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李文华

月刊

1000-3037

zrzyxb@igsnrr.ac.cn

010-64889771

100101

北京9719信箱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地降本:农田宜机化视角下的农机化成本效率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陈乐为张宗毅李洪波张欣璞...
    2188-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机化成本效率是衡量农业机械化生产成本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农田宜机化程度是影响农机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农田宜机化水平对农机化成本效率的影响,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ost-C、CCR模型测算农机化成本效率及其构成,并构建空间杜宾实证模型,利用200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大多数地区农机化成本效率不高,特别是丘陵地区成本效率较低.(2)代表农田宜机化水平的劳均农田面积和农田平整度的两个指标对农机作业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显著正向影响了农机化成本效率.本地区的劳均农田面积每增加1 hm2,其农机化成本效率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0.695;6度以下耕地面积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其农机化成本效率将比原先增加0.009.(3)农田宜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由于跨区作业的存在,邻近地区农田宜机化水平的提升也将提升本地区农机化成本效率.

    农田宜机化农机化成本效率数据包络分析空间杜宾模型

    RCEP区域农产品贸易的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徐邵文张蕙杰钱静斐
    2206-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RCEP的签署与实施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采用拓展引力模型分析RCEP区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空间凝聚力持续增强,连通性显著提高,贸易规模不断扩展,呈现"中心—边缘"结构;(2)RCEP成员国进口格局多样化趋势明显,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地位出现分化态势,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核结构;(3)经济制度质量提升和签订自贸协定有利于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产品贸易.据此,提出中国应充分利用RCEP实施契机,发挥在区域内的核心影响力,推动高质量规则落地,形成区域高互补性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RCEP农产品贸易贸易网络拓展引力模型

    基于城乡交互作用视角的乡村吸引力测度及启示——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

    戴柳燕周国华
    2224-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乡村吸引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吸引力水平的量化测度是研判乡村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基于城乡交互作用视角,采取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乡村吸引力的基本测度框架与量化测度模型,并对湖南省浏阳市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吸引力是城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城市推力、乡村拉力、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城乡中介力"五力"综合作用的合力;(2)乡村吸引力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心镇、临近省会城市的乡村地区吸引力水平相对较高,其他中间地域乡村吸引力水平总体相对较低;(3)浏阳市乡村吸引力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全局空间正相关性显著,主要呈现高高、低高集聚区分布,以西北片区永安、洞阳、北盛、沙市、焦溪等为中心的乡村吸引力高值区对周边区域的积极带动作用显著.基于此,从开展分区分类调控、强化区域优势资源要素整合、推进城—镇—村生活圈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乡村吸引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乡村吸引力城乡交互作用乡村吸引力测度乡村振兴浏阳市

    基于国际湿地城市视角的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成效与归因分析及其政策启示

    凌子燕邓雅文蒋卫国宋颉...
    2241-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公约》提出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的新举措.以国际湿地城市常德市为例,基于2000-2022年15 m空间分辨率湿地分类数据,监测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逐年动态变化,定量分析湿地保护修复驱动因素的重要性和贡献率,探究主导驱动因素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2年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由1298.53 km2增加至1399.61 km2,建立湿地保护区对于湿地保护修复具有积极作用.(2)湿地变化类型以湿地稳定为主(61.86%),然后为湿地修复(22.10%)和湿地受损(16.04%).(3)归因分析发现,湿地修复主要归因于退耕还湿,湿地受损主要由气候干旱引起;泥滩、草滩地、芦苇湿地、坑塘和河流变化主要受耕地影响化,湖泊变化受建设用地影响,水库和运河/水渠变化则受降雨量影响.(4)归因分区中,农业活动驱动68.76%的湿地变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则分别驱动22.03%和9.21%的湿地变化.

    湿地保护修复长时序逐年驱动因素常德市国际湿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