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苏恒李国平孙小旭封洪强...
    298-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绿盲蝽Apolyguslucorum 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越冬卵在果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苹果园中绿盲蝽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同时对苹果园绿盲蝽越冬卵聚集的原因和最适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显示,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着越冬卵密度的增加,分布越聚集.绿盲蝽越冬卵的种群聚集是由其生活习性与周围环境共同引起的.运用绿盲蝽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明确不同密度下绿盲蝽越冬卵的最适理论抽样数,为今后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内密度的准确调查和种群密度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绿盲蝽越冬卵苹果树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

    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防除玉米田杂草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范明洪兰玉彬赵德楠李东升...
    304-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植保无人机在4~6叶期玉米田喷施除草剂雾滴沉积分布规律及杂草防除效果,通过改变药液雾滴粒径及喷液量测定了靶标杂草的雾滴沉积规律及对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喷液量条件下,靶区雾滴覆盖率和雾滴沉积量随雾滴粒径增大而增加,雾滴密度随雾滴粒径增大而减少;施药后30 d对杂草的株防效为72.87%~92.63%,鲜重防效为83.07%~97.30%.研究结果为玉米田除草剂合理喷施、安全喷施提供了参考数据.

    植保无人机玉米田除草剂雾滴沉积防治效果

    安徽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水稻秧苗

    徐丽娜陈永田徐婷婷毕思佳...
    310-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7月21日,在安徽省无为市陡沟社区霞秀家庭农场育秧田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育秧盘中水稻秧苗,平均有虫秧盘率为7.64%,平均幼虫量3.2头/盘,虫龄多为5~6龄,部分3~4龄,有虫秧盘水稻秧苗的平均被害率为18.52%.幼虫为害叶片造成半透明天窗、孔洞、缺刻、干尖等为害状,亦有秧苗茎秆从基部被咬断.将从无为水稻秧苗及分别从黄山、东至和石台玉米上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共54头进行生物型鉴定.根据COⅠ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发现,在所有采集的草地贪夜蛾样本中,"玉米型"和"水稻型"的比例分别为48.15%和51.85%;而从无为水稻秧苗上采集的草地贪夜蛾样本,90.00%为"玉米型",仅有10.00%为"水稻型".针对Tpi基因"玉米型"和"水稻型"的差异单倍型位点进行比对,发现本次采集的草地贪夜蛾样本Tpi基因第174位和第175位差异单倍型位点存在3种类型,但根据生物型分型标准所有样品均为"玉米型".

    草地贪夜蛾水稻秧苗生物型

    新疆伊犁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

    刘琦陈利曾明昊艾尼赛·赛米...
    314-319,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犁州是新疆小麦条锈病重灾区,对该地区开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采自新疆伊犁4县的149份小麦条锈菌样品进行生理小种监测,以期明确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情况.结果表明,共监测到28个生理小种,其中CYR 33、Su 11-1、Su 11-12、CYR 32及CYR 34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14.09%,12.75%,8.05%,8.05%和7.38%;水源11类群为优势类群,出现频率高达44.30%.对抗条锈病基因Yr1、YrA、Yr3、Yr6、YrSu、Yr9的毒性频率均大于70%,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犁州抗性基本丧失.新疆伊犁州4县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分析显示,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0,表明伊犁州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较高,毒性组成丰富;小麦条锈菌毒性相似系数在0.92~1.00,其中伊宁县和巩留县的样品遗传距离最近,察布查尔县与其他3县样品遗传距离最远.因此,新疆伊犁州地区抗锈育种应以抗CYR 33和Su 11-1为主,兼顾抗Su 11-12、CYR 32和贵农22类群中其他类型.另外不同县区应合理进行抗病基因布局,以期实现小麦条锈病的区域间联合防治.

    新疆伊犁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分析

    佛手山药线虫病害发生调查与病原鉴定

    杨小林李梦欢何中华胡营营...
    320-326,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省武穴市佛手山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佛手山药线虫病害严重,为此在病源地采集山药土样进行了病害发生调查及病原鉴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形态特征测计值比较,以及基于rDNA28SD2/D3区序列构建短体线虫属线虫群体系统进化树并进行SCAR验证,对引起佛手山药线虫病的病原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危害佛手山药的病原线虫的群体特征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相似.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病原群体与中国香港群体(HQ688677.1)聚类在一个分支上,置信度达99%.因此,将该群体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此外田间调查表明:线虫主要集中分布于10~20 cm深度的土层中,线虫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且连作1年地较连作2年地的线虫数量少,施用阿维菌素的地块较未施用的线虫数量少.上述结果表明,在佛手山药生产中实行轮作和科学选择药剂防治,避免连作,可降低该线虫发生量.

    山药线虫病害病原鉴定线虫分布

    2019年—2020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贾秋珍曹世勤王晓明孙振宇...
    327-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群变异监测

    30%苄嘧·丙草胺乳油等量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对稻田除草效果的影响

    史骏陈若霞柴伟纲谌江华...
    33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如何提高稻田除草剂使用效率,实现除草剂减量使用,本试验以30%苄嘧·丙草胺乳油为供试药剂,以'甬优1540,为供试水稻,保持除草剂总量一致的前提下,利用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通过设置插秧前、插秧时、插秧后单次施用100%推荐剂量,插秧前和插秧后各施用50%推荐剂量,插秧前及苗期各施用50%推荐剂量,以及不施用除草剂的6种处理,研究不同施药次数及施药时间对稻田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三类杂草及其总草防除效果的影响.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采用30%苄嘧·丙草胺乳油于移秧后3 d施药50%推荐剂量及苗期再施50%推荐剂量的处理,可使水稻移栽后24 d时的稗草、千金子和耳叶水苋发生量明显少于其他施药方式,说明该施药方式对稻田杂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大田试验表明,采用上述同样的施药方式,可使水稻在移栽后36 d时的分蘖在各处理中达到最大量,为16.90万/667m2,且杂草总发生量最少,为17.00株/m2,杂草株防效最高,为84.17%.本研究表明,30%苄嘧·丙草胺乳油在移秧后3 d施用50%推荐剂量,及苗期再施50%推荐剂量,对稻田杂草防除效果较好.

    杂草防除水稻除草剂施药次数施药时间水稻分蘖杂草发生量

    几种封闭除草剂两个时期用药效果对比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杨永杰张慧泉金文涌糜学江...
    341-347,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前期筛选的几种适用"播喷同步"的封闭除草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直播田杂草的防效,明确了"播喷同步"技术与常规播后4 d封闭的差异,以及施药时期×除草剂种类交互作用及对控草效果的影响,优化水稻直播田杂草防控策略.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当天(播喷同步)或播种后4 d(常规方法)喷施120 g/L 噁草酮EC 360 g/hm2+10%苄嘧磺隆WP 30 g/hm2(有效剂量,下同)、33%嗪吡嘧磺隆WG 74.25 g/hm2+300 g/L丙草胺 EC 450 g/hm2、60%丁草胺 EC 1 350 g/hm2+10%吡嘧磺隆 WP 30 g/hm2、35%吡嘧·嘧草.丙 OD 525 g/hm2、300 g/L丙草胺EC 450 g/hm2+10%苄嘧磺隆WP 30 g/hm2,5组除草剂处理对直播稻均无可见药害,各"播喷同步"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不低于常规播后4 d用药;同步喷施33%嗪吡嘧磺隆WG+300 g/L丙草胺EC防效最高,药后35 d对禾本科、莎草科、阔叶草防效达到98.3%及以上;水稻直播4 d后喷药,水稻成苗率提高但35 d的禾本科杂草防效低,33%嗪吡嘧磺隆WG+300 g/L丙草胺EC处理受喷药时间影响小;复合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单一因子会对水稻安全性、杂草防效产生显著影响,用药时期×除草剂种类交互对水稻安全性无显著影响,对控草效果影响显著.因此,直播田封闭除草剂宜尽早施药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应选用安全高效的除草剂,33%嗪吡嘧磺隆WG+300 g/L丙草胺EC处理,可于播种当天到播种后4 d内用药,保障直播田杂草防治效果的同时兼顾水稻安全.

    播喷同步杂草除草剂直播田水稻

    不同种子处理对苗期小麦草地贪夜蛾的室内防治效果

    徐丽娜徐婷婷佟强胡本进...
    348-35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是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其寄主植物范围广,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接虫试验,研究不同种衣剂包衣对苗期小麦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种衣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小麦出苗率,其中,480 g/L四唑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 mL/kg处理,小麦出苗率最高,达到97.78%,与对照相比增加了 21.38%.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的保叶效果和防虫效果均表现良好,其中4.5 mL/kg种子包衣对小麦齐苗后7、14 d和21 d接虫处理的保叶效果分别为76.12%、69.84%和70.45%,而且,接虫后14 d全株调查时未见活虫,防虫效果达到100%.随着接虫时间的推迟,含有双酰胺类药剂成分的各种衣剂处理对草地贪夜蛾为害麦苗的保叶效果有所下降,但均显著好于600 g/L吡虫啉种子处理悬浮剂.

    草地贪夜蛾小麦种衣剂防治效果

    13种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效研究

    冯爱卿朱小源汪聪颖陈凯玲...
    35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3种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对毒力较好的药剂开展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13种药剂中,70%丙森锌WP、325 g/L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23%醚菌·氟环唑SC、50%福美双WP、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对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处理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最高可达100%;各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325 g/L苯甲·嘧菌酯SC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为0.000 1μg/mL;毒力较高的药剂有23%醚菌·氟环唑SC、75%肟菌·戊唑醇WG、50%咪鲜胺锰盐WP、70%丙森锌WP、50%福美双WP、9%吡唑醚菌酯CS、30%苯甲·丙环唑EC、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250 g/L嘧菌酯SC,EC50为0.017 1~2.027 0 μg/mL;15%井冈霉素SP、40%稻瘟灵EC、75%三环唑 WP的毒力较低,EC50为11.265 4~88.283 5 μg/mL.人工接种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70%丙森锌WP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预防效果最好,使用剂量945~1 575 g/hm2的防效均在72.00%以上;325 g/L苯甲·嘧菌酯SC的治疗效果最好,使用剂量195~292.5 g/hm2的防效均在74.00%以上,这两种药剂可作为目前水稻胡麻叶斑病田间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二者作用机制不同,建议轮换使用.

    水稻胡麻叶斑病杀菌剂毒力测定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