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朱作言

月刊

1002-008X

progress@mail.nsfc.gov.cn

010-62327202/6952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83号

自然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具有创造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定常分离流波-涡耦合控制的频率锁定效应

    李志平袁巍李秋实陆亚钧...
    1230-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存在多个彼此间具有相对运动物体的轴流压气机流场,其非定常旋涡流动的时空结构存在两种可能的流态,即:复杂的、无序的非定常自然流态与简单的、有序的非定常耦合流态.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组织流场中上游非定常绕流与下游分离旋涡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促使无序的自然流态朝着有序的耦合流态转化,从而实现对压气机时均性能和流动稳定性的有效提升.针对上述多物体绕流间波-涡相互作用频率之间的耦合机理,分别在固定转速工况以及变转速工况两种情况下,在低速压气机试验台展开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转速工况,有效的波-涡耦合无量纲频率锁定在0.6-1.3范围内;在变转速工况,波-涡耦合作用的有效频率范围仍会锁定在无量纲激励频率等于1.0的最优方案.

    分离流控制尾流激励波-涡耦合频率锁定效应

    基于沿航向干涉的星载双通道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蔡斌梁甸农董臻杜湘瑜...
    1237-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在轨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大都局限于沿航向排列的两个通道用于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测速与重定位.沿航向干涉ATI(along-track interferometry)技术利用两通道雷达图像间动目标和杂波干涉相位的差异,提高了地面慢速、弱小运动目标的检测能力,具有稳健性好,适用范围广,对地面场景RCS(radar cross section)起伏不敏感等特点,是双通道星载SAR系统普遍采用的一种GMTI(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技术.基于干涉幅度/相位的联合分布和二元假设条件"杂波"及"杂波+动目标",文中系统地分析了SAR-ATI技术中,常见的单边相位恒虚警检测和独立分布二级恒虚警检测方法,提出了条件分布二级检测和幅度/相位二维联合检测两种恒虚警检测方法,并以最优的基于NP(Neyman-Pearson)准则的似然比检测方法作为其他恒虚警检测方法性能的上限,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幅度/相位二维联合恒虚警检测方法稳健性好,实用性强,在低信杂比或低杂噪比条件下,检测性能良好.

    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沿航向干涉恒虚警检测概率密度函数

    生态—水文信息获取、过程模拟与三维虚拟表达一体化的框架体系研究

    宫辉力朱琳李小娟潘云...
    1249-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目前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水文过程变化下生态响应的监测技术体系;以及生态-水文遥感信息快速处理、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和生态-水文环境的三维虚拟表达于一体的框架结构.该框架体系利用大型遥感数据处理系统CASM ImageInfo对遥感监测的生态-水文过程要素进行快速处理;基于该系统插件式的开放体系结构,利用Visual Stadio,ArcGIS Engine以及SQL Server2000建立生态-水文过程的空间分析、模拟模块以及生态-水文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此外,集成JX-4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技术优势,用于获取DEM等数据,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生态-水文环境的三维虚拟表达,为研究者基于遥感技术进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全数字化流水线式处理流程.

    生态-水文遥感监测CASMImageInfoJx-4三维虚拟表达

    地面沉降多尺度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朱琳宫辉力林学钰李小娟...
    1255-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合多源数据,即实测数据、矢量数据、数值模型数据、遥感数据,在三个不同空间尺度上,即区域尺度、中尺度和微观尺度,实现地面沉降发生过程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其中微观尺度的沉降模拟是写意表达,而区域尺度和中尺度下的沉降模拟则是采用三维体视化表达方式;并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分别给出建立相应尺度地面沉降模拟模型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构.同时,以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例,进行多尺度地面沉降动态过程三维可视化表达应用,建立的模型能够使研究者以交互的方式在三维空间上迅速、全面地掌握地面沉降发生过程,进而为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可视化操作平台.

    多尺度可视化地面沉降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研究

    宫辉力张有全李小娟卢学辉...
    1261-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其沉降范围和幅度逐年扩大.文中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进行检测、监测该地区地表形变特征.通过分析时间序列的干涉测量结果发现,该地区地面沉降存在构造控制的特性,尤其是在北部沉降区.揭示了北京市第四纪顺义凹陷与沙河凹陷地区地面沉降趋势及范围受黄庄-高丽营、南口-孙河断层控制.同时将PS-InSAR提取的地面沉降等值线与粘性土厚度分区结果对比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面沉降多发生在粘性土厚度大于50 m的地段范围内,沉降中心多数位于粘性土厚度大的地区.

    地面沉降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

    InSAR/GPS集成技术在常州—无锡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于军李振洪武健强
    1267-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确监测地表形变是地面沉降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该研究领域面临的难题.GPS和InSA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两种空间大地测量监测手段,在区域地表形变监测方面都显示出了各自的优势及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根据二者技术特点,分析了InSAR/GPS集成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方案可行性,并以常州-无锡地区为例开展了同步观测试验,利用GPS数据来建立大气改正模型,从而削弱InSAR干涉图像中大气影响,提高了InSAR形变量监测精度.

    地面沉降G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常州-无锡地区

    水盐环境梯度下野鸭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生态演替模式

    宫兆宁赵文吉胡东
    1272-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水土环境差异及所受干扰情况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实验区,系统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及其生境因子,三个样区的湿地植物群落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样区1植被具有典型的成带分布的特点,植物群落形成反映了水深和岸线的带状变化;样区2生境异质性小,建群种占绝对的优势,植物多样性低;样区3退水区域呈旱化趋势,植被呈现出草甸的性质,水盐梯度明显.基于湿地植物群落的分异特征,选择样区3从植物群落在空间维度上的组合这个角度,揭示湿地植物群落演替变化的时间过程,探索野鸭潮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和演替机制.野鸭湖湿地常见植物群落随水分、盐分相互作用呈现相应的生态演替模式:水生沉水、浮水、漂浮植物群落(眼子菜+狐尾藻群落Comm.Potamogeton distinctus+Myriophyllum spiea-tum L.,槐叶苹+浮萍群落Comm.Salvinia natans+Lemna minor L.)、水生挺水植物群落(香蒲+芦苇群落Comm.Typha angustifolia+Phragmites australi)、沼生、湿生植物群落(球穗莎草群落Comm.Cyperus glomeratus L.,扁秆蔗草群落Comm.Scirpus planiculmis,绵毛酸模叶蓼群落Comm.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folium sibth.)、盐生、中生植物群落(猪毛菜群落Comm.Salsola collina,柽柳群落Comm.Tamarixchinensis)、中旱生植物群落(红皮柳群落Comm.Saliz purpurea L.,牛鞭草群落Hemarthria altissima Stapf et C.E.Hubb).湿地生态演替模式及机制的分析,为湿地附近水域生态条件的改善,以及湿地恢复和植物物种选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案.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水盐梯度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和机制北京

    四川盆地西缘农村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倪福全刘国东杨尚川叶剑...
    1281-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农村饮水安全中水质不安全的核心问题,对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一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水环境特征分析、水环境健康风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对41个饮水水源地的水质进行了检测,应用U.S.EPA(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本区农村水源地饮水水质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危害指数),并制作了致癌物和非致癌物的单因子和组合因子的GIS风险专题图,应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非致癌风险的显著性和拟合效果,指出水源地中危害指数前4位的污染物分别是砷、氟化物、硝酸盐、铁,建议重点监控这4种污染物质.研究结论揭示了研究区农村饮水水质的风险水平、污染物的主次及治理的优先顺序,探讨了成因机制,为研究区饮水水质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水质安全名山县

    自然科学进展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