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

关永源

双月刊

1672-3554

XBmed@mail.sysu.edu.cn

020-87331643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医学综合类核心刊物,刊登南方一流医科学府的先进科研和临床成果,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近60位各专科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委班子严把学术质量关,从而使本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期刊,为国内外众多检索刊物与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居全国所有期刊的前300位。本刊ISSN1000-257X,CN44-1575/R,可在全国各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6-141,全年订价: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吸烟因素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分析

    马一楷王耿刘彩霞
    593-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吸烟因素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利用Join-point4.9.1.0软件基于GBD2019在1990-2019年归因于吸烟因素的中国食管癌死亡人数、死亡率、伤残寿命调整年(DALY)数据和国家人口数据,描述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归因于吸烟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Joinpoint分析结果显示,归因于吸烟因素的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的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值分别为-1.42%和-1.72%,女性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AAPC值分别为-3.26%和-3.70%,男性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AAPC值分别为-1.28%和-1.54%.归因于吸烟因素的年龄别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显示,各年龄段死亡率和DALY率随时间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40~45岁段下降速度最快,死亡率和DALY率AAPC值分别为-3.05%和-3.04%,其次为45-49岁年龄段,AAPC值分别为-2.73%和-2.72%.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表明,年龄效应归因于吸烟因素的食管癌死亡率和DALY率随年龄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时期效应显示归因于吸烟因素的中国食管癌死亡率随时期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除2005到2010时间组下降外其他时间段均随时期推进而上升;归因于吸烟因素的中国食管癌DALY率随时期增加则呈波动变化.队列效应显示归因于吸烟因素的中国食管癌死亡率和DALY率随出生队列的发展均呈下降趋势.[结论]1990-2019年,归因于吸烟因素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存在性别差异,随时间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应加强对男性的相应健康教育,尤其是35~39岁等年龄段吸烟者的控烟教育,提高食管癌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

    食管癌吸烟疾病负担Joinpoint回归模型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黄芩素对MC3T3-E1体外成骨分化及对口腔常见菌的抑菌作用

    王越林芳辰苏琦黄霞...
    602-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黄芩素对MCT3-E1增殖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对口腔常见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MC3T3-E1细胞分别培养在0、6、12、18、24 μmol/L的黄芩素浓度下,通过CCK-8实验检测黄芩素处理后MC3T3-E1的增殖活性;对成骨诱导培养后的MC3T3-E1进行ALP活性检测;RT-PCR法检测RunX2、BMP2、Osterix基因的表达差异.K-B纸片法检测黄芩素处理24 h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链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黄芩素可在一定程度降低细胞增殖活力,但不影响其继续增殖.18 μmol/L的黄芩素可以提高MC3T3-E1的ALP活性,并有效上调BMP2与Osterix的表达,下调RunX2的表达,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血链球菌的增殖(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黄芩素(18 μmol/L)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并且可有效抑制口腔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血链球菌)的增殖.

    前成骨细胞黄芩素成骨作用抑菌分化增殖

    超声心动图监测45例法布雷病患者心脏早期受累的特征分析

    李杰叶敏范瑞张婧薇...
    613-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45例临床确诊的法布雷病(AFD)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评估法布雷病患者应变图像,以期探索法布雷患者心脏早期受累在超声心动图(UCG)上的表现.[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共纳入确诊为AFD的患者45例,根据UCG测量左室壁有无肥厚,分为左室壁肥厚组(17例,室间隔或左室后壁厚度≥12 mm)和无左室壁肥厚组(28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UCG检查及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分析.应用TomTec工作站分析超声心动图图像,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UCG常规参数及心肌应变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AFD患者,年龄(32.33±16.11)岁,其中男性27例(60.00%).左室壁肥厚组17例(37.78%),无左室壁肥厚组28例(62.22%).45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正常(>50%).与无左室壁肥厚组相比,左室壁肥厚组患者的靶器官受累比例明显增加.与无左室壁肥厚组相比,左室壁肥厚组患者的E/A,平均E/E'明显升高(P<0.05);左室壁肥厚组的整体、心肌层、心内膜以及各节段的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及径向应变(R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AFD患者心肌层的整体和各节段LS、CS的绝对值均低于心内膜的对应值(P 值均<0.05).AFD患者的中间段的LS、RS绝对值较基底段和心尖段高(P 值均<0.05).[结论]早期收缩功能障碍与左室壁厚度无明显关系.2D-STE心肌应变可以早期监测AFD室壁肌层受累较心内膜严重,而中间段受累较心尖段和基底段轻.

    法布雷病左室壁肥厚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应变左室功能障碍

    超声心动图多参数评估特发性室颤患者的心肌功能

    吕函璐刘英梅
    62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多参数评估特发性室颤患者的超声表型特征,为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早期预警提供超声影像学的支持.[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首次诊断为特发性心室颤动(IVF)的患者,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基于二维灰阶、M型、双平面、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斑点追踪、压力-应变环等技术,对纳入人群进行超声心动图多参数分析.超声指标包括传统参数、心肌机械运动参数、心肌电-机械活动参数以及心肌做功参数.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独立样本之间的比较.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评估超声心动图多参数对特发性室颤的诊断价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各超声参数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的变异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VF患者9例,健康对照个体30例.共计702个左室节段和117个右室游离壁节段纳入心肌功能的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VF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相对较低[(18.8±2.7)%vs.(21.2±1.9)%,P=0.004],而左室机械离散度(LV-MD)相对较高[(44±13)ms vs.(36±9)ms,P=0.022].心肌做功结果显示,IVF组的整体做功指数(GWI)低于健康对照组[(1991±365)mmHg%vs.(2319±408)mmHg%,P=0.037].ROC曲线显示LV-GLS、LV-MD以及GWI对特发性室颤的诊断性能较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7以及0.722,截断值分别为19.5%、39.5ms以及2049mmHg%.上述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诊断体系,其AUC为0.800.超声心动图各参数在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均呈现出较好的可重复性,ICC值均大于0.75.[结论]特发性室颤患者超声心动图多参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异常.LV-GLS降低、LV-MD增加以及GWI降低,是恶性心律失常高危的超声心动图特征.

    特发性心室颤动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显像心肌做功机械离散度

    超声对乳腺单纯黏液癌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王红莉胡越谭翠顾然...
    6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单纯黏液癌(PMC)和纤维腺瘤(FA)的超声表现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连续乳腺PMC初诊患者50例及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间的连续乳腺FA初诊患者100例超声资料.依据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评估两组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变的长径及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结果]PMC患者中位年龄为47岁,而FA为33岁,PMC患者年龄较FA偏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C患者病变中位长径2.4 cm大于FA的1.8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C中,70%(35/50)表现为不规则形,82%(41/50)与皮肤平行,92%(46/50)边缘不清晰,72%(36/50)内部呈低回声,68%(34/50)后方回声增强;FA中,69%(69/100)表现为卵圆形或圆形,98%(98/100)与皮肤平行,54%(54/100)边缘清晰,98%(98/100)内部呈低回声,75%(75/100)后方回声未见变化,PMC与FA相应超声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而病变内是否存在钙化、病变的血流表现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FA相比,PMC患者年龄及病变长径偏大,并且在超声上,大部分乳腺PMC的形态及边缘仍表现为浸润性癌的生长特点,同时,PMC的后方回声增强,是其独特的表现.

    乳腺黏液癌单纯黏液癌纤维腺瘤超声

    结合临床与超声影像多模态数据构建小于胎龄儿预测模型

    陈心雨朱云晓
    637-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结合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的临床数据与超声影像多模态数据对小于胎龄儿(SGA)的预测价值,构建和内部验证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SGA 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单胎妊娠孕妇1307例,根据INTERGROWTH-21st胎儿生长标准诊断SGA并采集包括临床一般资料、生化检验数据及产前超声筛查数据的多模态数据.轻度梯度增强算法(XGBoost)用于计算变量重要性,七种机器学习算法用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内部验证,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作为衡量预测效能的主要指标,结合10%假阳性率下的灵敏度进行模型间比较.[结果]基于临床一般资料与生化检验数据构建的最优预测模型AUC为0.70,95%CI(0.609,0.791),灵敏度为0.38,95%CI(0.236,0.519).基于产前超声筛查数据构建的最优预测模型效能优于前者,其AUC为0.77,95%CI(0.687,0.858),灵敏度为0.62,95%CI(0.457,0.743).两个数据集合并组成多模态临床数据集,其最佳预测模型效能进一步提升,AUC为0.91,95%CI(0.851,0.972),灵敏度为0.88,95%CI(0.745,0.947),且模型校准显示拟合优度佳.[结论]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充分地探索了妊娠早期结合妊娠中期的不同类型临床数据对SGA的预测价值,证明了多模态临床数据用于SGA的筛查的绝对优势,为孕妇个体化管理提供准确且有效的参考依据.

    小于胎龄儿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妊娠早期妊娠中期

    喀什地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潘淑芳常艳宇王晓红祖丽皮亚·莫明...
    649-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喀什地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2019年12月至2024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6(17~54.5)岁.所有患者均有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史.诊断为脑膜脑炎12例,脑膜炎5例,脑炎1例.其中2例患者合并脊髓膜炎.2例患者合并骨关节炎,1例患者合并附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乏力.虎红平板试验(RBPT)及试管凝集试验(SAT)的阳性比分别为11/12、8/9,血培养阳性比2/10,脑脊液培养阳性比4/16,脑脊液病原高通量测序(NGS)阳性比5/5.脑脊液呈渗出性改变,白细胞升高,以单个核细胞升高为主.所有患者均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或磺胺中的2~4种联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结论]来自布鲁菌病疫区的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需要考虑神经型布鲁菌病的可能性.当脑脊液出现渗出性改变时,可以通过结合布鲁氏菌血清学、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和NGS来鉴别其他病原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NGS可以明显提高神经型布鲁菌病诊断率.

    神经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

    优化精液处理中的密度梯度离心法以提高受精结局的探讨

    孙桂花张志强陈文秋李婷婷...
    657-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生殖男科领域现有的精液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双层密度梯度法中的300×g 20 min处理条件,以提高受精结局.[方法]收集2020年7月和9月以及2022年3月和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辅助生殖助孕的1623例患者的精液标本进行实验.预实验中,比较四种不同的双层密度梯度方法(200×g 10 min、200×g 20 min、300×g 10 min和300×g 20 min)处理后标本的精子DNA碎片率和回收率.然后,筛选出一种最优的方法作为新方法,并与目前在用的旧方法(300×g 20 min双层梯度法)进行对比,检验受精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在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单层密度梯度法,并与双层密度梯度法进行对比,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同时记录每组样本的数量和处理条件.[结果]在保证足够的精子回收率的基础上,发现四种双层密度梯度法中300×g 10 min的精子DNA碎片率低于300×g 20 min.因此,选择300×g 10 min作为新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新方法300×g 10 min的总受精率、二核体(2pn)受精率均高于300×g 20 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g 10 min的卵裂率也略高于300×g 20 min,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密度梯度法的总受精率、2pn受精率均高于双层密度梯度法,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密度梯度法的卵裂率高于双层密度梯度法,囊胚形成率低于双层密度梯度法,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现有的300×g 20 min双层梯度法,300×g 10 min双层梯度法成功提高了总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缩短了精液优化处理的时间;而单层密度梯度法虽提高了卵裂率、节约了试剂成本和操作时间,但其囊胚形成率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些发现为生殖男科领域的精液处理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精子DNA碎片率双层密度梯度法单层密度梯度法受精率卵裂率

    肿瘤专科医院2022年就诊患者常见传染病感染状况分析

    张媛媛朱浩智许南松余金吨...
    66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华南地区某肿瘤专科医院就诊患者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分析确诊检查完成情况,为加强常见传染病管理和制定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华南地区某肿瘤专科医院就诊的门诊、住院患者的传染病初筛项目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HIV-comb)、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Anti-TP)、丙肝抗体(Anti-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检出率及进一步完成确诊项目检查的检测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2年就诊患者的HIV-comb阳性率为0.07%,100%患者进一步完成HIV补充确证试验,HIV总体患病率为0.06%;Anti-TP阳性率为1.99%,100%患者进一步完成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总体患病率为0.51%;Anti-HCV阳性率为0.90%,仅26.61%患者进一步完成丙肝RNA定量检测,其中26.44%患者丙肝RNA高于检出下限;HBsAg阳性率为21.06%,仅54.40%患者进一步完成乙肝DNA定量检测,其中51.60%患者乙肝DNA高于检出下限.其中,门诊疑似肝炎患者核酸检测完善率低于住院(P<0.05),肝癌收治科室核酸检测完善率高于全院(P<0.05).[结论]该肿瘤专科医院患者HIV、梅毒感染水平与一般人群相近,且100%完成确诊项目检查;丙肝、乙肝的感染处于较高水平,但核酸检测率较低,无法准确反映病毒复制水平.肿瘤专科医院应加强医务工作人员对肿瘤患者常见传染病初步筛查和确诊项目检查的重视,对传染病确诊病例提供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积极转介其到定点或综合性医院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肿瘤专科医院患者传染病感染状况筛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