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蒋涤非

月刊

1008-0422

c-oa@vip.sina.com;csucoa@163.com

0731-84117537

410007

长沙市曙光中路185号

中外建筑/Journal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热点分析与展望——基于文献可视化

    杜艺弦陈喆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作为典型的活态遗产,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农耕文明,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借助Pajek网络分析工具对CNKI近年来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相关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发现研究进程受政策导向影响,可分为摸索、推进和增长三个阶段.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分析,近年来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路径大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民居和乡村振兴等.通过年度重叠的研究热点演变分析,未来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更多关注村落"人"的活力和动态发展需求,延续村落文脉,从冻结式守护走向活化发展,以乡村产业作为活态保护动力源,实现传统村落生产活态性、生活活跃性和文化活态性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文献计量研究热点动态评价体系

    "景村融合"视角下乡村设计实践——以六合垸农场樱花谷为例

    陈宇茜陈星星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指居住环境更新,更包括乡村产业升级发展."景村融合"路径是把乡旅产业与村落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以江陵县六合垸农场樱花谷为例,基于景村融合发展策略,结合自然地理资源,融合地域文化要素,从功能联动、空间提升、产业互兴、文化传承和参与式营建等5方面构建六合垸景村发展共同体;以营造宜人、宜居、宜旅的乡村生态景观为规划目标,最终实现产景融合、居游共享的景村一体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进当地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进程.

    景村融合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共同缔造居游共享

    双重遗址叠压地段大遗址保护与工业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究——以殷墟遗址与豫北棉纺织厂为例

    张黎雯白丽燕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与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公民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厚成果,但在解决遗产叠压地段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的经验尚浅.文章以豫北棉纺织厂为例,探讨殷墟遗址与豫北棉纺织厂区工业遗存叠加地段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对两类遗址分别进行价值评价和保护利用方式探讨,通过地图叠加法将遗址重合区域按地上覆压物不同分成3种类型,分别提出遗址共存下价值最大化展现的保护利用方法,以期使大遗址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既能自成一体又能相互对话.

    殷墟遗址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叠压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构成要素分析与利用研究

    陈琪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潮州的名城保护实践工作已走过37个年头.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具体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物质要素、社会人文要素及城市格局空间要素等,提出延展保护对象体系、建立要素保护模式及创新保护发展路径等,对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构成要素进行进一步保护与利用研究.

    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城构成要素名城价值特色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视域下的遗址阐释与展示研究——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黄敏安显楼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文化内涵和价值阐释的创新展示利用方式,也是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和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展示的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输,也是双向的价值选择呈现过程.在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从文物领域的行业化工作向公众共享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坚持专业深度、延伸公共属性,既是促进考古遗址类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进一步激发创新遗产活力的重要方面.文章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从考古遗址历史文化内涵出发,梳理考古遗址价值阐释与展示主题,进而探讨考古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考古遗址遗址阐释遗址展示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南通老城区内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形成机制

    张春叶闫奕彤李晓楠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传统民居受到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产生了独立于区域总体特征之外的特性.文章从群落关系、院落组织、建筑空间3个层面,对南通老城区内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群落关系受到城市空间、传统经济、宗族关系的影响,呈现均衡化的规模特征;院落组织在城市建设、自然条件、防卫需求的作用下,形成轴线偏移、入户三重门的做法;建筑空间顺应手工业生产、经济发展情况,采取少设厢房、加大面阔的做法.采用重点保护与关联性利用的方式,对传统民居特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全面保护与延展利用.

    传统民居空间城市发展历史地理传统经济

    呼和浩特市慈灯寺金刚宝座塔比较研究与特异性分析

    刘宁韩瑛杨昌鸣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灯寺金刚宝座塔作为呼和浩特市的藏传佛教建筑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制和宗教内涵,学界目前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雕刻、艺术等方面,并未对其建筑形制与深层内涵的特异性进行深度剖析.文章选取慈灯寺金刚宝座塔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与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建筑形制与图像表达等角度出发,对其及同类型金刚宝座塔建筑进行研究分析,揭示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的特异性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藏传佛教建筑金刚宝座塔建筑形制比较分析特异性

    内蒙古地区希拉穆仁召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形制分析

    朱雅坤韩瑛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传佛教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历经百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固定化的表达形式.研究以希拉穆仁召大雄宝殿为对象,通过史料分析、田野调研和比较研究,阐述希拉穆仁召的形成背景,对其布局形制和建筑形态进行解读,分析建筑形制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希拉穆仁召在营造过程中受宗教政策、移民背景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平面布局受到清乌兰察布地区的影响,采用以都纲为主体的藏式三段式殿堂形式.建筑形态、内部结构则受到土默特地区建筑类型的影响,形成了藏式与汉式结合的地域化建筑特征.

    藏传佛教希拉穆仁召建筑形制殿堂

    建筑类型学视角下满洲里地区历史俄式砖石建筑特征分析

    吴迪郭勇强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建筑作为时代繁荣和文明更替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满洲里砖石建筑体系,经受地域气候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综合塑造,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类型.文章通过实地调查测绘、文献查阅整理等基础研究方法,选取40余处代表满洲里历史砖石建筑遗址.在类型学原型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些建筑的材料、装饰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原型提取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并在文章结论思考部分点明了气候、资源、技术是其建筑形态特征的主导因素;民族、文化、居住者地位使建筑形态多样化、个性化;建筑智慧的长期积累与更新,创造了低能耗、低成本的地域营造模式.研究丰富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文化语言及形态,为边远地区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东铁路俄式建筑传统建筑保护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大殿壁画病害及预防性保护研究

    杨文超韩瑛杨昌鸣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是内蒙古地域建筑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壁画现状调查发现:现有病害主要是色彩层开裂、剥落等,地仗层开裂、空鼓,底层结构开裂和局部塌陷,造成以上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土默特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灾害、人为因素以及藏传佛教殿堂建筑本身等.文章结合已有针对病害保护的文献提出具体针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壁画不同病害的预防性保护办法:及时清理壁画表面的污渍、加固回贴起甲空鼓的壁画、安装室内外温湿度监测设备、广泛宣传对建筑遗产的保护重要性等,为日后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预防性保护提出参考.

    藏传佛教殿堂建筑土默特地区壁画病害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