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评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双月刊

1674-6376

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药物评价研究/Journal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科技情报检索刊物。主要刊登及时著录国内医药期刊及技术资料中有关中草药文章的题目,编制分类索引和主题索引,形成国内中草药技术文献检索系统,为读者查找技术文献提供方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产品临床前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李双星霍桂桃屈哲杨艳伟...
    1669-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症的治疗一直被视为医学上最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产品的获批上市,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临床应用中,CAR-T细胞治疗产品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提示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评价模型十分重要.目前,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体内评价模型和体外评价模型,其中体内评价模型包括同源移植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人源化小鼠模型、人源肿瘤异体移植模型及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体外评价模型包括肿瘤类器官模型、器官芯片模型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对各种评价模型的进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评价提供参考.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临床前评价体内评价模型体外评价模型癌症

    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检查关注点

    田爱军李佳霖汪春娅张浩琳...
    1678-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抗体、有效载荷(细胞毒性小分子化合物)和连接子组成的新型特异性抗肿瘤药物.ADC具有高特异性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其安全性受到抗体特异性、连接子稳定性和有效载荷性质等因素的影响.ADC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与有效载荷有关,且在临床和非临床研究中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DC的毒性机制包括靶向毒性和脱靶毒性,靶向毒性主要由靶点的表达决定,脱靶毒性则由偶联不稳定和非特异性摄取等因素引起.简要概述ADC的毒性机制,重点介绍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毒性病理学检查关注点,以期为我国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靶向毒性脱靶毒性毒性病理学

    应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小鼠胃鳞状细胞癌

    林志任禹珂赵永田杨艳伟...
    1687-1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建立小鼠胃鳞状细胞癌辅助诊断模型,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 收集致癌性研究中小鼠胃鳞状细胞癌组织93例和正常小鼠胃组织56例,扫描成数字切片后,进行半自动化数据标注.对所有数据进行组织提取、伪影去除以及良性上皮区域剔除等预处理后,按照8∶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基于HALOAI平台构建DenseNet算法模型用以识别胃鳞状细胞癌区域和非鳞状细胞癌区域.采用精确率(Pr)、召回率(Re)及F1-Score对构建的算法模型进行性能评估.结果 构建的DenseNet算法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总体Pr为0.904,召回率为0.929,F1-Score为0.916.结论 建立的DenseNet算法模型对于辅助诊断小鼠胃鳞状细胞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胃鳞状细胞癌

    适宜纳米材料的体外彗星试验方法研究

    吴辉汪祺杨颖耿兴超...
    1695-1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体外彗星常规试验方法和添加DNA修复酶——甲酰胺嘧啶DNA糖基化酶(FPG)的改良试验方法,探究适宜评价纳米材料DNA损伤的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方法 使用TK6和CHL细胞,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纳米级阴性对照,设置低、中、高浓度(5、10、20 μg·mL-1)的纳米标准物质Ag40,分别使用体外彗星常规试验方法和FPG酶改良试验方法,在非代谢活化条件下与细胞暴露4、24、72 h(以甲基磺酸甲酯为阳性对照),代谢活化条件下添加2种配方的S9 mix(配方A中S9质量分数为10%,配方B中S9质量分数为3.36%,另添加钙离子)与细胞暴露4h(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检测%tailDNA和Olive尾距.结果 聚苯乙烯纳米微球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体外彗星试验结果为阴性,阳性对照组结果均为阳性.非代谢活化条件下Ag40与TK6、CHL细胞作用4、24、72 h,高、中、低浓度组的%tail DNA、Olive尾距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体外彗星试验结果为阳性.改良FPG酶处理法与常规方法在各条件下相比,Ag40的%tailDNA、Olive尾距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代谢活化条件下,S9mix配方A和配方B的体外彗星试验阳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添加FPG酶及调整S9含量(质量分数3.36%)后的改良体外彗星试验方法适用于纳米材料的DNA损伤风险评价.

    彗星试验纳米材料甲酰胺嘧啶DNA糖基化酶(FPG)DNA损伤遗传毒性

    FDA"药物非临床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指导原则草案"介绍及思考

    陈美灵周植星
    1702-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3年5月发布了行业用"药物非临床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指导原则草案",旨在帮助企业确定是否可以依赖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GASK)以满足新药上市申请的技术要求.该指导原则通过举例说明了申请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依赖GASK用于支持药物上市,而不需开展某些非临床研究.该指导原则可以简化相关新药的研究和评价,加速药物上市,期望相关原则有助于国内对这类新药的研发与监管.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新药申请生物制品许可申请指导原则

    基于LC-MS关联网络药理学的当归鸡血藤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许桑唐志安胡志强马铁梁...
    1706-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当归鸡血藤汤(DJD)的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DJD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作用机制,并预测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通过LC-MS分析DJD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再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和TTD等数据库查询AA靶点,利用Cytoscape3.9.1绘制"成分-靶点"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于R语言与微生信得到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图,最后使用分子对接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经LC-MS鉴定出DJD中38个化合物,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得到536个成分靶点,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196个,运用Cytoscape 3.9.1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为白芍苷R1、芍药内酯苷、striatisporolide A、紫铆花素、黄芩素、高车前素、柚皮素、染料木苷、东莨菪内酯和隐丹参酮;经PPI分析得出前10名核心蛋白分别为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蛋白激酶B(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ase-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热休克蛋白90A(HSP90AA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经GO富集分析得2 718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包含磷脂酰肌醇-3/蛋白激酶B(PI3K/Akt)等161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结合效能较低,具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基于DJD化学成分识别,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验证,预测隐丹参酮、白芍苷R1、染料木苷及芍药内酯苷可以作为DJD治疗AA的候选Q-Markers.

    当归鸡血藤汤再生障碍性贫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网络药理学质量标志物隐丹参酮白芍苷R1染料木苷芍药内酯苷

    基于UHPLC-Q-TOF/MS、GC-MS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治疗"痰、咳、喘"网络药理学研究

    郭忠会罗鑫冯玉燕韦志英...
    1715-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陈皮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痰、咳、喘"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UHPLC-Q-TOF/MS和GC-MS结合诊断特征滤过和标准谱库比较的分析方法,表征陈皮的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陈皮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痰、咳、喘"相关的靶点;将陈皮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与"痰、咳、喘"相关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10.0软件绘制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结果 共鉴定了 108个非挥发性成分和28个挥发性成分;陈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紫苏醛、(1R,5S)-香芹醇、癸醛、(+)-α-松油醇、(-)-4-萜品醇、芳樟醇、壬醛、桔皮素、甜橙黄酮、异橙黄酮、香叶木素、枸橘苷、日当药黄素;陈皮可能通过热休克蛋白(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SCR蛋白激酶(SRC)、磷酸化蛋白激酶(AKT1)、磷酸肌醇激酶(PIK3CA)、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STAT1)等关键靶点,协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止咳平喘祛痰的治疗作用.结论 分析获得了陈皮发挥止咳平喘祛痰功效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可为其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奠定基础.

    陈皮非挥发性成分挥发油网络药理学止咳平喘祛痰

    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四逆散"异病同治"抑郁症、焦虑症和乳腺纤维囊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胡丽丽王珏吴娜蔡东晖...
    1735-1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四逆散对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和乳腺纤维囊性疾病"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四逆散活性成分,并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乳腺纤维囊性疾病的药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判断类药性;利用多个数据库综合分析四逆散和3种疾病的作用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运用BioGPS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定位分析.采用皮质酮(CORT)诱导PC12细胞制备抑郁症、焦虑症模型,6.250 0、3.125 0、1.562 5 mg·mL-1四逆散干预处理,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Iβ)、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结果 四逆散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类药性,四逆散"异病同治"共有靶点32个,关键靶点为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和IL1B等,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川陈皮素等.四逆散主要通过调控HIF-1、癌症和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异病同治"功能,推测肝、胸腺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部位.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散可逆转CORT对PC12的细胞毒性,影响不同时间点IL-1β、IL-6mRNA表达.结论 四逆散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通过调节炎症反应等发挥"异病同治"作用.

    四逆散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乳腺纤维囊性疾病网络药理学槲皮素木犀草素川陈皮素

    抑肝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张然焦扬邹爱英李睿...
    1749-1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抑肝散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以D-半乳糖诱导AD小鼠模型,通过水迷宫和八臂迷宫实验考察抑肝散(400、800mg·kg-1)对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AD小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变化.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分析平台(TCMSP)对抑肝散的组方药材柴胡、甘草、川芎、当归、白术、茯苓和钩藤进行活性成分筛选,采用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AD疾病靶点,筛选其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获取核心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以及KEGG信号通路.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和RAW264.7 巨噬细胞分别与H2O2和抑肝散(3、6 μg·mL-1)共培养,观察抑肝散对Neuro-2a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对Neuro-2a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观察抑肝散对RAW264.7细胞TNF-α和IL-1β、IL-2、IL-6表达的影响,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抑肝散可缓解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得到抑肝散治疗AD的活性成分159个,度值前10位的化合物分别是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豆甾醇、7-甲氧基异黄酮、芒柄花素、柚皮素、美迪紫檀素和甘草查尔酮A,筛选得到核心靶点227个,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1β(IL1B)、雌激素受体1(ESR1)、原癌基因(JUN)、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TGS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抑肝散治疗AD与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和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有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抑肝散可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下调AD小鼠脑组织中IL-1β、IL-2、IL-6、TNF-α mRNA表达;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抑肝散显著缓解H2O2对Neuro-2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P<0.05),降低Caspase-3、Caspase-8活性(P<0.05),降低细胞MDA和ROS水平(P<0.05),升高MMP及GSH水平;抑肝散对H2O2诱导的RAW264.7细胞TNF-α和IL-1β、IL-2、IL-6升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 抑肝散通过缓解学习记忆功能损伤和氧化损伤发挥治疗AD作用.

    抑肝散阿尔茨海默病网络药理学氧化损伤炎症因子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含黄芪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史俊豪丘琴黄春英刘晓芳...
    1760-1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以黄芪为核心的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的用药规律,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含黄芪核心药物组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满足支持度≥0.55、置信度≥0.9药对作为黄芪核心药物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核心药物组治疗该病症的作用机制并借助分子对接加以验证.结果 最终纳入86首目标方剂,涉及13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908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黄芪与川芎、当归、地龙、红花、赤芍具有强关联性,以这6味中药组成的核心药物组共含有89种成分和165个潜在靶点,其中107个潜在靶点分布在神经系统,关键靶点包含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血清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B)等.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主要涉及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应答、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MAPK、IL-17、TNF等通路与核心药物组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及汉黄芩素与关键靶蛋白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 该研究归纳总结了含黄芪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的用药配伍规律,得到1个黄芪核心药物组,并且在分子水平揭示了黄芪核心药物组治疗该病症的机制,为后续含黄芪方剂治疗该病症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黄芪气虚血瘀型卒中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川芎当归地龙红花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