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防治指标研究

    李妍颖李梅梅杨琪陈丽慧...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稳重呈负相关,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2018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供试品种产量损失率(Z)之间关系为:Z郑单958=1.367X-1.539,R2=0.9780;Z陕单609 =2.059X-2.317,R2=0.9262;Z陕单650=2.139X-1.495,R2=0.9559;Z新单47=1.908X-1.97,R2=0.9789;Z泽玉8911=1.309X1.147,R2=0.9898.2019年玉米螟虫口密度(X)与供试品种产量损失率(Z)之间的关系为:Z郑单958=1.2413X-1.0942,R2=0.9541;Z陡单609=1.8677X-1.7664,R2=0.9814;Z陕单650=1.6035X-1.6920,R2=0.9701.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两年5个品种8组调查数据分析,结合当地玉米螟防治实际费用,确定玉米螟防治指标为3.15头/株,或315头/百株,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农药减施增效的玉米螟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螟虫口密度产量损失率防治指标

    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李祥瑞陈智勇巴吐西殷新田...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和生殖的影响,为其夏季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分别以卵、不同龄期幼虫、蛹、成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时间高温暴露处理,研究高温暴露处理后幼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蛹重以及成虫的生殖能力.结果 表明.37℃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40℃暴露4h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45℃暴露3h卵的孵化率降低到7.29%,暴露4h及以上卵不能孵化.37~40℃对蛹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每天43℃高温暴露4h连续处理5d蛹的成活率显著降低,每天46℃高温暴露4h处理5d后蛹的成活率为61.29%.37~43℃短时高温暴露对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寿命、生殖力等生命参数影响较小,但不同龄期幼虫高温暴露对蛹重具有显著影响,5、6龄幼虫37℃高温暴露4h其蛹重显著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暴露龄期的增加对蛹重的影响加大,6龄幼虫46℃高温暴露2h的蛹重为111.54 mg,是对照(205.42mg)蛹重的54.30%.成虫期高温暴露对卵的孵化率也有显著影响,40℃每天高温暴露4h连续处理3d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随着温度升高,处理时间延长,卵的孵化率逐渐降低,46℃高温暴露4h卵的孵化率降低到12.34%.上述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都具有很强的耐热性,高温对其种群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

    草地贪夜蛾短时高温成活率繁殖力

    长江流域冬小麦农药减量增效评价指标研究与应用

    束放郭永旺秦萌赵中华...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5年-2019年全国农户农药购买和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对长江流域5省16个县(市、区)冬小麦用药情况8个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以农药毒性指数评价小麦农药减量增效好于其他指标,该指标可为定量、合理评估小麦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供依据,并可作为政府决策、技术部门指导小麦生产用药和减量使用的参考.

    冬小麦农药毒性指数农药减量增效

    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

    李本金王荣波刘裴清邓丽霞...
    104-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7.8.9.10.11,霞浦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1.2.3.4.5.6.7.8.10.供试菌株均至少含有6个毒性基因.mtDNA单倍型共检测出3种类型,其中55个菌株(龙海市22株、福安市8株、霞浦县25株)为Ⅰa型,占57.29%,32个菌株(龙海市2株、福安市25株、霞浦县5株)为Ⅱa型,占33.33%,9个菌株(福安市7株、霞浦县2株)为Ⅱb型,占9.37%.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日趋复杂.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mtDNA单倍型

    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田的扩散规律

    郭井菲韩海亮何康来白树雄...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是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大致灾性害虫,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在田间调查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单作以及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 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2019年的36 m2和2020年的64 m2小区中存活率分别为43.4%和60.3%,为害株率分别为24.3%和21.1%,扩散半径分别为336.4 cm和611.3 cm.在扩散方向上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呈向四周随机扩散趋势,两年试验最远扩散距离均达到小区边缘.在玉米-大豆2∶2和2∶4间作田中玉米的总被害率、被害级别及草地贪夜蛾幼虫扩散半径与玉米单作田无显著差异,表明玉米-大豆2∶2和2∶4间作并不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田间迁移扩散起到阻碍作用.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大豆2∶2和2∶4间作田中玉米上的存活率分别为24.67%和23.67%,均显著低于玉米单作田中幼虫存活率,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可能会对其种群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

    草地贪夜蛾玉米大豆间作田间扩散

    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研究初探

    常向前吕亮万鹏许冬...
    116-12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承接南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广大区域能否越冬直接影响翌年当地甚至华北草地贪夜蛾发生的早期预测、预警及防治策略的制定.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低温试验,冬季室外越冬模拟试验及冬季田间调查等方法,初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情况.结果 表明:经35 d的7℃低温胁迫,草地贪夜蛾幼虫、蛹、成虫均死亡;2019年12月15日-2020年3月1日在湖北省襄阳、武汉两地室外越冬模拟试验表明,2020年2月1日,即放虫后第47天两地均未发现存活虫体;2019年12月中旬-2020年4月中旬,湖北襄阳、武汉、通山田间生境调查表明,只有2019年12月15日在襄阳发现1头草地贪夜蛾5龄活体幼虫,其他各地均未发现存活虫体或诱捕到成虫.经过室内低温试验、室外越冬模拟试验及田间越冬调查,初步认为2019年-2020年冬季草地贪夜蛾在湖北大部分地区不能越冬.

    草地贪夜蛾湖北越冬日均温度预警

    云南锦斑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结构

    李根层糯淑梅吴春杨安锦...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结果 表明,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呈椭球形.每根触角上具有1根毛形感器、1根刺形感器、5根锥形感器和1根栓锥形感器.上唇两侧各有6根刺形感器.内唇分布有6根刺形感器、4根内唇感器和2根指形感器.每个上颚表面具有2根刺形感器.下颚的感器主要分布在外颚叶和下颚须上,每片外颚叶上具有3根刺形感器、3根锥形感器和2根栓锥形感器;每根下颚须上具有8根锥形感器.每根下唇须上具有1根锥形感器和1根栓锥形感器.因此,锥形感器是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数量最多的感器,可能是幼虫搜寻寄主的关键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云南锦斑蛾幼虫触角幼虫口器扫描电镜感器

    蠋蝽猎物—黏虫的室内种群复壮

    李鸿波张长华贾芳曌戴长庚...
    127-13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蝎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 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mg,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能促进黏虫的种群复壮.

    黏虫蠋蝽种群衰退种群复壮

    贵州果园实蝇科害虫种群多样性分析

    叶照春金剑雪周鹏刘刚...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贵州果园实蝇科害虫种类及多样性,评估贵州实蝇科害虫为害风险,保证特色果品质量及水果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性诱剂、食诱剂等方式开展了贵州果园实蝇科害虫的诱集.经过1年持续调查监测,明确了贵州7个监测果园实蝇种类为8种,均属寡鬃实蝇亚科Dacinae,其中果实蝇属Bactrocera 2种,镞果实蝇属Zeugodacus 5种,寡鬃实蝇属Dacus 1种;除开阳县宅吉乡桃园具条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tus (Hendel)数量较多外,其余6个监测点均以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数量较多,总占比为73.23%,是贵州果园实蝇科害虫的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南瓜实蝇Zeugodacus tau (Walker),总占比为18.51%;而具条实蝇(4.47%)、黑漆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ris (Bezzi) (3.24%)、三点棍腹实蝇Dacus trimacula (Wang) (0.46%)占比均低于5%.在贵州西部区域六盘水市蟠龙镇猕猴桃园和黔中区域龙里县三元镇桃园诱集到越南实蝇Zeugodacus yoshimotoi (Hardy)(0.02%);在黔西南区域安龙县者贵村芒果园诱集到泰实蝇Bactrocera thailandica Drew&Hancock,总占比仅为0.07%;另外,在蟠龙镇和者贵村诱集到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0.0057%),上述3种实蝇数量均较少.比较各监测点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sw),均以者贵村芒果园的最低,分别为0.0997、0.2637和0.1355;而7个监测点诱集实蝇的相似性系数(G)在0.7143~1之间,表明各监测果园实蝇种类为中等相似,甚至极为相似,均以橘小实蝇为优势种,实蝇的种群数量分布整体上呈现从贵州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实蝇多样性分析贵州果园

    7种中药材挥发物测定及对印度谷螟幼虫引诱效果研究

    刘鑫宇王殿轩马晓辉黄依林...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材挥发性成分及其对害虫的引诱作用与中药材的储存和害虫科学治理紧密相关.本文测定了28℃下黄芪、白芷、防风、板蓝根、射干、山药和地黄等7种中药材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含量及这些中药材对印度谷螟幼虫Plodia interpunctella的引诱率.采用HS-SPME-G-C-MS法测得7种中药材含有烷、烯、醛、醇、酸、酮、酯和其他等8类物质.黄芪、白芷、防风、板蓝根、射干、山药和地黄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数量分别为54、46、45、43、43、35种和33种,β-甜没药烯、己醇、丁内酯、6-甲基-5-庚烯-2-酮等为7种中药材共同有的挥发性物质.黄芪、白芷、防风和山药对印度谷螟幼虫的引诱率分别为35%、33%、32%和25%;射干、板蓝根和地黄对印度谷螟幼虫的引诱率分别为12%、13%和17%.十六烷、柏木烯、p蒎烯、柠檬烯、庚醇、己醛在黄芪、白芷、防风中的相对含量较高,壬酸、2-丁酮、(E)-6,10-二甲基-5,9-十一碳二烯-2-酮、甲氧基苯肟、2,6-二叔丁基-1,4-苯醌在射干、板蓝根和地黄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中药材中的这些挥发性成分对害虫的趋向性行为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药材挥发物印度谷螟幼虫引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