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健康文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健康文摘
中外健康文摘

张选国

周刊

1672-5085

jkwz55@163.com;jkwz66@163.com

010-59648692,59648695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D801

中外健康文摘/Journal World Health Diges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氧化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李佳宇
    29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癌癌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COX-2的表达。结果:COX-2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0.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癌组织中的COX-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 COX-2蛋白表达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胃肿瘤环氧化酶-2

    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

    窦莉
    29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病历资料完全的瘢痕子宫妊娠产妇192例,统计分娩时机、分娩方式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例次,行因素分析。结果:收治192例瘢痕子宫妊娠,其中意外终止11例占5.73%,择期生产23例11.98%,足月158例82.29%,致瘢痕形成手术类型、粘连程度成为影响分娩时机因素;阴道产65例占33.85%、剖宫产116例占60.42%,不良妊娠结局28例占14.58%,距致瘢痕形成手术时间、粘连程度、妊娠次数成为相关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其风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致瘢痕形成手术类型与时间间隔、瘢痕处盆腔粘连程度及妊娠次数等,针对瘢痕子宫妊娠者,应运用影像学技术探查胚胎、子宫情况,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妊娠风险,足月生产、阴道分娩成功的几率较高。

    瘢痕子宫剖宫产分娩时机分娩方式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何丽丽
    292-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8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进行治疗、治疗时、治疗后的严密护理,可以使光疗能顺利实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如能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则能迅速而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

    新生儿黄疸光疗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中常见问题的护理方法

    郭俊英
    293-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经验总结,让患者产妇在手术分娩的过程中得到最安全最温暖的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剖宫产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术中常见问题包括:患者恐惧和焦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寒战、新生儿窒息、术中出血等。结论:剖宫产是在麻醉的情况下,切开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及胎盘,然后将子宫壁及腹壁各层缝合的一种手术方法。应采取因人而异的相应护理措施,加强术前术中的心理护理及观察,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通过护理质量。

    剖宫产低血压护理

    浅谈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刘永梅
    293-294页

    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万何琴邓学军王飞曾令丹...
    294-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13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针药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加味牵正散外敷,观察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降低更为显著(P<0.01),临床疗效显著提高,针药组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老少兼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面神经麻痹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临床观察

    社区高龄居民健康体检部分生化指标分析及其意义

    周吉萍
    295-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高龄居民体检发现的高值生化指标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对社区内200例高龄居民进行血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200名高岭社区居民生化检测指标结果可见,C r、U A与T G指标在各年龄组中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r、U A的水平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而ALT、TG、TC、LDC- C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都在正常范围内。Glu 水平都在正常范围内,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Glu、Cr、UA、TG、TC、LDC- C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总体水平高于女性。200名老龄居民检出1项高值和2项高值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3.5%、13.0%,不同性别在检出高值的比例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检出1项和2项高值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检出3项、4项、5项高值的比例方面要高于男性。结论:社区高龄居民生化检测指标的高值提示其可能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社区医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高龄居民的生活质量。

    体检生化指标高龄居民慢性疾病

    浅谈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孙玉秀
    296-296页

    过敏反应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