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细风轮花青素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分析

    赵历强单春苗张声祥施圆圆...
    886-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理解细风轮花青素合成途径,本研究利用华大基因BGISEQ-500平台对细风轮中的根、茎、叶、花4个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后得到128 856个Unigene.KEGG通路表明有40个Unigene编码了细风轮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6个关键酶.我们对其中的关键酶DFR(二氢黄酮醇还原酶)进行同源比对和空间结构模拟,结果显示DFR序列和结构均具有良好的保守性,且具有高度保守的NAD+结合位点,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在空间上α螺旋包裹着β折叠,形成“夹心饼干”样结构.

    细风轮花青素转录组单基因二氢黄酮醇还原酶

    转基因金叶银中杨叶色及生长变异分析

    李艺迪顾宸瑞江慧欣刘桂丰...
    897-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PaGLK基因银中杨抑制表达株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呈现黄色(命名为金叶银中杨),以转PaGLK基因的银中杨为材料,测定其叶色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分析生长特性.结果 显示,转PaGLK基因的银中杨使叶片颜色发生改变,抑制表达株系整个生长期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WT(P<0.05),叶色亮度显著高于WT(P<0.05),并且在生长发育期叶片一直呈现深黄绿色.抑制表达株系中的Y2速生期内苗高日生长量(GD)高于对照株系,苗期株高不受影响.而过表达转基因银中杨的当年高生长都显著低于对照株系(P<0.05),其速生期内苗高日生长量均值(GD)也低于对照株系,其均值为对照株系的22.19%.PaGLK抑制表达株系在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银中杨PaGLK叶绿素含量生长特性

    杨树SHMT基因家族分析及PtrSHMT9突变体创制

    李冰程玉祥
    906-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在植物细胞一碳代谢途径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识别毛果杨PtrSHMT家族有9个基因成员,eFP数据显示7个PtrSHMTs基因在多个组织内有转录表达,其中PtrSHMT9在木质部表达水平最高.进一步定量PCR和Aspwood检测显示,PtrSHMT9表达量在茎木质组织次生壁加厚阶段呈现高水平,这表明它可能参与杨树木材形成.用Cas9/gRNA基因编辑技术,制备PtrSHMT9被编辑产生的突变体,获得4个不同株系ptrshmt9敲除突变体.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树木SHMT及PtrSHMT9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和遗传材料.

    毛果杨SHMTptrshmt9突变体Cas9/gRNA

    澳洲坚果MiMYB2基因克隆及结构与功能分析

    王文林陈海生郑树芳樊松乐...
    913-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澳洲坚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利用PCR技术从澳洲坚果品种“桂热一号”叶片中克隆MiMYB2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克隆获得的MiMYB2(NCBI登录号:MN254976)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10 bp,开放阅读框(ORF)1 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MiMYB2编码一个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且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亲水蛋白,含两个SANT保守结构域,属于R2R3-MYB家族.BLAST分析发现MiMYB2与荷花NnMYB3-1ike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将MiMYB2与AtMYB17、AtMYB106和AtMYB16聚类为S9亚族.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MiMYB2基因在“桂热一号”和“695”品种澳洲坚果枝条、花和叶片中的表达模式,表明MiMYB2在“桂热一号”品种花中的表达量最低,“695”品种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推测MiMYB2与澳洲坚果花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阐明MiMYB2基因在澳洲坚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澳洲坚果MiMYB2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于SSR技术对黄河三角洲二色补血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吕冬雪张学杰张洛艳樊守金...
    923-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GENALEX6.502、ARLEQUINversion3.5、STRUCTUREv2.3.4、STRUCTURE Harvester、 CLUMP和Distruct等软件进行遗传参数估算、主成分分析、遗传变异分析及遗传结构分析.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系统地从分布在中国黄河三角洲的12个二色补血草居群中采集到202份个体.我们通过使用共显性的微卫星标记探索微地理遗传结构,旨在解决黄河三角洲二色补血草居群结构和动态问题.结果 表明:二色补血草呈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微弱的遗传分化存在于居群间,为(FsT=0.067).香农信息指数平均是1.037,基因流平均是4.106,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是0.43和0.529.通过分析二色补血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旨在为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总之,保护遗传多样性时,应保存尽可能多的居群和特异单株.

    二色补血草遗传多样性SSR土壤盐度毛细管电泳

    杂交构树UDP-葡萄糖脱氢酶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启动子5'端缺失片段的功能分析

    吉仁花张文波林晓飞包颖亮...
    93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杂交构树UDP-葡萄糖脱氢酶基因(DDBJ,BpUGDH基因登录号为LC457701)启动子不同区域的表达活性,利用5'端缺失及同源重组实验技术,将5个不同长度的BpUGDH启动子5'端缺失片段与GUS基因连接,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瞬时转化烟草;同时,为了定位BpGDH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细胞中表达的具体位置,利用GFP报告基因融合目的基因进行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显示:BpUGDH基因启动子-244 bp以内的序列均能介导GUS基因的诱导表达,并且-973、-465、-355、-281和-244 bp之间的区域可能对BpUGDH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BpUGDH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pUGDH位于叶绿体中.

    顺式作用元件BpUGDH亚细胞定位杂交构树5'端缺失分析法瞬时表达

    辅酶Q10/两亲性木聚糖纳米悬浮剂的制备以及生物利用度

    张晓雪赵修华刘艳杰王玲玲...
    94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一种新型共聚物负载辅酶Q10形成纳米悬浮剂能够增加CoQ10的水溶性,并且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以槲皮素—木聚糖(QT-Xylan)共聚物偶联为基础进行合成,采用高剪切均质法进一步包载辅酶Q10,形成了一种新型载药纳米悬浮剂.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并以粒径大小作为单因素实验的考察条件,影响其粒径大小的因素包括高压均质压力、高压均质次数、共聚物浓度、共聚物与CoQ10的质量比4个因素,并进行一系列体外实验评价.当均质压力为60 MPa,均质次数为7次,共聚物浓度为1 mg·mL-1,共聚物与CoQ10的质量比为1∶1,是纳米悬浮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此时粒径大小为166.7 nm.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在体外溶出实验中,包载CoQ10纳米悬浮剂的体外溶出率在人工胃液(SGF)和人工肠液(SIF)中分别是CoQ10原药的1.89和1.48倍.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中,分别对大鼠灌胃CoQ 10原药与载药纳米悬浮剂后,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考察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代谢情况,负载CoQ10的纳米悬浮剂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CoQ10原药,生物利用度提高为CoQ10原药的2.64倍.

    辅酶Q10木聚糖纳米悬浮剂生物利用度

    胶束介导联合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喜树叶中喜树碱及羟基喜树碱

    杨建航赵修华
    951-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从喜树叶中提取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充分利用喜树资源,以喜树叶粉末作为提取原料,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提取喜树叶中活性成分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设计,分别考察微波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表面活性剂的浓度4个因素对总提取率的影响,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微波时间为10.5 min、料液比为1∶60、微波功率为850W、表面活性剂浓度为8.5 g·L-1时总提取率达到最佳.最佳工艺下总提取率为0.056 4%.

    喜树碱羟基喜树碱表面活性剂超声—微波辅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