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李光博院士在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曹雅忠李克斌倪汉祥
    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光博蝗虫治理青鲜毒饵蝗灾

    李光博院士在中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江幸福张蕾罗礼智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迁飞害虫因其突发性、暴发性和异地虫源等特点常造成农作物损失.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上10种(类)害虫中就有8种(类)是迁飞性害虫.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我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包括:带领全国越冬调查协作组,首次提出我国黏虫越冬区划;首创黏虫大规模"标记-释放-回收"试验,揭示了季节性远距离南北往返迁飞规律;开启黏虫迁飞行为机制研究先河,发现黏虫迁飞与生殖生活史适应特征.李先生对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国内外其他迁飞害虫研究与治理,为迁飞害虫的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主要迁飞害虫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李光博黏虫越冬迁飞规律行为机制展望

    李光博院士在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中的学术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张云慧张智李祥瑞朱勋...
    9-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重大害虫多具有迁飞性,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在害虫防治中极为重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领域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在揭示黏虫远距离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黏虫"异地"测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列入全国统一测报办法推广应用并传承至今,成为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的经典理论;20世纪80年代,李光博院士又领导研究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黏虫"异地"测报中,成功研制出黏虫测报专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黏虫的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在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信息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研发了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分析系统,为昆虫迁飞行为和机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我国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还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继承和发展李光博院士的学术思想,在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开发研制方面做出新的突破,对未来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做了展望.

    李光博黏虫迁飞异地测报黏虫专家系统监测预警

    李光博院士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创建和实施中的重大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陈巨莲曹雅忠倪汉祥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科学制定小麦病虫害综防科技攻关研究方案,推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践,创建区域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引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及人才团队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及实践上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小麦病虫害综合及绿色防控工作进行展望.

    李光博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国家科技攻关

    绿僵菌与植物的多重关系及其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潜力

    农向群王广君蔡霓刘蓉...
    22-3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僵菌是广为知晓的昆虫病原真菌,被用作生物杀虫剂防治多种农林植物害虫.近年发现它也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一员,且有证据表明它内生于一些植物的根组织中,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拮抗植物病原菌、诱导植物抗性等作用.本文着重综述绿僵菌根际作用和植物内生性研究进展,从对植物的直接作用角度,了解其田间生态适应性及与植物的互作关系,以拓展昆虫病原真菌作为植物保护剂的认识,有助于根据生态学特点制定未来的生物防治应用策略.

    绿僵菌植物内生真菌根际定殖真菌-植物互作植保多功能

    影响花生果安全储藏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王殿轩刘磊黄依林陈亮...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生长中土壤虫害、收获后的荚果带菌量、荚果发育不良或成熟过度、收获中机械损伤、收获后干燥不及时、荚果水分过高、储藏中吸湿受潮、储藏害虫为害等影响花生果的安全储藏.含水量为47%的湿花生果在10~25℃、RH 60%~90%时储存1 d,或在4~5℃、RH 65%~79%条件下存放10 d即会出现霉变.含水量为39%的花生果在9~18℃、RH 62%~89%条件下存放1~2 d即会出现霉变.温度9~19℃时大规模仓储的干燥花生果在其水分活度为0.43~0.57时,储藏期间因温差和湿热转移造成花生果堆内局部水分增高,在半年的储藏时间内也会出现霉变或产毒.含水量为6%的花生果在20℃、RH 70%以下时可安全储藏,相对湿度达到70%及以上则会发生霉变.含水量为9%的花生果在25~27℃、RH 70%条件下,或在环境氧气含量低于1%,或二氧化碳含量60%以上安全储藏时间可达1年.

    花生果储藏环境因素霉变

    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监测与生化抗性机制

    裴新国张帅张彦超郑晨...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 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褐飞虱氟啶虫胺腈抗药性监测交互抗性生化抗性机制

    禾谷镰孢FgCYP51B蛋白F511L突变对分生孢子产量及其对烯唑醇敏感性的影响

    孙晓梅赵彦翔迟梦宇黄金光...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Phe511是禾谷镰孢甾醇-14ɑ-脱甲基酶FgCYP51B活性口袋中的一个重要氨基酸.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FgCYP51B蛋白中该位点突变后对禾谷镰孢主要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并通过分子对接探讨了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禾谷镰孢FgCYP51B-F511L突变体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等表型上与野生型菌株PH-1没有明显差异.但是F511L突变导致分生孢子的产量严重降低,对烯唑醇的敏感性增强.分子对接发现突变后亮氨酸的长侧链使得烯唑醇的甲基发生扭转,侧链朝向发生改变,更有利于与蛋白受体形成较强的疏水作用,这可能是导致FgCYP51B-F511L突变体对烯唑醇敏感性增强的原因.

    禾谷镰孢CYP51B点突变生物学表型药剂敏感性

    枸杞红瘿蚊和枸杞白瘿蚊所致虫瘿形态结构差异

    高琼琼杨孟可徐常青陈君...
    55-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枸杞红瘿蚊是宁夏枸杞上重要成灾害虫之一.枸杞白瘿蚊是继枸杞红瘿蚊后在宁夏枸杞上新发现的另一种瘿蚊科害虫.两种瘿蚊均以幼虫为害宁夏枸杞幼嫩花蕾使其不能正常发育,但形成的虫瘿结构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外部形态观察、石蜡切片等方法对两种虫瘿发育过程中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瘿蚊幼虫的取食不会引起花部结构的增加或缺失,但均影响花部结构发育,使其无法正常开花结果.枸杞红瘿蚊主要造成子房细胞数量增多形成虫瘿,枸杞白瘿蚊主要造成花冠细胞体积增大形成虫瘿.此外两种虫瘿在花柱、花丝、蜜腺、花药、花柄等处均存在一定差异.

    宁夏枸杞瘿蚊虫瘿虫瘿结构

    不同光周期下草地贪夜蛾两性生命表的比较

    孟令贺江幸福李平夏吉星...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光周期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影响,在25℃条件下,设置5个光周期(L//D=16 h//8 h、L//D=14 h//10 h、L//D=12 h//12 h、L//D=10 h//14 h 和 L//D=8 h//16 h)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参数和生殖参数并建立两性生命表.结果表明,L//D=12 h//12 h时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历期(17.53 d)和产卵前期(5.73 d)最长,L//D=16 h//8 h时幼虫历期(15.12 d)和产卵前期(4.18 d)最短.各发育阶段存活率在L//D=16 h//8 h时最高,在L//D=12 h//12 h和L//D=10 h//14 h时最低.产卵整齐度(PFO)在L//D=10 h//14 h时最大(2.82 d),在 L//D=14 h//10 h 最小(1.42 d)o L//D=14 h//10 h 时成虫的产卵量(1 950.64粒)、产卵历期(7.48 d)以及交配次数(3.55次)和交配率(95.25%)均高于其余光周期.L//D=16 h//8 h和L//D=14h//10h时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高于其余光周期.本文的结果表明,长光照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生殖能力和发育速度均高于短光照.

    草地贪夜蛾光周期两性生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