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MaxEnt的麦瘟病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杜志宏刘伟曹学仁聂晓...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瘟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过去仅在南美洲流行.2016年该病害在亚洲的孟加拉国首次出现,给世界尤其我国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潜在威胁.本研究基于麦瘟病当前在全球(包括孟加拉国)的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当前气候条件下麦瘟病在全球特别是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及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30s、2050s和2070s麦瘟病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进而以刀切法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采用ROC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麦瘟病在中国的中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将呈增加趋势,未来情景下与当前气候情景下相比,中风险和高风险区的面积比例增加范围为0.08%~1.63%,其中温度和湿度条件对麦瘟病的潜在分布区影响最大.此研究结果对于我国麦瘟病的检疫和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麦瘟病MaxEnt模型气候变化气候情景适生区分布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气象风险评估与区划

    岳伟陈曦姚卫平王军...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本文利用安徽省7个代表站历年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的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赤霉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采用加权求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赤霉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并划分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阈值.根据各站点历年小麦赤霉病对应的不同气象等级发生概率,结合赤霉病不同等级危害程度,形成赤霉病气象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开展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80%的日数是影响其发生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不同等级气象风险区域总体呈现纬向分布,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沿江西部和江南大部,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大别山区、江淮和沿江大部、皖南东部,中等风险区位于淮北中南部、沿淮大部和江淮东部,低风险区位于淮北北部和沿淮中部.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强化精准施药技术等方式,预防或减轻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气象风险区划安徽

    小花尺蛾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王京枫庄宇彤罗雨昕迟德富...
    174-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小花尺蛾Eupithecia abietaria debrunneata Staudinger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形态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尺蛾触角鞭亚节第50~64节的各亚节感器种类无差异,触角长度、感器长度和数量存在雌雄二型现象.触角上感器类型为10类17种,包含Bohm氏鬃毛(Ⅰ~Ⅱ)、叉形感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Ⅲ)、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Ⅱ)、耳形感器(Ⅰ~Ⅲ)、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Ⅱ)和栓锥形感器.雄蛾触角显著短于雌蛾触角,雄蛾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Ⅲ的长度显著长于雌蛾,数量显著多于雌蛾,雌蛾刺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雄蛾.在鳞翅目昆虫上首次发现耳形感器Ⅲ,结合已有感器功能的报道,对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功能.

    小花尺蛾触角感器扫描电镜

    贵州八角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晓勇邹东霞张凤黄乃秀...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起贵州八角叶枯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形态学特征鉴定结合ITS、tef1和TUB多基因序列分析,3个菌株均被鉴定为庐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lushanensis,这是该菌在八角上引起叶枯病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5℃,最适pH为6~7,菌丝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处理10 min.

    八角庐山拟盘多毛孢叶枯病系统发育分析生物学特性

    四川凉山苦荞种子携带细菌多样性

    白凯红阿别小兵陈星蒋娜...
    190-196,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保健食品,其种子携带的细菌种群鲜有报道.本研究从凉山州7个县的苦荞主产区共采集了 46份苦荞种子样品,通过分离培养法及基于16S rRNA基因的扩增子测序法,对苦荞种子携带的主要细菌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培养法从46份样品中共获得618株细菌分离物,隶属于10个属,其中泛菌属Pantoea和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分离频率最高,分别为52.5%和20.7%,是种子携带的优势菌群.扩增子测序法从13份样品中共获得279个属的细菌,其中泛菌属为优势菌群.通过样本层级聚类分析,发现来自冕宁县的苦荞种子样品MNCQ-4携带的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最大,而来自昭觉县的样品ZJ-5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样品,菌群多样性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丰富了荞麦种带细菌的研究,为种子处理、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苦荞种子细菌分离鉴定扩增子测序

    一株高地芽胞杆菌D30202的抑草活性及作用机制初探

    张秀雨李伟佳沈硕
    197-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新型微生物除草剂,通过萌发袋法对嗜盐高地芽胞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菌株D30202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活性进行测定.通过盆栽茎叶喷雾法对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杀草谱和作物安全性进行测定和评价,并以自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为供试杂草对活性菌株的抑草机理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嗜盐高地芽胞杆菌菌株D30202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对十字花科杂草自生油菜的除草活性最为显著,同时对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而经正丁醇萃取物处理的自生油菜,其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该菌株的抑草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等代谢过程实现的.综上所述,高地芽胞杆菌D30202可开发为禾本科作物田十字花科杂草的生物除草剂.

    嗜盐菌杀草谱作物安全性抑草机理微生物除草剂

    八角炭疽病生防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刘连金李正令李雪理李兴田...
    204-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八角炭疽病高效生防菌,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八角叶片分离出芽胞杆菌菌株,通过与八角炭疽病病原菌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菌株L0517.利用拮抗菌株的发酵滤液来验证其对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研究菌株的发酵条件.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rDNA和gyrB序列分析,将菌株L0517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velezensis.菌株L0517发酵滤液可显著抑制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并引起菌丝形成囊泡状结构.用含0.1%吐温-80和10%L0517发酵滤液处理八角叶片可显著降低哈锐炭疽菌的致病能力,且对八角安全无致病性.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当发酵温度为25℃,培养液pH为7,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时菌株生长最快,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也最强.

    八角炭疽病生防菌发酵条件

    种子种苗上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IC-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任春梅杨柳缪倩陆芳...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是一种检疫性植物病毒,种传和农事操作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因此种子和种苗的早期检测尤为重要.鉴于种子检测的特殊性及幼苗病毒含量低的特点,本试验通过制备CGMMV单克隆抗体,结合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IC-RT-PCR早期检测方法,比较了 IC-RT-PCR与DAS-ELISA和RT-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并对实际检测效果进行了评价.在操作程序上,IC-RT-PCR法与DAS-ELISA法一样简便,但灵敏度远大于DAS-ELISA.IC-RT-PCR与RT-PCR均可检出20~25 ng种子上的病毒,且特异性相当,而DAS-ELISA法只可检出10μg种子上的病毒.综上所述,IC-RT-PCR法可简便有效地应用于种子和种苗上CGMMV的检测,为病毒防治的早期干预提供技术支撑.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免疫捕获RT-PCR灵敏度特异性

    基于Taq Man MGB探针的可可花瘿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吕燕郭立新段维军
    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可花瘿病菌是一种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真菌.本文根据可可花瘿病菌EFl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的实时荧光PCR引物和1条TaqMan MGB探针,建立了可可花瘿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检出可可花瘿病菌;实时荧光PCR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2 μmol/L,探针终浓度0.6 μmol/L;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20 μL反应体系中可可花瘿病菌DNA含量最低检测限为10 pg;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接种试验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疑似携带可可花瘿病菌样品的检测与初筛.本文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应用性,为可可花瘿病菌早期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可可花瘿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TaqManMGB探针

    引起浙贝母黑斑病的交链格孢单抗及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温思思赵福运郭飘逸徐云飞...
    227-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贝母黑斑病是危害浙贝母茎叶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侵染叶片产生叶斑、叶枯,严重时全株枯死.本研究制备了针对浙贝母黑斑病致病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开发了胶体碳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黑斑病早期精准检测.以交链格孢提取液免疫Bal 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间接ELISA法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的效价、灵敏度、特异性、抗体类型及结合蛋白.以双抗夹心法制备胶体碳免疫层析试纸条.得到3种针对交链格孢的单抗及其杂交瘤细胞株AaA1、AaC2和AaC5.3种单抗对交链格孢均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为12.21~24.41 ng/mL,效价≥6.40×105,抗体类型分别为IgG2a、IgG3和IgG3,结合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37、62 kDa和66 kDa.以AaA1为碳标单抗,AaC2为划膜单抗的胶体碳试纸条检测交链格孢的方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经济环保.从田间采样到出结果用时少于15 min,样品简单研磨后取汁液加入加样孔即完成全部操作,对交链格孢抗原的检测灵敏度为6.25 μg/mL,试纸条采用环保材料制备,单个试纸条的成本约1.7元.

    浙贝母黑斑病交链格孢单克隆抗体试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