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噪声与振动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噪声与振动控制
中国声学学会
噪声与振动控制

中国声学学会

严济宽

双月刊

1006-1355

NVC@sjtu.edu.cn

021-62932221

200030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

噪声与振动控制/Journal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交流噪声与振动控制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的最新理论、方法、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噪声和振动控制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创新方法、重要成果、新技术等。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各单位噪声振动专业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压电复合材料梯度分布声学特性研究

    朱从云李保波石鹏丁国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压电复合材料在吸声降噪领域应用广泛,但其低频吸声性能并不理想。为解决此问题,以0-3型压电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提出使压电陶瓷体积含量呈梯度分布以提高其低频吸声系数的方法。首先,基于声电类比法和传递矩阵法,推导多梯度分布的理论公式,并通过文献构型对其进行验证;其次,将均匀分布与梯度分布的吸声系数进行比较,发现梯度分布会改变材料的声阻抗,从而改变吸声系数。最后,进行梯度分布压电复合材料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当压电陶瓷体积含量呈梯度递减,且梯度差和第一梯度的厚度增加时,可明显提高低频吸声系数。

    声学声电类比法传递矩阵法压电复合材料梯度分布吸声系数

    "桥建合一"型高架车站实测分析及结构减振优化

    谢伟平黄望炜叶建能金卫忠...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桥建合一"型高架车站振动舒适度问题,以某一典型"桥建合一"型高架车站为研究对象,对列车运行引起的楼板振动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并基于车桥耦合分析理论,建立高架车站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从振源、传递路径和受振体对高架车站进行结构减振优化分析。研究表明:"桥建合一"型高架车站所受车致振动影响严重,站厅层振动敏感区为跨中楼板中心;通过提升轨道梁弹性模量、适度增加层高、在站厅层区域楼板中心布置次梁以及铺设浮筑楼板的方法均可减小楼板振动响应,但单独采取某一结构减振优化措施效果较差;同时采取以上4种结构减振优化组合措施时减振效果良好,减振后楼板中心的最大Z振级为73。15 dB,减振量达13。54 dB,满足振动舒适度要求。

    振动与波"桥建合一"型高架车站车致振动振动舒适度振动控制

    多源数据驱动的轧机振动预测及可解释性分析

    张阳段振杰王思静林然锰...
    16-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轧制过程动态工艺参数对轧机振动的影响规律,改善现有研究中机理模型精度较低且数据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的问题,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轧机振动预测模型,并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框架对预测模型进行解释。通过与其他预测模型相比,XGBoost预测模型可以利用工艺参数实现对轧机运行状态的高精度预测。基于SHAP框架解释的结果表明,出入口厚度、轧制力、轧制速度对轧机振动影响较大,后张力对轧机振动影响较小。研究为提高轧机设备与工艺参数的匹配度,实现将工业数据应用于轧机振动预测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振动与波轧机振动工业数据工艺参数极端梯度提升SHAP解释方法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合材料层合板隔声性能预测

    董静捷郑辉李富才
    22-2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隔声设计需求,应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18组对称铺设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并以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的半解析法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在10~1 500 Hz频率范围内的传声损失进行预测。以单层厚度、纤维铺设角度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1/3倍频程传声损失作为输出,分别建立前馈(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General Regression,GR)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最好,均方根误差仅为1。093 7,GR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逊于RBF神经网络,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649 9和2。969 7。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构建具有良好局部预测性能的神经网络模型以用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的隔声性能预测。

    声学隔声人工神经网络复合材料层合板性能预测

    轴承副接触对立式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刘奇瑞唐长亮吴庭苇白宇杰...
    28-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轴尖-宝石轴承副的接触力,建立立式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轴承副接触参数对转子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讨论横向连接刚度、滑动摩擦系数对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轴承力模型将导致在轴尖模态频率附近出现共振峰值,轴承副接触区变化将触发低频进动;随着连接刚度增大,轴尖磨损状态将发生从圆环接触逐渐向偏磨接触最终向大范围圆环接触的转变;当处于边界润滑时,滑动摩擦系数不会对转子系统产生影响,处于干摩擦状态时,滑动摩擦系数增加将加速系统产生偏磨;研究结果对立式转子系统动力学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振动与波轴承轴尖-宝石轴承副立式转子系统连接刚度摩擦系数

    含夹层流体的双板主、被动控制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文仕天陈美霞赵应龙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含夹层流体的双板结构的振动进行控制,基于改进的傅里叶级数法对此双板结构进行理论建模,采取等效方法考虑涂敷阻尼层的影响,并运用有限元方法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介绍FxLMS算法并将其运用于双板的主动控制中,以前述理论方法为基础,得到各通道的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进行算法仿真,取得较好控制效果,可为算法的控制效果验证提供参考。对双板的振动进行控制试验,对比控制前后双板振动加速度级,发现敷设阻尼层较为明显减弱中高频振动,在135 Hz频率点处主动控制单通道的控制效果良好,主、被动一体化控制前后下板的振动加速度总级(10~3 000 Hz)相比降低6。61 dB,验证了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振动与波改进的傅里叶级数法双板结构被动控制主动控制Filter-xLMS算法

    基于变分模态提取的动力响应重构方法研究

    余恒殷红彭珍瑞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响应重构方法依赖于参数繁多的带通滤波器,且不适用于具有密集模态的结构,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提取的动力响应重构方法。首先,在时域内使用变分模态提取将由传感器测得的动力响应分解为各阶模态响应;随后,通过根据有限元建模或模态试验导出的模态转换矩阵计算得到响应未知位置的各阶模态响应,再根据模态叠加法完成其余位置动力响应的重构;最后,对非密集模态的悬臂梁和密集模态的3层剪切框架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简支梁进行试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较好的鲁棒性。

    振动与波密集模态变分模态提取动力响应重构模态转换矩阵模态叠加法

    含螺旋结构的水下声学覆盖层吸声特性研究

    何川应童陶猛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一种含圆柱空腔和金属螺旋结构的水下声学覆盖层,该覆盖层在565~5 000 Hz频率范围内平均吸声系数在0。85以上,具有带宽、吸声性能强的特点。通过有限元法分析该覆盖层的位移变化特点以及结构几何参数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螺旋结构的引入使基体橡胶产生反向运动(与入射波引起的基体橡胶位移方向相反),两个方向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消耗入射声波能量并有效提升吸声性能。叶片宽度、空腔半径、螺旋阶数的增加使得吸声峰向低频移动,但整体吸声性能会随之下降。

    声学声学覆盖层螺旋结构吸声特性空腔谐振水下吸声

    周期约束阻尼设计板结构减振降噪特性分析

    彭骞宋玉宝李桂兵蔡卫东...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更加高效的阻尼减振降噪结构设计,结合人工周期结构特性与约束阻尼减振降噪技术,通过对基体板和不同约束阻尼板结构的振动与声辐射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实验测试,分析周期约束阻尼设计板结构的减振降噪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约束阻尼设计,周期约束阻尼设计可以在附加阻尼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更加有效抑制基体板宽频振动与声辐射,尤其对350 Hz以下的低频振动与噪声状况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并有助于实现阻尼结构的轻量化。同时,周期约束阻尼设计也可能会增大约束层的振动与噪声以及改变结构的声辐射效率。总体而言,周期性设计对于改善约束阻尼减振降噪性能具有积极意义。

    振动与波周期约束阻尼板结构结构振动声辐射

    基于半解析法的声学黑洞梁结构参数响应面优化

    史自强温华兵黄惠文
    62-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ABH)对弯曲波的聚集效应具有宽频、高效、实现方法简单灵活等特点,在结构减振降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一维声学黑洞梁为对象,结合声学黑洞半解析建模计算方法和响应面优化方法,分析声学黑洞特征长度、截断厚度、幂律以及阻尼层特征长度和厚度这5个参数对一维声学黑洞梁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以一维声学黑洞梁的减振效果为优化目标,对梁和阻尼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一维声学黑洞梁结构在10~8 000 Hz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加速度级降低19。03 dB。研究对一维声学黑洞梁结构在减振领域的工程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声学减振降噪声学黑洞半解析法响应面优化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