实施路径

    陈蒙李子涵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评估机制,是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政治标尺,按照法理标准、价值标准和实效标准,从必要性、合法性、合目的性、合理性、合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等方面对民族工作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科学选择评估方法和技术,提高评估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完善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协作、社会参与的评估工作格局,推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评估常态化开展.

    民族工作法律法规评估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