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应对缺磷胁迫的表型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孟翔翔李文凤沈仁芳兰平...
    1883-1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是磷肥需求量最大的作物之一.为了探索小麦对磷的高效利用机制,本研究评价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在缺磷条件下的差异响应.[方法]本研究选取一个磷高效小麦基因型'小偃54'和一个低效率型'中国春'作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供磷(+P)、缺磷(−P)和缺磷7天后恢复正常供磷(RP)3个处理进行小麦水培试验,调查分析了小麦幼苗的表型、生理以及缺磷响应基因的表达随缺磷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它们在不同磷效率小麦基因型间的异同.[结果]缺磷胁迫明显增加了两个小麦基因型的根冠比,但无论缺磷与否,磷高效基因型'小偃54'的根冠比均大于磷低效基因型'中国春'.随着缺磷时间的延长,小麦幼苗地上、地下部无机磷和总磷浓度逐渐降低,但不同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差异.对缺磷的小麦幼苗恢复供磷后,磷耗竭的小麦幼苗体内无机磷含量迅速增加,'小偃54'地上、地下部的无机磷含量均明显高于'中国春'.缺磷响应信号基因TaIPS1和TaSPX3在缺磷6 h即被诱导表达,随着缺磷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且恢复供磷后表达量显著降低;缺磷早期'中国春'中TaIPS1和TaSPX3的表达量比小偃54高,但在长期缺磷和缺磷后恢复供磷处理下又比'小偃54'低,表明磷低效小麦基因型'中国春'可能对体内磷稳态变化更为敏感.然而,两个根系特异表达的高亲和磷转运子TaPHT1.1/9和TaPHT1.10均表现出缺磷早期表达受到抑制,而长期缺磷被诱导升高表达.未预料到的是,二者在复磷处理后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缺磷处理.长期缺磷处理下,'中国春'中TaPHT1.1/9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小偃54',但其TaPHT1.10的表达与'小偃54'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幼苗缺磷诱导表达的磷吸收转运子可能存在差异.除此以外,缺磷胁迫显著增加了'中国春'根系DCB-Fe含量,但对'小偃54'无明显影响.[结论]磷高效基因型小麦幼苗('小偃54')比磷低效型('中国春')具有更大的根冠比和更强的磷吸收能力.'小偃54'根系中的磷转运子基因TaPHT1.1/9的表达也明显高于'中国春'.然而,缺磷明显促进了磷低效基因型小麦根表铁的富集.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小麦根表铁的富集对小麦幼苗磷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缺磷响应磷效率中国春小偃54DCB-Fe浓度

    旱地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磷对小麦籽粒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罗一诺张慕欣高玉薛欣...
    1894-1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磷肥引起的小麦铁、锰、铜、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作物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为旱地小麦磷肥合理施用和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年在陕西杨凌设置不同磷肥用量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土壤为石灰性土壤,pH 8.3.试验在每个小区施氮(N)16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施用P2O50、50、100、150、200 kg/hm25个水平.于2013—2016年3个收获期取样,测定了小麦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铁、锰、铜、锌含量,及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结果]与不施磷相比,施用磷肥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铁、锰含量,但降低了籽粒铜、锌含量,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铁、锰、锌含量,对有效铜含量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出,施P2O516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492 kg/hm2;施P2O5100 kg/hm2时籽粒铁含量最高,为41.7 mg/kg;施P2O594 kg/hm2时籽粒锰含量最高,为37.5 mg/kg;施P2O5136 kg/hm2时籽粒锌含量最低,为25.4 mg/kg;籽粒铜含量在每增施P2O5100 kg/hm2时会降低0.4 mg/kg.土壤有效锰、锌在施P2O510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分别提高24%和35%;土壤有效铁在施P2O5200 kg/hm2时增幅最大,为8%;土壤有效铜在各施磷量下无显著变化.产量为最高产量的95% 时施磷量为108 kg/hm2,当超过这一施磷量时,产量增幅减小,籽粒铁锰含量不再增加,铜锌含量持续降低.[结论]黄土高原石灰性旱地土壤上,长期施磷提高了小麦籽粒铁、锰含量,降低了籽粒铜、锌含量.籽粒铁、锰含量增加与土壤有效铁、锰增加促进了小麦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有关,而籽粒铜、锌含量降低与施磷后土壤有效铜没有显著提高,且高磷抑制铜转运和锌吸收有关.为了兼顾小麦高产与营养平衡,这一地区的施磷量应不超过P2O5108 kg/hm2,以防止小麦籽粒铜、锌含量进一步降低,并维持合适的籽粒铁、锰含量.

    磷肥小麦籽粒

    不同降水年型地膜覆盖及秸秆覆盖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效应

    杨慧敏王涛窦瑛霞赵护兵...
    1905-1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地膜和秸秆覆盖是提高西北旱地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比较了两种覆盖方式在不同降雨年型的效果,为小麦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2—2020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御驾宫村旱地进行8年大田试验,试验期间有3个丰水年、1个平水年和4个干旱年.试验设无氮对照、常规播种、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共4个处理,其中3个施氮肥处理为施纯氮150 kg/hm2.调查了小麦产量、产量三要素、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计算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与常规播种相比,在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和8年平均值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产量分别提高9.9%和6.8%、15.0%和12.8%、16.3%和15.2%、13.0%和10.9%;穗数分别提高15.1%和10.9%、4.4%和13.2%、3.3%和8.7%、9.0%和10.4%;地上部吸氮量分别提高14.2%和15.4%、2.1%和5.8%、6.4%和8.5%、9.6%和11.5%;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7.0%和9.8%、4.0%和5.4%、6.5%和9.2%、6.4%和9.1%;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23.0%和24.9%、3.0%和8.1%、10.4%和14.0%、15.3%和18.2%;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20.4%和13.8%、25.1%和21.5%、34.5%和31.8%、26.2%和21.9%.与秸秆覆盖相比,8年试验期间全膜穴播产量提高0.9%~2.9%,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1%~5.9%;与全膜穴播相比,秸秆覆盖地上部吸氮量提高1.0%~3.6%,籽粒吸氮量提高1.4%~2.7%,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5%~4.9%;在丰水年,全膜穴播穗数比秸秆覆盖提高3.9%,在其它年型,全膜穴播穗数降低1.2%~7.8%.[结论]无论降雨多寡,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均有蓄水保墒,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效果;且全膜穴播与秸秆覆盖的效果相当.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效益,建议尽可能使用秸秆覆盖.

    旱地小麦降水年型全膜穴播秸秆覆盖产量氮素利用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

    梁远宇王小利徐明岗孙楠...
    1915-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与结构的吸附差异特征,以及吸附能力与土壤性质、DOC结构的相关关系,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土壤选自长期定位试验中棕壤和红壤两种土壤的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NPKM)4个施肥处理.供试DOC标准溶液由新鲜猪粪提取,提取液DOC浓度为2400 mg/L.以该提取液配置系列DOC浓度溶液,运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土壤对新鲜猪粪来源DOC的吸附浓度变化,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吸附前后DOC结构及各区域成分相对体积荧光强度变化,分析影响DOC吸附的主要因素.[结果]红壤与棕壤对DOC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81和10.82 g/kg,两种土壤均表现为NPKM处理的吸附能力高于NPK、CK.新鲜猪粪提取的DOC主要为类酪氨酸蛋白(区域Ⅰ)、类色氨酸蛋白(区域Ⅱ)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区域Ⅳ).土壤对这类DOC吸附较多的成分是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通过平行因子分析法得出,土壤对新鲜猪粪中的DOC吸附存在2个荧光组分,分子量较高的类蛋白物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与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C1组分),分子量较小聚合程度较低的类酪氨酸蛋白物质与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C2组分).不同施肥处理对C1和C2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显著,对C1组分的吸附能力为M≈NPKM>NPK>CK,对C2组分的吸附能力为NPK>M≈NPKM>CK.土壤对DOC的最大吸附量Qmax与土壤中游离态铁(Fed)、络合态铁(Fep)、土壤有机质(SOM)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DOC腐殖化指数HIX和C1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荧光指数FI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结论]从新鲜猪粪提取的DOC结构简单,类酪氨酸蛋白、类色氨酸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较多,腐殖化程度较低.土壤对DOC的吸附过程会受到DOC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有机质(SOM)、Fed和Fep含量越高,吸附DOC的能力越强.长期施有机肥土壤对DOC中的类腐殖酸等高聚合度的芳香性大分子物质的吸附比例相对较高,而长期单施化肥土壤对分子量较小、聚合程度较低的类酪氨酸蛋白物质吸附量较高.

    施肥模式三维荧光光谱法可溶性有机碳吸附特征区域积分平行因子分析

    轮作模式及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吴玉红王吕崔月贞郝兴顺...
    1926-1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2个处理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油菜–水稻(R–R)、绿肥(紫云英)–水稻(G–R)、冬闲–水稻(W–R)3种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共6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了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轮作模式的培肥效果表现为R–R>W–R>G–R.同一轮作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4.09%~18.89%、6.84%~24.06%、9.63%~17.43%、9.10%~41.05%、3.72%~17.36%.轮作模式对供试品种穗粒数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则对穗粒数和有效穗影响显著.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秸秆还田对产量无显著影响.R–R模式下'荃香优1521'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1.71%和8.95%,'黄华占'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5.51%和6.41%.轮作模式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不显著,对整精米率、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影响显著.G–R模式较R–R和W–R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平均增幅分别为11.01%、−2.56%、4.6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整精米率和食味值,增幅分别为0.48%~3.12%和0.45%~4.79%.[结论]油菜–水稻、绿肥(紫云英)–水稻、冬闲–水稻3种模式下,周年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穗粒数和有效穗,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营养品质和蒸食品质.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改善稻米品质的优势明显,因此,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结合稻草周年全量还田是一种适合汉中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栽培模式.

    水旱轮作籼稻紫云英秸秆全量还田土壤肥力稻米品质

    紫云英与稻秸还田对稻田土壤硝化潜势的影响

    章子含王赟高嵩涓曹卫东...
    1938-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种植利用绿肥和稻秸还田是水稻土培肥的重要措施.硝化作用是氮循环中的关键过程,我们研究了绿肥与稻秸还田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以明确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下的稻田硝化作用机制.[方法]水稻盆栽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独紫云英(MV)、单独稻秸(RS)、紫云英+稻秸(MV+RS)、单施氮肥(N)、紫云英+氮肥(MV+N)、稻秸+氮肥(RS+N)、紫云英+稻秸+氮肥(MV+RS+N).研究了在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紫云英、稻秸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硝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特异性细菌抑制剂(卡那霉素和大观霉素)研究了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结果]MV+RS+N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降低了碱性水稻土的pH.在早稻分蘖期,MV+RS+N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早稻移栽前,MV+RS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硝化潜势(NP),而MV处理相较CK降低了NP.早稻分蘖期,氮肥添加显著提高了NP.早稻拔节期和晚稻收获期,RS和MV+RS处理均降低了NP.早稻移栽前,MV+RS处理同时降低了土壤恢复硝化强度(RNP),以及AOA和AOB在恢复硝化强度中的贡献(RNPAOA和RNPAOB),并降低了RNPAOB在RNP中的占比.早稻分蘖期,CK和N处理,MV+N处理提高了RNPAOB,而在早稻拔节期,MV+RS+N处理相比MV+RS处理提高了土壤RNP及RNPAOB.早稻收获期,MV、RS及MV+RS处理均降低了稻田土壤RNP.在不同生育期中,早稻分蘖期的NP与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其他时期相关不显著.土壤NP与土壤pH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NPAOA与土壤pH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降低了碱性水稻土pH,并在水稻生育早期显著提高而在生育后期显著降低了土壤硝化潜势.硝化潜势与土壤pH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早稻分蘖期和早稻拔节期以RNPAOB占主导,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较CK降低了RNPAOB;早稻和晚稻收获期则以RNPAOA占主导,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相较于单独还田提高了RNPAOA.

    绿肥稻秸硝化潜势稻田土壤

    翻压紫云英对双季稻产量、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朱启东鲁艳红廖育林高雅洁...
    1949-1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中的增产降镉(Cd)效应以及降Cd的生理机制.[方法]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翻压紫云英(GM)、单施化肥(F)和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F+GM),翻压紫云英的处理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在早稻插秧前翻压还田.在双季稻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为根、茎叶、籽粒3个部分,测定其Cd含量.[结果]1)与CK相比,F+GM与F处理5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GM处理从2017年起增产显著;与F处理相比,F+GM处理5年水稻均增产,其中2016与2020年显著增产.2)翻压紫云英对水稻同一部位在不同时期的降Cd效应不同.早稻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晚稻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灌浆期显著低于CK,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籽粒Cd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分别降低85.7%和57.6%),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分蘖期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无显著差异.3)翻压紫云英下水稻不同时期Cd转运有差异.早稻分蘖期F+GM处理的根–茎叶Cd转运系数显著高于CK与F处理,成熟期GM处理的茎叶–籽粒Cd转运系数显著低于CK,降幅为52.2%;晚稻则无显著差异.4)F+GM和GM处理根与籽粒Cd累积量均较低,其根部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GM处理早稻籽粒Cd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而F+GM晚稻茎叶Cd累积量则显著高于CK.F+GM与GM处理籽粒Cd分配比例低于CK与F处理,F+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F处理,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CK.5)早稻各处理的土壤总Cd含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则表现为GM处理显著低于CK.早稻的GM与F+GM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显著低于CK,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翻压紫云英可增加水稻产量,同时具有较好的降Cd效应.翻压紫云英的降Cd生理机制为:一是可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从而降低水稻Cd含量;二是可降低茎叶–籽粒间的Cd转运系数,减弱向籽粒的转运能力,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累积,进而生产出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限量的稻米.

    紫云英双季稻产量降镉

    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促进柑橘幼苗生长和氮素吸收

    方林发谢军孔萌马丽革...
    1959-1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果园豆科绿肥还田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对柑橘幼苗生长、氮素吸收、根系形态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柑橘减施氮肥和实现绿色有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柑橘(Citrus reticulate L.)幼苗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供试绿肥为拉巴豆(Dolichos lablab L.)和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 Hayata).在相同氮磷钾养分施用量下,设置5个绿肥氮替代比例:0(100%F)、25%(25%G+75%F)、50%(50%G+50%F)、75%(75%G+25%F)和100%(100%G),磷钾量不足时由化肥补齐.在柑橘抽春梢期测定其各部位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分析柑橘根系形态和根系活力,并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相比100%F处理,两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均显著提高了柑橘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以75%G+25%F和100%G处理的效果最好,其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42.71%~82.95% 和38.88%~53.31%;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5.12%~48.42%,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6.35%~133.67%,并且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明显提高了柑橘幼苗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其中以<1.5 mm径级根提高最多.相比100%F处理,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的柑橘幼苗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提高88.34%~324.87%和78.82%~372.91%;柑橘根径级<1.5 mm根长和根表面积随着拉巴豆替代化学氮肥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印度豇豆处理则以替代50%和100%化学氮肥处理最高.同时,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拉巴豆和印度豇豆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柑橘根系活力分别提高43.95%~47.48%和40.61%~66.14%.相关性和结构方程分析表明,两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可直接影响柑橘干物质量,也可通过改善柑橘根系形态和活力,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柑橘氮累积量和干物质量;绿肥C/N值和柑橘氮素累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通过直接影响柑橘氮素累积量,或间接改变柑橘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和微生物量,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柑橘干物质量.[结论]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拉巴豆和印度豇豆替代化学氮肥均明显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增殖,提高柑橘根系活力、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促进柑橘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在不改变柑橘常规氮磷钾施用量的前提下,豆科绿肥替代75%~100%的化学氮肥为较适宜的替代比例,其能够促进柑橘幼苗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

    豆科绿肥氮肥柑橘根系形态土壤微生物量

    化肥和生物有机肥配施对鲜食型甘薯块根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段文学张海燕解备涛汪宝卿...
    1971-1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8和2019年,以鲜食型主栽品种'济薯26'为供试品种,在山东济南丘陵区进行了两年定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单施生物有机肥、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处理.在移栽后50、100和150天,取样分析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于成熟期,调查分析块根产量及品质,以及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结果]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生物有机肥配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两年度移栽后150天甘薯植株干重和块根干重,块根产量以化肥配合生物有机肥处理最高,单施生物有机肥次之,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两个年度土壤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第二年度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促进干物质向块根分配,显著提高了第二年度块根还原糖、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与施用生物有机肥相比,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两个年度移栽后100天和150天植株干重和块根干重,显著提高第二年度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变化,但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品质指标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酶活性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连续进行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增加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促进甘薯植株和块根干物质的持续积累,获得高产,同时保持较高的块根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是提高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化肥生物有机肥甘薯块根产量块根品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

    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对重度盐渍土水盐特性及向日葵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程煜乔若楠丁运韬董勤各...
    1981-1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水盐特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作物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针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于2019—2020年开展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在同一施氮量(N 180 kg/hm2)下,设置不施有机肥(OF0)及有机肥氮分别替代化肥氮施用量的50%(OF1)和100%(OF2)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测定不同时期土壤容重、质量含水率及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同时在向日葵收获后测定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有机替代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孔隙度,经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后,OF1和OF2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46和1.43 g/cm3,较2019年播种前分别降低了3.97%和5.92%,土壤孔隙度较2019年播种前分别提高了4.94%和7.90%(P<0.05).有机替代显著改善盐渍土水盐特性,OF1和OF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OF1处理土壤含水率分别较OF0、OF2和CK提高了5.34%、3.65%和10.55%(P<0.05).两季向日葵生育末期OF2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ECe均值为6.77 dS/m,分别较OF0、OF1处理降低了44.10%、11.61%(P<0.05).有机替代提高了向日葵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OF1处理较OF0、OF2和CK分别增产9.47%、7.52%和62.90%(P<0.05),分别提高净收益7.02%、23.12%和65.00%(P<0.05);OF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OF0、OF2和CK分别提高了17.50%、9.52%和73.82%(P<0.05).此外,OF1处理较OF0与OF2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效率(P<0.05).[结论]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改良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土壤结构,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盐环境,提高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但是有机肥全部替代化学氮肥降低了向日葵的生产效益,也没有显著提高向日葵的水肥利用效率.在当前推荐的氮磷钾肥基础上(N 180 kg/hm2),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在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上是可行的施肥措施.

    有机替代土壤水盐向日葵产量水氮利用效率重度盐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