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保护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Jour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C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因素

    陆相钱沈兴菊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公园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如何平衡国家公园碳补偿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经营者是国家公园旅游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了解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效引导其中和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促进我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方法]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使用SPSS 26.0 和AMOS 24.0 软件,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的碳补偿行为受理性和道德双重因素的驱动,即主观规范、责任归属及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碳补偿行为,其中主观规范对碳补偿行为的影响最大,责任归属和知觉行为控制次之;② 态度、个人规范、结果意识负向影响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③ 在主观规范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中态度起中介作用,个人规范在责任归属、结果意识及主观规范对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关系的角度,从理念培养、社会规范、行为内化、结果激励 4 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政策,以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区域碳中和.

    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亲环境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甚帆廖凌云刘铠宇滕琳曦...
    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计资本是居民维持生存和发展、抵御外来风险和压力的基础,评价与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状况,对解决居民生计问题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建构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生计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179 份问卷和 40 份半结构访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的社区生计资本,并将新冠疫情风险感知纳入生计风险感知评价,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①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结构中人力资本是基础,物质和自然资本是核心,金融和社会资本较为薄弱;②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社区生计资本差异明显,范围内社区生计资本显著高于范围外;③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的生计风险感知与生计资本的负相关趋势明显,国家公园感知与生计资本的正相关趋势明显.其中,居民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影响显著,新冠疫情风险感知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最后从优化居民生计资本结构、提升国家公园认同感和应对生计风险能力等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案例参照.

    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武夷山国家公园

    央地关系视角下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

    王腾茜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其完善路径与方法展开探索,以解决当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推动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首先基于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央地关系与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相互交织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全面透视和分析,揭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事权和财权配置不清晰、不均衡以及权责交叉重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构建央地协同共治机制以解决上述问题.[结果]优化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央地各方积极参与,明确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权力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协同与合作.[结论]构建央地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机制将有效促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保护.本研究强调了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建议.然而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央地关系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路径

    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政策研究及对策建议

    闫颜舒旻王梦君张天星...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特许经营是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国家公园是"生态特区",开展特许经营必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全民参与、利益分享、作为国民福祉等方式实现全民公益性.当前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制度建设、实践探索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通过研究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政策有关情况,期望能够为我国国家公园及其他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梳理分析现阶段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政策依据.[结果]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仍存在政策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仍未明确等相关问题;当前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理论的探讨虽比较丰富,但在实践层面,由于现有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在特许经营授权主体、收益分配、门票管理、协议签订等方面无具体参考依据,因此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较多争议和偏差.[结论]根据当前我国特许经营有关情况,提出立法先行、深入改革、稳步推进、加强监督和引导 4 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提出需要尽快建立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体系,为基层实践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和监管引导,通过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以确保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对策建议

    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路径及完善

    唐双娥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拓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模式,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已由倚重政府的路径向多样化的路径转变,其中的市场路径备受关注.自然保护地是国土空间中依法划定或确认的特定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长久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自然保护地提供的生态产品是优质、稳定且可持续的.研究探讨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路径对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路径进行了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既有市场路径主要为物质产品交易、门票、风景名胜资源特许经营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这 4 条市场路径以门票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且存在明显的缺陷:物质产品实现的方式受限;门票的方式倚重于旅游消费市场;风景名胜资源特许经营中有偿使用费收取不规范;碳汇交易尚未得到运用.为此,应明晰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的产权,鼓励和支持自然保护地原住民参与特许经营,培育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的交易市场,以公益性为原则明确门票的定价规则,完善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中有偿使用费的收取.

    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市场路径门票经济有偿使用费特许经营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研究及启示

    成佳钰邹磊磊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国家公园内的商业经营活动实行特许经营是实现经营活动环境影响最小化、确保经营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有效手段,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为给中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国家公园发展历史较长、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较为完善的澳大利亚为例展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与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的制定背景和实施情况有关的信息,采用文本分析法整理并分析有关立法和政策文件,通过对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的比较研究,基于两国制度的异同点,提出澳大利亚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结果]在分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要素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管理体制、规划、授权和监管等方面全面梳理澳大利亚联邦及地方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结论]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中国未来可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业务范围,适当允许在核心保护区开展有向导带领参观游览的特许经营活动,对一般保护区进行更详细的区域划分,明确特许经营者的资质和培训要求,探索采用申请、直接授权、意向书的方式授予特许经营权.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建设澳大利亚

    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林晨宇宋羽叶玲兰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演变,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福建省2010-2020 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测算、地理探测器与地理加权回归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①2010-2020 年福建省沿海城市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内陆与沿海地区地类变化差异明显.②2010-2020 年福建省ESV由 4 322.88 亿元下降至 4 302.06 亿元,空间上呈现内陆地区高、沿海地区低的分布特征.③各驱动因子对ESV的解释作用存在差异性:经济因素对ESV的解释作用最强,自然因素次之,社会因素最弱.④年均降水、人口密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ESV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年均降水对ESV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呈现从正值到负值过渡的特征;人口密度与ESV呈负相关,强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ESV表现出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呈现从负值到正值过渡的特征.[结论]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直接原因,研究期内福建省沿海地区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下降,空间异质性显著.未来应协调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同步发展,平衡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GWR模型时空演变驱动因子福建省

    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贾龙扈吉萍吴文瑾刘海江...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核算能够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在支持和维护健康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鄂尔多斯ESV核算,对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通过修正系数修正标准当量价值和构建植被、降水、土壤 3种时空动态调节因子,得到鄂尔多斯本地化的时空动态当量因子表,核算 2015-2020 年鄂尔多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结果]在 2015-2020 年期间,ESV总体上从 634.04亿元增长至 839.06 亿元,涨幅达 32.34%.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看,ESV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占ESV总价值的 60%以上;从生态系统类型看,林地的ESV占比高达 60%,从 387.49 亿元增加到 499.93 亿元,增幅达 29.02%.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 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 1,证实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核算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采用了修正系数和动态调节因子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在核算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结论]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例和启示,ESV核算结果为当地荒漠化修复和生态保护区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价值核算时空动态荒漠化当量因子法鄂尔多斯

    基于空间分析的洋县朱鹮栖息地有机农业生态效应研究

    苏凯文任婕侯一蕾温亚利...
    10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农业的发展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力图从区域视角对朱鹮栖息地的有机农业生态效应进行科学评估.[方法]本研究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空间分析为手段,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境质量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3 种方法,结合空间可视化分析手段,全面探究朱鹮栖息地以有机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策略是否有益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结果]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适宜朱鹮繁衍和觅食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水田和水域面积都得到扩大,从 2000-2020 年的 20 年间共计扩大 21.56 km2,截至 2020 年已共计占据了全县国土面积的 79.71%.这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的证明,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 10 余年的有机农业发展,农业活动并未对生境造成影响,区域生境质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整体生境质量指数达0.768,能够为朱鹮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而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朱鹮栖息地表现出一定的抗逆力,整体生态敏感性为中等偏低程度,中等敏感性面积最大;尤其在有机农业的主产区,表现出生境质量高,生态敏感性低的可喜表现.[结论]研究证实了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保证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保障了生境质量,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使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成为可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循环路径得到打通.

    有机农业朱鹮栖息地土地利用生境质量生态敏感性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孙晓雨杨金明张家豪王鹏...
    12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协调统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过去 30 多年经历了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发生的重大变化,但缺少相关评估其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研究.[方法]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生境质量模型分析近 30 年(1991-2021 年)土地利用类型及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评估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贡献率,结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 年)》评估当前保护发展政策对生境质量水平的提升效果.[结果]①近 30 年探究区域人工表面、林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 3.36%和 2.43%,草地减少了 6.32%,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的转出以及林地及人工表面的转入,其中 1991-2011 年土地利用类型波动较大.②近 30 年研究区生境质量平均值由 0.938 变为 0.907,各级保护区生境质量水平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呈现"四周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0 年间高质量和较高质量生境面积占比从 98.2%降低至 94.5%.③研究区域 50.90%的生境质量提高贡献率来自草地转林地,51.27%生境质量降低的贡献率来自于草地转人工表面.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保护情景下,2035 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平均值从 2020 年的0.907 提高到 0.927.[结论]过去 30 年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欠佳,未来应严格按照《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 年)》开展资源分级保护、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治理提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InVEST模型生境质量生态环境五台山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