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棉花病虫害防治药剂剂型研发策略

    郑丽黄啟良陆宴辉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受病虫害危害最严重的农作物之一.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棉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技术.新疆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主产区,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等特殊气候特点,农药药液喷施过程中容易发生蒸发、飘移、降解等损失,严重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本文综述了温湿度、风、光照等环境因子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对提升药剂防治效果采取的调控措施,并结合新疆棉田的特殊气候条件提出了剂型研发的新策略.在提升产品理化稳定性的前提下,还需综合考虑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棉花叶片的结构及润湿特性、施药器械等多种因素.结合农药学、植物保护学、界面化学、有机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指导,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载体材料研发环境响应型、靶向高效的农药剂型,结合配套使用技术及措施,探索农药高效利用及减量调控途径,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引领棉花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新疆棉花气候条件病虫害化学防治剂型研发

    我国豇豆蓟马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措施

    吴圣勇谢文刘万才雷仲仁...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豇豆Vigna unguiculata喜温喜光,是一种适合在我国南方种植的豆科蔬菜.长期以来,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其中,蓟马是豇豆上最主要和最顽固的害虫之一.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对蓟马的防治效果常常不理想,并易造成农药残留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豇豆产业的种植情况和以蓟马为主的病虫害问题及豇豆蓟马研究现状,并从农艺措施、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抗性治理角度总结了豇豆蓟马的综合防治技术.最后,从构建豇豆蓟马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技术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防控技术产品开发、建立科学用药和农药监管制度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豇豆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豇豆蓟马防控技术IPM

    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烨婧陈捷胤李冉戴小枫...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是影响世界大宗农产品及下游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战略性产业.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头号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与质量.黄萎病菌侵染过程中会激发棉花植株产生一系列防御反应,如组织结构抗性变化、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响应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等.目前,已从棉花中挖掘出大量响应黄萎病菌的基因,阐明了这些抗性相关基因通过调控生理生化反应而发挥抗病功能的机制.本文从活性氧、防御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激素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抗性相关生理生化作用机制,总结了棉花抗性相关生理生化反应的调控网络,为深入了解棉花抗黄萎病机制、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生理生化反应

    放线菌防治根结线虫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曹艳茹朱国兴王海龙吴雅杰...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结线虫病是全球性植物土传病害,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的线虫防治方法因成本高、毒性大、线虫易产生抗药性、危害生态环境等原因不符合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放线菌因其能适应各种生境,代谢产物丰富,且能通过诱导植物产生免疫防御,调节植物根部微生物区系,分泌多种酶等方式来安全高效地防治根结线虫病而广受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放线菌防治根结线虫的作用机制及目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应用放线菌资源进行线虫生物防治提供帮助.

    放线菌根结线虫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王奥霖商昭月张美惠王贵...
    49-5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捕捉实时荧光定量PCR病原菌监测病情估计模型

    不同食物对异色瓢虫蛹体及鞘翅颜色的影响

    秦亚龙孙元星刘长仲李明凌...
    57-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食物(人工饲料、豌豆蚜)对异色瓢虫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蛹和成虫的黑化程度及鞘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两个表型对食物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种类对黑化突变体蛹背部黑斑数目无影响,但取食人工饲料时蛹表皮的黑化程度更高;野生型蛹背部黑斑数目及黑化程度均是人工饲料处理显著高于豌豆蚜处理.对雌成虫,取食人工饲料会显著增加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鞘翅黑斑数目及黑化程度;对雄成虫,食物类型对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鞘翅黑斑数目也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突变体的黑化程度.黑化突变体与野生型雌雄成虫取食人工饲料后,鞘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取食豌豆蚜的处理;在取食豌豆蚜的处理中,黑化突变体雌虫鞘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黑化突变体自身及其响应食物变化引起的色素沉积规律较野生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异色瓢虫的色素沉积规律奠定了良好基础.

    异色瓢虫黑化型黑色斑点数目黑化面积类胡萝卜素

    广寄生侵染广宁红花油茶过程的组织解剖学观察

    练涛郭业先田龙艳柳军...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从组织解剖学水平观察了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侵入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过程.结果表明:广寄生侵入寄主有2种形式,一种是种子侵入,另一种是缠绕根侵入.种子侵入主要是通过自身分泌的胶状物质在寄主细胞间流动并包裹寄主细胞,随后降解寄主细胞形成多个微小的囊状结构,同时寄主形成愈伤组织,逐渐将广寄生种子包裹到体内.缠绕根侵入则是通过"膨胀螺丝结构"将寄主皮层撑开,同时吸根组织不断分泌胶状物质进入寄主组织降解寄主细胞,并逐渐生长进入寄主体内.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广寄生的致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广寄生广宁红花油茶侵染吸根组织解剖

    艾菊瓢虫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

    石亚萍王科刘长仲郝亚楠...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昆虫口器的形态是探究昆虫取食机制的重要手段.为明确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部分的超微形态,以及口器感器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探究植食性瓢虫口器各结构的功能及协调机制,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艾菊瓢虫成虫口器各结构的超微形态及口器感器进行详细观察,并与其他食性瓢虫口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艾菊瓢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根据感器的形态、长度及分布共鉴定出7种感器,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表皮孔、板形感器以及分枝刷状结构,其中分枝刷状结构在瓢虫中首次报道.艾菊瓢虫口器基本组成及主要形态与其他食性瓢虫种类相似,但在细微形态上均有差别,这些形态差异与取食习性密切相关.

    艾菊瓢虫口器感器扫描电镜超微形态

    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对草地贪夜蛾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

    黄丽丽刘振东赵小英杨志刚...
    85-9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蛾雄蛾的暗期活动时间延后,而雌蛾的活动节律则没有变化,雌雄蛾之间产生了活动节律的时间差.同时,雌雄交配率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下降,交配日龄则显著延迟2 d.由于交配日龄延迟,产卵量及其孵化率也相应降低.性信息素喷射时间间隔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释放滴度有显著影响,当间隔时间为5、10、20 min时,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滴度显著下降,以5 min为最低.因此,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不仅影响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定向,对雌雄蛾间化学通讯和交配也有显著影响.

    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求偶交配

    豆蚜为害对黄芪叶片总叶绿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李润红高娜孙永军
    93-9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豆蚜与寄主黄芪的互作关系及机理,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培育黄芪幼苗至15~20 cm左右时,分别接入10日龄成蚜10、20、30头/株和40头/株,并以0头/株作为空白对照,在豆蚜持续取食2、4、6 d和8 d后,分别采集黄芪叶片,测定总叶绿素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取食时间的延长,黄芪叶片内总叶绿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总叶绿素含量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取食时间延长均逐渐下降.在4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处理2 d,总叶绿素含量降低至11.06 mg/g,比对照降低41.97%.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20头/株和3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但在4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随取食时间延长,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处理8 d,其含量为8.39 mg/g和27.33 mg/g,分别比对照下降41.86%和37.79%;在相同处理时间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其他虫口密度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渐递减趋势;在30和4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为害2 d,游离氨基酸含量为8.49 μmol/g和7.69 μmol/g,分别比对照降低40.30%和45.92%,以后(4~8 d)其含量与处理2 d时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取食时间的延长,黄芪叶片内叶绿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这对中草药黄芪的蚜虫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豆蚜黄芪为害叶绿素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