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质地土壤甘薯块根膨大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颜仕闻杜付荣孙哲徐冰洁...
    2041-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可提高甘薯块根中ATP含量,促进干物质向块根的转运.本研究从块根呼吸强度、呼吸途径的变化方面,研究不同质地土壤对块根呼吸代谢及能量供应的调控机制,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淀粉型甘薯品种'商薯 19'和'济薯 25'为试材,于 2020、2021 年进行了两季大田试验,供试土壤质地包括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于甘薯移栽后 45 天起,每 20 天进行一次植株取样,调查甘薯块根鲜重,测定块根能荷物质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和呼吸速率等,计算块根膨大速率,以分析能荷与块根膨大的关系.在甘薯收获期测产.[结果]3 个质地土壤间差异显著,砂壤土上甘薯产量和单薯重最高,产量较壤土上提高 13.94%~32.91%,黏壤土上甘薯产量和单薯重最低,产量较壤土上降低 6.71%~22.1%,而单株结薯数不同质地土壤间差异不显著.砂壤土上甘薯块根膨大速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质地土壤,增幅较大时期出现在块根的膨大高峰期(栽后 65~85 和 105~125 天),而黏壤土上块根的膨大速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种质地土壤.块根快速膨大期(栽秧后 65~125 天),相较于壤土,砂壤土上的块根蔗糖含量显著降低,而淀粉含量显著增加;黏壤土上则表现正相反,块根蔗糖含量显著升高,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相较于壤土,砂壤土上块根总呼吸速率、糖酵解途径(EMP)呼吸速率和三羧酸循环(TCA)呼吸速率分别提高 12.48%~34.36%、7.14%~43.23%和 7.14%~39.62%,总呼吸速率和TCA呼吸速率的最大增幅均出现在块根膨大高峰期;而黏壤土上甘薯块根的总呼吸速率较低,磷酸戊糖途径(PPP)呼吸速率较高.砂壤土上甘薯块根中ATP、ADP以及AMP含量显著高于壤土,黏壤土则显著低于壤土.相关分析发现,甘薯块根产量、单薯重均与AT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块根膨大速率与ATP、AD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ATP含量对单薯重的直接作用效应最大,TCA呼吸速率对单薯重的总作用效应最大,且TCA呼吸速率的总作用效应主要通过对ATP含量的间接效应来实现.[结论]甘薯块根呼吸速率、ATP、ADP含量与块根膨大、单薯重和产量关系极为密切,且ATP含量直接和间接影响单薯重.砂壤土条件下,甘薯块根有氧呼吸加强,ATP产生效率提高,能量供应充足,有利于淀粉的合成和积累,块根膨大快、产量高.黏壤土条件下,甘薯块根中无氧呼吸加强,ATP生成量较少,不利于淀粉合成,块根膨大慢、产量低.

    甘薯土壤质地呼吸途径能量供应块根膨大速率单薯重产量

    基于不同方法评价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郁宁马任甜寇太记焦念元...
    2053-2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及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22 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以玉米'郑单 958'和花生'花育 16'为供试材料,设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和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两种种植模式及P2O5 0 kg/hm2(P0)和 180 kg/hm2(P180)两个施磷水平.2022 年 10 月夏季作物收获后,采集 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干筛、湿筛和Le Bissonnais[慢速湿润(SW)、预湿后扰动(WS)、快速湿润(FW)]3 种方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结果]与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相比,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处理土壤>0.25 mm粒径团聚体(R0.25)占比增加了 0.2%~6.0%,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增加了1.1%~12.9%,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2.8%~14.3%.与P0 相比,P180 处理土壤>0.25 mm粒径的团聚体(R0.25)占比增加了 2.0%~13.3%,土壤团聚体MWD增加了 4.2%~22.7%,GMD增加了 8.3%~32.6%.各处理土壤团聚体MWD、GMD和R0.25 表现为P0FIC<P0RIC<P180FIC<P180RIC.Le Bissonnais法处理中,土壤团聚体MWD表现为SW>WS>FW.此外,干筛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D)与SW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SW)及WS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WS)呈显著正相关(P<0.001),湿筛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W)与FW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FW)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较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且施磷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玉米-花生垄作间作LeBissonnais法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基于5年定位试验的新疆滴灌棉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及磷肥适宜用量

    李忠婷胡杰陈钰秦彭懿...
    2063-2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新疆棉田磷肥投入过量、利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开展不同施磷量对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棉花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以确定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以及合理施磷量,实现绿洲棉田磷素收支平衡和磷肥高效利用.[方法]于 2018-2022 年在新疆棉花主产区沙湾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P0(0 kg/hm2)、P50(50 kg/hm2)、P75(75 kg/hm2)、P100(100 kg/hm2)、P150(150 kg/hm2)、P300(300 kg/hm2)6 个施磷(P2O5)水平.每年棉花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采样测定土壤水溶性磷、有效磷、全磷含量及棉花磷素吸收量,调查棉花产量.[结果]与P0处理相比,施磷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25.62%~64.69%,年均增加0.89~2.55 mg/kg;水溶性磷含量增加幅度为 68.60%~112.98%,年均增加 0.67~1.10 mg/kg;全磷含量增加幅度为 2.82%~9.37%,年均增加 0.01~0.03 g/kg.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土壤中磷素每累积 100 kg/hm2,有效磷、水溶性磷含量分别提高 1.93、0.76 mg/kg.棉花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维持平衡,通过线性加平台拟合,棉花最高产量施磷量为P2O5 124 kg/hm2,棉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 19.23 mg/kg.P50~P150 处理直到第 5 年才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含量,而P300 处理在第 1 年施用后土壤有效磷就接近此农学阈值.[结论]长期施磷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建议对于新垦棉田,前期施用高量的磷肥(300 kg/hm2),土壤有效磷快速达到农学阈值后,施磷量控制在100~124 kg/hm2,可在满足棉花高产对磷营养的需求基础上减少棉田磷素的盈余.

    棉田磷肥用量有效磷水溶性磷棉花产量

    油菜磷素吸收和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对碳、磷添加的响应

    张海帆赵普生郭涛
    2072-2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紫色土中油菜磷素吸收以及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对外源碳、磷的响应,挖掘不同磷水平条件下,碳、磷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潜力.[方法]供试高磷土壤取自蔬菜地,有效磷、全磷含量分别为 163.23 mg/kg、1.72 g/kg,低磷土壤取自粮田,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分别为 3.93 mg/kg、0.31 g/kg.油菜盆栽试验设置不加碳不加磷(CK)、添加磷(+P)、添加碳(+C)、加碳加磷(+C+P)4 个处理,碳源为葡萄糖,磷为磷酸二铵.油菜种植 30 天后,测定油菜地上部生物量、磷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并采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磷的分级方法(BBP法)测定土壤中CaCl2-P、Citrate-P、Enzyme-P、HCl-P含量.[结果]低磷土壤中,+P、+C+P处理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 239%、120%,地上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 71.43%、58.33%,而高磷土壤中,添加碳、磷(+P、+C、+C+P)对油菜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油菜地上部磷含量,+P、+C、+C+P处理分别比CK处理高出 30.55%、33.45%、42.52%.与CK处理相比,低磷土壤中添加碳、磷对Enzyme-P提升最大,平均提高了 2.76 倍,+P、+C+P处理的CaCl2-P含量分别增加24.76%、27.72%,+C处理显著提高了Citrate-P含量,添加碳、磷(+P、+C、+C+P)对HCl-P均未产生显著影响;高磷土壤中+P、+C、+C+P处理降低了土壤中的CaCl2-P含量,以+C处理下降最为显著,比CK处理减少了 34.45%,而Citrate-P、Enzyme-P、HCl-P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P、+C、+C+P处理的Citrate-P含量相较于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 12.50%、17.43%、24.47%.低磷土壤+P、+C、+C+P处理的土壤MBP、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 28.80%~59.39%、5.96%~6.69%,而高磷土壤的MBP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只对+C、+C+P处理有所响应,MBP含量相较于CK处理分别提高了 35.65%、37.08%,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 5.33%、7.76%.[结论]低磷土壤中添加磷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在高磷土壤中,添加磷只能增加油菜地上部磷的奢侈吸收,对生物量无促进作用.低磷土壤添加磷、碳均可提升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而高磷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对外源碳的响应更显著.因此,低磷土壤中应同时添加碳、磷提高磷肥的效应,而高磷土壤应补充有机碳提升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

    BBP法油菜生物有效性磷微生物量磷磷酸酶活性

    改良物料配施提升河套灌区盐碱土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

    白小龙王彬刘云鹏王腾...
    2082-2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几种盐碱土改良剂单独施用与配合施用对团聚体和玉米产量的改良效果,以及主要作用机理,为内蒙河套灌区盐碱土壤改良提供可行的技术措施.[方法]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进行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共设 8 个处理:CK(不施改良物料)、T1(脱硫石膏 15 t/hm2)、T2(新型改良剂15 t/hm2)、T3(牛粪有机肥 7.5 t/hm2)、T4(脱硫石膏 7.5 t/hm2+新型改良剂 7.5 t/hm2)、T5(脱硫石膏 7.5 t/hm2+牛粪有机肥 3.75 t/hm2)、T6(新型改良剂 7.5 t/hm2+牛粪有机肥 3.75 t/hm2)、T7(脱硫石膏 7.5 t/hm2+新型改良剂7.5 t/hm2+牛粪有机肥 3.75 t/hm2).在玉米收获期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调查玉米产量.[结果]与对照相比,所有改良物料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容重、pH和盐分,增加了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且新型改良剂配施脱硫石膏与牛粪有机肥较单施新型改良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 72.66%(P<0.05);T7 处理显著降低了<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分别提高了47.83%和32.50%(P<0.05).施用改良物料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对照相比,T7 处理显著提高了>5、1~2、0.5~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增幅最大的是1~2 mm粒级.施用改良物料提高了作物产量 38.38%~161.38%,以配施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其中T7 处理产量最高.冗余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pH和盐分含量是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玉米产量的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团聚体分布和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稳定的团聚体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结论]相比于单独施用,脱硫石膏 7.5 t/hm2、新型改良剂 7.5 t/hm2 以及牛粪有机肥 3.75 t/hm2 配合施用可显著改善河套灌区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玉米产量,最大化实现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河套灌区改良有机碳团聚体盐碱土壤玉米

    水分及活性有机碳驱动下水稻土中铁形态的变化

    张景雯徐嘉欣兰炫樟高晓丹...
    2093-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铁氧化物是水稻土中活性较高、最常见的氧化物之一,其形态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水稻土中水分条件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铁氧化物转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探究土壤水分条件变化和外源活性有机碳添加条件下水稻土铁氧化物的形态变化,旨在加深对水稻土铁循环的理解.[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供试水稻土采自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试验设置干湿交替(AWD)、持续淹水(F)和落干(FC)3 种水分条件,每个水分条件下设置添加葡萄糖(+C)和不添加葡萄糖(-C)两个处理,在黑暗条件下 25℃恒温培养 80 天.取样测定了土壤铁还原率、游离态氧化铁、络合态氧化铁、无定形态氧化铁含量,以及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结果]培养 80 天后,土壤中无定形铁含量在持续淹水条件下增幅最大,不添加和添加葡萄糖处理分别比培养初始期增加了 1.16g/kg和 1.33 g/kg;在干湿交替和落干条件下,不添加葡萄糖处理的游离态铁含量分别较培养初期增长了 20.57%和 15.90%;在干湿交替、持续淹水、落干条件下,添加葡萄糖处理的络合态铁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 68.66%、16.09%、17.89%.土壤Eh与无定形铁、络合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游离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活性有机碳的添加促进了铁氧化物的络合,在干湿交替条件下,铁的络合度显著增加了 75%.淹水降低土壤Eh,有利于游离态铁向络合态和无定形态转化,提高铁的活性.不论是否添加外源碳,淹水条件下土壤铁的活化度均较高,分别达到 0.46 和 0.47.反复干湿交替促进土壤中非结晶态铁氧化物向结晶态转变,落干再淹水可显著提高铁还原率,添加外源活性有机碳后铁还原率提升更为显著,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效铁含量.

    水稻土铁氧化物形态水分条件活性有机碳铁活化

    盐及盐碱胁迫对葡萄砧木幼苗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影响

    刘利李惠韩燕杨国伟...
    2104-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盐胁迫与盐碱复合胁迫对葡萄砧木幼苗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影响.[方法]沙培试验以'5BB'葡萄砧木幼苗为材料,设置 3 个营养液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添加盐、碱),盐胁迫(0.20 mol/L NaCl溶液)和盐碱复合胁迫(0.10 mol/L NaCl溶液+0.10 mol/L NaHCO3 溶液).幼苗处理 14 天时,取样测定干鲜重、根系形态、SPAD值、钠钾离子含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含量,分析15N利用率和氮吸收同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相比,盐碱复合胁迫显著降低了葡萄砧木幼苗总鲜重和SPAD值.盐胁迫与盐碱复合胁迫叶片中Na+含量分别是对照的 1.50、2.50 倍,根系中分别是对照的1.68、1.79 倍,且根中Na+含量高于叶片中Na+含量.盐碱复合胁迫处理葡萄叶片的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又显著高于盐胁迫处理,对照根中K+含量显著高于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处理降低了叶片和根部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下叶片和根部NO3-含量、根部NH4+含量、叶片全氮含量及盐碱复合胁迫叶片NH4+含量、根系全氮含量均显著降低.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下调了叶片和根系中 9 个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其中,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处理叶片VvNIA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68.61%、92.55%,VvNIR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66.26%、81.61%,盐碱复合胁迫处理的降幅大于盐胁迫;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下葡萄叶片的VvNRT1.1、VvNRT1.2、VvNRT2.1 和VvNRT2.2 表达量显著下降,且盐胁迫和盐碱胁迫间 4 个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著;盐碱复合胁迫下的葡萄根系VvNRT1.1 和VvNRT1.2 表达水平以及盐胁迫与盐碱复合胁迫下根系VvNRT2.1 和VvNRT2.2 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K15NO3 同位素标记试验结果表明,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条件下葡萄砧木幼苗15N利用率分别较CK显著降低了 63.83%、75.95%.[结论]盐胁迫和盐碱复合胁迫降低叶片和根系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下调氮吸收同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减少叶片和根系中NO3-、NH4+及总氮的含量,影响葡萄砧木幼苗的15N利用率和葡萄的生长发育.盐碱复合胁迫对葡萄幼苗氮素代谢的不利影响,以及对葡萄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甚于盐胁迫.

    葡萄砧木幼苗盐碱胁迫氮代谢关键酶15N利用率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木霉生物有机肥对梨容器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关键微生物的影响

    段京涛李思东李培根姜柔...
    2118-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培育容器大苗是果树高效建园、缩短缓苗期及快速投产进入丰产期的重要途径.开展木霉生物有机肥促进容器大苗生长效应与机制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指标间的关系,为容器大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两年生早熟砂梨新品种'苏翠 1 号'(Pyrus pyrifolia'Sucui 1')为试材连续开展两年试验,设置 3 个处理:80%原土+20%普通商品有机肥(OF,按重量计算,下同);80%原土+15%普通商品有机肥+5%木霉生物有机肥(5%BF);80%原土+5%普通商品有机肥+15%木霉生物有机肥(15%BF),测定梨根系、地上部生长指标,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与OF相比,5%BF和 15%BF处理梨苗地径分别增加 2.6%和 8.8%,花芽数量增幅分别为 40.0%和 46.7%.与OF和 5%BF处理相比,15%BF处理梨树总根尖数分别平均增加 40.5%和 37.7%,总根长分别平均增加 47.3%和 51.4%,且细根(直径<2 mm)占比最高.通过Zi-Pi分析(Zi>2.5 且Pi<0.62)发现,微生物共现网络中核心微生物为放线菌门与子囊菌门;进一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关键物种,发现以放线菌门为主,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与放线菌(Actinomarinicola)等具有生防作用的促生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木霉属丰度与链霉菌属和放线菌两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高比例的木霉生物有机肥(15%BF)能够显著提高'苏翠 1 号'梨容器大苗地径及根系发育,达到壮苗促花目的,是一条快速育成大规格苗木的有效途径.15%BF处理下除木霉自身促生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富集更多有益细菌如放线菌、链霉菌等微生物发挥协同促生效果.

    木霉生物有机肥根际微生物共现网络随机森林分析

    DSE胞外代谢物施用方法对煤矿复垦区蛋白桑生长、光合效率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淑惠毕银丽高凡杰宋雅宁...
    2129-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绿色、可持续及高经济效益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要求.研究由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制备的微生物制剂的不同施用方法,对蛋白桑(Morus alba L.)生长、营养品质和光合效率的影响,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有效方法.[方法]试验设在陕西省神木市哈拉沟煤矿复垦区蛋白桑种植区,将DSE胞外代谢物采用叶面涂抹、灌根、叶面涂抹+灌根 3 种方式施用,以叶面涂抹和灌根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测定蛋白桑生长、光合效率指标以及养分含量和营养品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施用方法提高复垦区蛋白桑生态修复的效应.[结果]DSE胞外代谢物 3 种施用方法均促进了蛋白桑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加了蛋白桑株高、地径、叶片氮、磷和钾含量.叶面涂抹、灌根显著提高了蛋白桑纤维素和蛋白质含量.叶面涂抹+灌根提高了蛋白桑叶片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 329.4%、207.1%、19.8%.根据复垦区蛋白桑生长、养分、品质和土壤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叶面涂抹+灌根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对照处理综合得分最低.[结论]叶面涂抹+灌根施用DSE胞外代谢物可有效促进蛋白桑生长,提高叶片光合效率,提升营养品质,有利于提升复垦区的生态修复效应,是较为适宜的施用方法.

    DSE胞外代谢物施用方式蛋白桑矿山生态修复生态效应评价

    丛枝菌根真菌降低辣椒镉吸收和果实镉积累的机制

    王岩王永平毛明明吴康云...
    2139-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作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可增强宿主对镉(Cd)的耐受能力.研究AMF对不同Cd积累型辣椒Cd吸收积累的影响,探索AMF降低辣椒可食部位Cd的生理生化机制.[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供试土壤为石灰性黄壤,该土壤上已连续种植辣椒 8 年.丛枝菌根处理包括接菌(+AMF)和不接菌(-AMF);Cd浓度包括 3 个水平:0、5、10 mg/kg,分别记作Cd0、Cd5、Cd10;辣椒品种包括Cd高积累型'辣研 101'和Cd低积累型'辣研 201',3 个因素共组成 12 个处理.辣椒移栽 90 天后收获,分别测定了辣椒根、地上部和果实干重、Cd含量,以及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根系分泌物成分.[结果]Cd处理抑制了辣椒生长,随施Cd浓度的增加,株高、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显著下降;Cd10 处理下,与-AMF处理相比,+AMF处理'辣研 101'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 31.72%,'辣研 201'增加了 20.09%;'辣研 101'根部Cd含量显著降低了 30.75%;'辣研 201'增加了 41.93%;+AMF处理下'辣研 101'Cd的转运系数(地上部/根部)显著增加了 48.96%,而'辣研 201'降低了 24.04%.+AMF处理降低了各Cd浓度下两品种辣椒果实Cd的富集系数,改变了辣椒根系分泌物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接菌、根部Cd含量对辣椒果实Cd含量表现出显著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在Cd胁迫条件下,AMF通过减少低积累型辣椒(辣研 201)根部Cd向地上部的转运,降低可食部位Cd积累;通过减少高积累型辣椒(辣研 101)地上部Cd向果实的转运,降低可食部位Cd积累.

    丛枝菌根真菌辣椒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