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机器人意识问题的各种解答与我见

    韩东屏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机器人是否有意识甚或有人的意识?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识的本质.由于迄今对意识还是众说纷纭,这就意味着从不同的意识观出发,会对问题形成多种解答.这些已有的或潜在的解答经逐一辨析可知,每一个都不能令人满意.与之不同,若从我的信息意识观出发可有好效果,它将意识定义为脑的信息性活动,可以克服以往各种意识观的片面性问题.同时说明,能进行信息性活动的智能机器人也是有意识的.人脑的信息性活动在功能上,不仅能反映,还能感想、反思、想象和决定.智能机器人的意识也能反映、感想、反思、决定,唯独不能想象.并且,它的感想、反映、反思和决定也不如人类的这些意识功能.这些都是智能机器人的意识与人的意识的质差.

    意识观意识功能意识现象信息性活动信息意识观

    预知性技术伦理消解AI科林格里奇困境的路径分析

    文成伟汪姿君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关键特征是采取最优行动,而该特征会直接导致人工智能难预知性和风险性的属性,进而使其社会负面影响呈现出早期难预测和后期难控制的特点,此称为人工智能的科林格里奇困境.而单一的技术向度解决科林格里奇困境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特性提出了严苛要求,导致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鉴于此,我们引入了现代伦理方法:预知性技术伦理(ATE),并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其责任分配问题进行了补充.在技术设计阶段渗透价值并映照社会行动者网络以解决人工智能社会后果在前期难预测、后果难纠正的问题,进而达到消解人工智能科林格里奇困境的目标.

    人工智能的科林格里奇困境预知性技术伦理(ATE)行动者网络理论

    从冲突到和谐: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人机关系的伦理重构

    徐瑞萍吴选红刁生富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人机关系,不同于以往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机关系.机器智能愈来愈逼近人类智能,甚至有超越人类智能的势头,人机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因受到人类理性的滥用、利益的零和博弈、智能机器的奴役,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异化的渗透,导致人机关系的矛盾冲突愈来愈明显,需要从技术文化哲学的视角辨别人机关系的伦理本质,以期从敢于批判与重塑现实、对人机伦理进行赋值、对非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在拥抱理性选择中坚守"帕累托最优法则"、以社会规范弥补伦理失范加固伦理根基、以文化和谐超越文化冲突等维度,对人机关系进行伦理解构与伦理重构,从而走向人机关系的和谐之境.

    智能新文化环境人机关系伦理重构冲突和谐

    量子逻辑解释优于哥本哈根解释吗——围绕投影法则的争论

    王伟长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里德曼和普特南认为,哥本哈根解释只能特设性地引入投影法则来符合实验事实,然而由量子逻辑则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因此量子逻辑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更加优越.这一论断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海尔曼认为由量子逻辑推导投影法则的过程也是特设性的,巴布则认为由哥本哈根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随后,斯戴尔斯提出了由哥本哈根解释推导出投影法则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三人的论证都反对弗里德曼和普特南的观点,而支持量子逻辑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处于同等地位的结论.尽管如此,斯戴尔斯仍试图从解释力的角度来论证量子逻辑的优越性.然而,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揭露这种优越性论证的缺陷,使我们重新考虑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平等地位.

    量子逻辑量子力学投影法则哥本哈根解释

    测量问题的新单子论方案与退相干解释

    唐先一张志林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相干解释的"稳定性判据"被认为是解决测量问题的关键一环.作为该解释的最新发展,量子达尔文主义试图对稳定性判据做出解释.该主义虽然部分地被最新物理实验证据所支持,但仍无法彻底解决测量问题.2016年,测量问题的"新单子论"方案被提出,利用"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解决了测量问题中的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本文从新单子论的"知觉-能量原理"出发,在不涉及任何退相干过程的情况下,重新导出了稳定性判据所筛选的优先基矢.这一方面说明新单子论在本质上与量子力学、退相干解释相符相容,另一方面说明新单子论揭示了退相干解释背后更深层的物理学哲学本质.

    新单子论稳定性判据知觉-能量原理意志-能量原理

    增强现实(AR)技术环境下真实与虚拟关系的实在性分析

    王安然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现实(AR)技术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虚实配准的特性,可以消解经典实在论下真实与虚拟关系面对的挑战.沟通技术与现实的科技连续统不能直观贴切地表现实在世界中真实和虚拟的关系.基于三重实在理论,可以重新规范真实与虚拟的含义.借助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三种形态的实在成分分析,三个世界的关系由一维线图转变为二维面图.借此可以表述出运用AR技术复刻及修改场景的所有可能性.AR世界构建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联系,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虽然需要AR作为过渡的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断裂.

    感知实在符号实在真实虚拟

    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立体的辨名

    邹大海夏庆卓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的立体及其名称进行了较多的考察,是他对全书概念、术语进行"审辨名分"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努力为《九章算术》的数学知识构建理论基础的一种体现.本文分为不做解释、只解释实物含义、只解释几何含义、既解释实物含义又解释几何含义等四种类型分析了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立体及其名称和用语的处理方式,指出刘徽对立体进行的辨名工作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还未能形成作为基础的一套解释术语和一个解释框架,是不完善的.尽管如此,刘徽的辨名工作仍足以为他论证数学方式的正确性提供基础.

    刘徽《九章算术》立体辨名中国古代数学理论

    从"古为今用"到"丝路精神":吴文俊数学史观的形成与演变

    田春芝纪志刚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吴文俊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丝路精神

    天行与人治:严复天演哲学思想的对立统一关系

    赵云波高逸宁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复天演哲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近代进化论学说以及思想领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积极吸收了部分中国传统思想.严复天演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作为"天行"领域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自然选择机制与作为"人治"领域的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首先,严复通过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和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使其适用范围超出了生命现象的领域而成为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普遍有效的原理,从而将"天行"与"人治"统一了起来;其次,严复强调,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要突出发挥"人治"的作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取得进步而不遭淘汰.

    严复天行人治对立统一

    对负责任创新"反思"维度的再思考

    李平廖苗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负责任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反思"研究停留在抽象的、普遍原则的描述阶段,特别是对"reflexivity"与"reflection"的混用,给负责任创新实践中创新主体如何践行"反思"行为带来了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个启发式框架.明确反身性反思(reflexivity)与反映性反思(reflection)的不同,突出反身性反思在培养创新者认知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提高反思性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同时基于"反思"对情境的敏感性,厘清了独处、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治理、国际间跨文化合作等四种类型的反思情境.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情境反身性二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