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种野生金花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朱栗琼覃冬梅招礼军邓斌胜...
    841-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金花茶组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野生金花茶成熟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①6种金花茶的叶表皮由表皮细气孔器组成,气孔随机分布在远轴面,每个气孔都具有3个大小不等的副卫细胞,属环列型气孔;不同种类金花茶的气孔长度、宽度、密度、指数和上、下表皮细胞密度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表皮性状聚类分析表明,毛籽金花茶和弄岗金花茶聚为一类,其余4个物种单独聚为一类;表皮细胞平周壁与细胞壁位置、覆盖于表皮细胞之上的角质层和蜡质层纹饰、气孔与表皮细胞位置、气孔外拱盖表面及内缘形态、气孔外拱盖外缘角质膜等微形态特征也表现出相似的结果.③6种金花茶的叶表皮细胞上普遍具有丝状或链状蜡质饰纹,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栽培种与野生种分类的重要依据.④从气孔分布位置、角质层和蜡质层存在、较厚的表皮细胞壁、具有下陷的气孔等特征,可以推断出野生金花茶对当地偏干旱的喀斯特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金花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分类适应性

    我国风铃木类植物叶性状表型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捷李蓉蓉孟景祥张勇...
    851-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铃木类植物是世界著名的木本花卉,在我国的城市绿化、景观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风铃木的栽培种类和遗传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表型鉴别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院热带林业实验站内的6种风铃木试验种群为参照,通过对比18个叶表型性状在不同种间的遗传变异水平,筛选稳定的遗传鉴定性状,并对我国东南、华南沿海11个城市中的812株风铃木栽培林木进行遗传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①风铃木类植物的叶表型性状在种间及种内个体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复叶长、小叶长、小叶宽、小叶长宽比、叶先端长宽比、叶缘、叶质地、叶被毛、小叶叶形9个叶表型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种间重复力均超过了60%,表明这些性状在种间的变异有较高的遗传关联,能够作为风铃木类植物分类、鉴定标准.②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常用的风铃木栽培林木共分4大类10种变异类型,其中,A类包含银鳞风铃木,B类包含有红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洋红风铃木,C类群包含金花风铃木,D类群包含黄花风铃木.此外,B、C、D大类内的不同变异类型在叶形,叶大小,叶尖长、叶质地以及叶被毛上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反映出我国风铃木种群的现有遗传变异及种质多样性.本研究在种源对照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叶表型性状在不同风铃木物种间的遗传变异,揭示了9个可靠的种间变异性状,并以此为参考对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城市景观园林中风铃木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将会为我国风铃木类植物的分类研究、栽培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风铃木叶表型性状巢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变异分析

    北方地区黄芪根系发育、成分积累及表观生长种间差异

    徐海军姚琴程薪宇王晓飞...
    862-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黄芪种间差异对其产业化种植有着重要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根系结构发育、根形态、药用成分及表观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前期阶段黄芪种间根系结构差异不显著,在生长中后期(≥60 d),蒙古黄芪韧皮射线和木射线薄壁细胞中淀粉积累显著高于膜荚黄芪;②蒙古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刺芒柄花苷和多糖含量分别是膜荚黄芪的1.8倍、1.6倍、1.3倍;③膜荚黄芪根形畸变率(70%)远高于蒙古黄芪(53.1%),且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直根根形指数(RS1)置信区间分别为[0.770.82]、[0.740.79];④膜荚黄芪株高、地径、A/U值分别是蒙古黄芪的1.14~1.22倍、1.13~1.46倍、1.21~1.80倍,但根长却显著低于蒙古黄芪(P<0.05).建议种植品种根据生产目标定向选择.

    蒙古黄芪膜荚黄芪根系解剖特征根系形态表观生长药用成分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刘建新刘瑞瑞刘秀丽贾海燕...
    870-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化氢(H2S)信号在作物种子萌发和逆境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裸燕麦(Avena nude)为材料,用不同浓度NaHS(0、50、100、200和400 μmol·L-1)浸种8h后分别在浓度为0、15、30、45和60 mmol·L-1的混合盐碱(NaCl∶Na2SO4∶Na2CO3∶NaHCO3摩尔比为12∶8∶1∶9)胁迫下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析其发芽率(Gp)、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平均发芽时间(MGT)、幼苗干重(SDW)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D)的变化.结果 表明:盐碱浓度和NaHS浓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Gp、Gi、Vi、MGT、SDW和D值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影响.随着盐碱浓度提高,Gp、Gi、Vi、MGT、SDW和D值呈显著下降变化.与0μmol·L-1NaHS对照(CK)相比,50和100 μmol·L-1 NaHS不同程度提高了0mmol·L-1盐碱胁迫下的Gp、 Gi、Vi和D值;50 μmol·L-1 NaHS显著提高了30 mmol·L-1盐碱胁迫下的Gp;50和100 μmol·L-1 NaHS不同程度提高了15、30和45 mmol·L-1盐碱胁迫下的Gi;50μmol·L-1 NaHS显著提高了30 mmol·L-1盐碱胁迫下的Vi;50和100 μmol·L-1 NaHS显著提高了45 mmol·L-1盐碱胁迫下的D值;其他处理的各发芽指标值与CK的差异不显著或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说明,适宜浓度NaHS浸种能够缓解盐碱胁迫对裸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其中以50 μmol·L-1 NaHS缓解45 mmol·L-1以下浓度盐碱胁迫的效果最佳,200和400μmol·L-1 NaHS加重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NaHS对高浓度(60 mmol·L-1)盐碱抑制裸燕麦种子萌发无缓解作用.

    硫化氢裸燕麦盐碱胁迫种子萌发

    UV-B辐射对84K杨酚酸类化合物积累及其生理生化的影响

    盖庆岩王紫莹付玉杰焦骄...
    878-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UV-B辐射作为一种典型的环境胁迫因子,可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材用树种杨树对于UV-B辐射的防御性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84K杨组培苗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UV-B辐射胁迫,分析胁迫处理前后84K杨组培苗中6种防御性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并从光合色素和ROS系统角度探讨目标酚酸类化合物的积累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UV-B胁迫处理有助于5种目标酚酸类化合物(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绿原酸和异阿魏酸)的合成和积累,尤其是绿原酸在辐射8h时含量增加了15倍左右;光合色素含量变化与酚酸类化合物趋势一致,在16h时总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21倍;抗氧化酶(尤其是POD)与酚酸类化合物协同抵御了由UV-B辐射而引起的氧化应激.本研究对于阐明杨树在UV-B辐射胁迫下防御性酚酸类化合物的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杨树UV-B辐射酚酸类化合物光合色素ROS

    澳洲坚果开花相关MiMADS-box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谭秋锦张涛韦媛荣郑树芳...
    88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澳洲坚果开花及花器官发育过程的作用机制,利用PCR技术从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叶片中克隆MiMADS-box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克隆获得的MiMADS-box基因cDNA序列全长1179 bp,开放阅读框(ORF)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Mi-MADS-box编码一个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且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亲水蛋白,存在MADS superfamily和K-box superfamily结构域,属于MIKCc型家族.系统进化分析将MiMADS-box与AGL7/AP1、AGL10/CAL1、AGL8/FUL、AGL79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为FUL-AP1 (SQUA)亚族.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MiMADS-box基因在"桂热1号"和"695"品种澳洲坚果枝条、花和叶片中的表达模式,表明MiMADS-box在"桂热1号"品种花中的表达量最低,"695"品种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GREEN-MiMADS-box-ORF-GFP.推测MiMADS-box与澳洲坚果开花及花器官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阐明MiMADS-box基因在澳洲坚果开花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澳洲坚果MiMADS-box基因克隆载体构建

    基于DNA条形码的柳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任伟超徐姣孙伟刘美琦...
    896-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黑龙江省柳属不同植物ITS2和psbA-trnH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索柳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提取柳属植物和柽柳样品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法,获得各样品ITS2和psbA-trnH序列并测序.通过对序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能将五蕊柳、粉枝柳、筐柳、蒿柳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柳组物种仅可鉴定到组级别.在以psbA-trnH基因片段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中,柳属各种之间的序列聚类较为混乱,并不能各自独立聚为一支.因此,ITS2序列在柳属植物分类鉴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为柳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柳属ITS2psbA-trnH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PEG渗透处理水曲柳种子影响其热休眠诱导及水分状态的关联性研究

    崔程程李明月张鹏
    904-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解除初生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经过预吸水和未预吸水的两批种子,在25C条件下,用不同浓度(0、25%、50%)的PEG处理不同时间(3天、7天、3天PEG环境+4天水环境)后,适宜条件下萌发,测定不同处理过程中种子的含水量变化以及种子萌发表现,以此来探究种子经不同浓度PEG渗透处理后的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种子发芽能力的关系.结果 表明:水曲柳种子经PEG处理后种子含水率:对照>25%PEG>50%PEG,即PEG浓度越低,种子含水率越高;其中,PEG处理后,经预吸水的种子含水率降低,而未预吸水的种子含水率逐渐升高,相同PEG浓度处理相同时间时,预吸水与未预吸水的水曲柳种子萌发率有明显差异,即PEG处理和预吸水与否均影响种子含水率变化规律和种子发芽能力;种子含水率与种子发芽率成负相关.因此,PEG渗透处理减弱水曲柳种子热休眠诱导的作用与种子水分状态有关.

    水曲柳热休眠PEG6000种子含水率

    山新杨PdPapWRKY51基因在胁迫条件下的组织表达模式

    张博超王佳琳殷缘车易达...
    91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和验证提高杨树抗逆性的基因,基于受木霉菌或链格孢菌诱导后的山新杨叶片转录组文库,克隆得到1个关键的响应基因,命名为PdPap WRKY51.该基因编码蛋白为WRKY家族Ⅱc类转录因子.其编码蛋白PdPapWRKY51为非跨膜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研究了PdPapWRKY51在山新杨幼苗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植株中广泛表达,根中表达最高.研究了Pd-PapWRKY51在盐、碱、PEG、5种植物病原真菌、植物激素分别诱导48 h后的表达变化,发现其表达水平受碱胁迫影响较大;尖孢镰刀菌(Fo)、核盘菌(Cc)和细链格孢菌(Aa)使其茎尖表达显著上调;Fo使其叶表达显著上调;金黄壳囊孢菌和Aa使其根内表达显著上调.PdPapWRKY51的表达广泛受水杨酸诱导;茉莉酸或脱落酸诱导仅使其茎尖表达上调,而根中表达下调.本研究揭示了PdPapWRKY51基因响应多种诱导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培育相关高抗杨树品种提供依据.

    WRKY非生物胁迫生物胁迫激素诱导qRT-PCR

    甜荞长花柱长雄蕊突变体lpls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王旋刘志雄
    92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甜荞长花柱长雄蕊突变体lpls大、小孢子的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甜荞花药4室,花药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少数四分体中的小孢子具有2个核,成熟花粉多为2细胞型,少数为3细胞型;直立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型,合点端为功能大孢子、雌配子体发育方式为蓼型.雄蕊原基比雌蕊原基起源早,雄蕊花药前期发育相对较快,后期相对较慢,主茎第4片真叶开始发育时,小孢子四分体开始解体形成单核或二核小孢子,主茎上第7片真叶开始发育时,小孢子发育成熟;雌蕊胚囊前期发育慢,后期相对较快,小孢子四分体形成时,胚珠中出现大孢子母细胞;当雄蕊花药中2细胞型花粉形成时,雌蕊胚囊中形成功能大孢子;随着主茎上第7片真叶的发育,雄蕊花药中花粉壁加厚和发育成熟,少数2细胞型花粉粒中的生殖核进一步分裂1次形成3细胞型花粉,功能大孢子迅速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7细胞胚囊.

    甜荞长花柱长雄蕊突变体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