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唐种子萌发及幼苗建成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郭文磊张泰劼张纯田兴山...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唐是我国常见的旱田杂草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直播稻田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测定了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期为直播稻田马唐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唐在 L//D=12 h//12 h,光照/黑暗阶段温度分别为40℃/30℃、35℃/25℃、30℃/20℃、25℃/15℃、20℃/10℃的变温条件下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组合为30℃/20℃;光照不是马唐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但对其萌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马唐种子在pH 4~10条件下均可萌发,pH 7~10时萌发率均在90%以上;渗透势为-0.6~0 MPa时马唐种子萌发率在41.7%~98.3%,渗透势为-0.8 MPa及以下时基本无法萌发;马唐对盐分胁迫的耐受能力较强,NaCl浓度为240 mmol/L时萌发率达20%;马唐种子在土壤表面时出苗率最高(90%),埋藏深度6 cm时无法出苗;在水稻1~2叶期或2~3叶期保持2~3 cm水层并持续7 d以上,可使马唐成苗率降至20%以下,与对照相比干重抑制率在95%以上,且对水稻生长无明显影响.马唐对不同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度翻耕及建立合适的水层可能有助于减轻马唐在直播稻田的危害.

    马唐萌发幼苗建成水层环境因子

    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与五氟磺草胺混用对无芒稗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程文超李光宁强胜左娇...
    94-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WP)与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分散油悬浮剂(OD)混用对稗草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无芒稗和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清水对照、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4个处理,观察药后无芒稗和水稻的生长情况,测定乙酰乳酸合酶(ALS)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糖代谢和氮代谢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25 g/L五氟磺草胺OD单用相比,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处理药后第7天,无芒稗的中毒综合指数显著提高13.2%,ALS活性显著降低27.61%;无芒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1、ETR、qP)、糖代谢和氮代谢指标均显著下降;水稻的ALS活性、糖、氮代谢水平均显著提高.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提高了五氟磺草胺对无芒稗光合作用及糖代谢和氮代谢水平的抑制作用,提高了五氟磺草胺对无芒稗的防除效果;并能缓解五氟磺草胺对水稻的胁迫作用,促进水稻生长.

    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赤·吲乙·芸苔五氟磺草胺水稻无芒稗防效

    农家品种'白大头'及其衍生系'天00127'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张静贾秋珍曹世勤孙振宇...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对抗条锈性优异的农家品种'白大头'及其衍生系'天0012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BC1代材料,苗期分别人工接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4、CYR32的单孢菌系,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亲本'白大头'和'天00127'对CYR34和CYR32均表现免疫.各世代材料中,'铭贤169'/'白大头'组合与'铭贤169'/'天00127'组合的F1代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F2代植株表现抗感分离,其中'铭贤169'/'白大头'组合对CYR34符合1R∶3S的理论比值,对CYR32符合3R∶ 1S的理论比值;BC1代植株对CYR34表现全感,对CYR32符合1R∶ 1S的理论比值;'铭贤169'/'天00127,组合对CYR34和CYR32均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BC1代植株抗感分离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表明供试材料'白大头'对CYR34和CYR32的抗性分别由1对隐性和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天00127'对CYR34、CYR32的苗期抗性均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推测'天00127'对CYR32的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亲本农家品种'白大头'或'85-173-4'.

    遗传分析苗期条锈病白大头天00127

    多异瓢虫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及体液结冰点的测定

    羿超群谢佼昕刘晓旭唐浩宇...
    106-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的多异瓢虫的耐寒能力,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仪对多异瓢虫的3龄、4龄幼虫,蛹,2日龄雌、雄成虫分别进行了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蛹的过冷却点(-21.05±0.75)℃和体液结冰点(-17.45±0.89)℃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15.02±0.55)℃和体液结冰点(-11.80±0.64)℃次之;2日龄雄成虫的过冷却点(-14.74±0.42)℃和体液结冰点(-11.26±0.42)℃与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14.07±0.68)℃和体液结冰点(-11.25±0.61)℃差异不显著;2日龄雌成虫的过冷却点(-12.97±0.40)℃和体液结冰点(-9.65±0.32)℃最高.结果显示,多异瓢虫蛹的耐寒性最强,2日龄雄成虫的耐寒性高于雌成虫,2日龄雌成虫的耐寒性最弱.

    多异瓢虫过冷却点结冰点抗寒性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选择性研究

    周丽君杨灯海胡其磊石凌志...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本地害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存在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方程,其日捕食量随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221.88头和343.01头,其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140.88头和210.93头.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控害能力,其成虫对两种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其4龄幼虫,且异色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选择性强于草地贪夜蛾.

    异色瓢虫草地贪夜蛾禾谷缢管蚜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

    不同消毒剂配方处理豆天蛾卵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晓峰郭明明廖怀建邓盼...
    118-12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人工养殖豆天蛾过程中卵的最佳消毒时长及筛选最优消毒剂配方,首先以38%盐酸+37%甲醛+水(0.5∶0.5∶10,V/V)为消毒剂,测定不同时长消毒处理对豆天蛾卵生长发育的影响,获得最佳消毒时长;再以此为基础,探究不同消毒剂配方(以下简称配方)处理对豆天蛾卵孵化率、25日龄幼虫存活率、体重和体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毒30 min的豆天蛾卵孵化率(80.00%)、25日龄幼虫的存活率(59.72%)、体长(8.02 cm)及体重(8.96 g)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配方20(37%甲醛∶31%双氧水∶水=0.5∶0.5∶10,V/V)处理后的卵孵化率(86.67%)、25日龄幼虫存活率(66.67%)、体长(8.88 cm)和体重(10.70 g)优于其他配方,且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配方20对豆天蛾卵的消毒效果最好,为本试验筛选出的最优配方.此结果为人工养殖豆天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豆天蛾卵消毒剂配方生长发育优选

    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诱抗药剂的筛选及抗性机制研究

    张胜平程颖石朝阳贾文章...
    123-12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诱导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angular leaf spot,ALS)的最佳诱抗药剂,选取11种商品诱抗剂,研究其室内诱导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11种诱抗剂的预处理均能有效提高黄瓜植株的长势,提高黄瓜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表现为叶片病斑面积显著下降.其中药剂信号施康乐(SK)能有效减小叶片病斑面积,防效最好,而药剂顶花增瓜嫩直长(DH)处理的植株叶片病斑面积最大.为了进一步明确诱抗剂的作用机制,对诱抗剂SK和DH处理后的抗性相关基因SOD、SSU以及PR1-1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SK和DH处理后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SK处理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DH处理.综上所述,合理施用信号施康乐可以诱导黄瓜幼苗提高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对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早期预防和减少农药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性角斑病诱抗剂诱导抗性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

    甘肃省党参根腐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区域分布

    徐雪芬李惠霞倪春辉李文豪...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优势种及病原菌种群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陇西、渭源、临洮、岷县和宕昌等5个党参主产县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rDNA-ITS、TEF-1α序列聚类分析鉴定不同区域病原菌种类及分离频率.结果发现,引起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镰孢属Fusarium真菌,分离频率为72.66%,包括尖镰孢F.oxyspor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茄镰孢F.solan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燕麦镰孢F.avenaceum等9个种,其中尖镰孢和锐顶镰孢为优势种,分离频率分别为41.80%和16.41%.5个主产县党参根腐病病原种类及其分离频率各不相同,但优势属均为镰孢属,优势种均为尖镰孢.其中渭源县分离的病原菌种类最多,分离到镰孢属的6个种;其次为岷县,分离到镰孢属的5个种;临洮县分离的病原菌种类最少.部分镰孢菌在甘肃省党参产区为首次发现.

    党参党参根腐病rDNA-ITSTEF-1α地域性差异

    上海柑橘黑点病田间流行与降雨关系研究

    蒋飞张喜喜肖小娥李红叶...
    139-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柑橘柑橘黑点病病害发生动态降雨量

    3种药剂对象耳豆根结线虫卵及2龄幼虫的影响

    杨雪婷杨紫薇丁晓帆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对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防治效果好的药剂,本文采用浸虫法分别测试了 3%阿维菌素微乳剂、41.7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及20%噻唑膦水乳剂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象耳豆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对卵孵化和卵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阿维菌素微乳剂对2龄幼虫致死作用最强,LC50仅为0.017 mg/L,对卵孵化抑制作用最好,0.16 mg/L处理24 h抑制率达到100%;41.7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次之,对2龄幼虫LC50为0.310 mg/L,2.5 mg/L处理24 h卵孵化抑制率为92.47%;20%噻唑膦水乳剂最差,对2龄幼虫LC50为4.209 mg/L,3.125 mg/L处理24 h卵孵化抑制率仅为65.54%;3种药剂均能影响象耳豆根结线虫卵胚胎发育,随着药剂浓度、处理时间的增加,死亡卵比例逐渐增高,且药剂处理使多数卵胚胎停止在单细胞和1龄幼虫阶段.综上,3种供试药剂对象耳豆根结线虫均有较好的抑杀作用,抑杀效果依次为3%阿维菌素微乳剂>41.7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20%噻唑膦水乳剂.研究结果将为更好地防治象耳豆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

    象耳豆根结线虫生物测定杀线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