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偏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都江雪韩天富曲潇林马常宝...
    19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经过长久以来多种施肥模式的调整,各区域土壤磷素状况变异较大,探讨各区域土壤磷肥盈亏量和作物磷肥偏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及主要驱动因素,为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和磷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农业农村部1988—2019年在全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开展的长期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东北、华北、长江中游、长三角、西南和西北6个区域(共829个监测点)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磷肥施用量、磷肥偏生产力和土壤磷素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确定各区域不同作物的适宜磷肥施用量.[结果]全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小麦、玉米、水稻季磷肥施用量和磷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137.7、109.2、75.13 kg/hm2和61.99、130.1、158.9 kg/kg,其中西北区小麦、玉米季磷肥施用量和磷素盈余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13.7、184.0 kg/hm2和157.9、51.55 kg/hm2,磷素盈余量分别占磷素施用量的73.9%和28.0%.东北、华北和长三角区玉米季土壤处于磷素亏缺状态,亏缺量分别为25.29、11.38和14.57 kg/hm2,长三角和西南区水稻季土壤处于磷平衡状态.近30年,东北、华北和长江中游作物磷肥偏生产力随施肥年限的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并在2013年后趋于稳定,长三角和西南作物磷肥偏生产力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西北区磷肥偏生产力则在施肥30年间持续升高.磷素盈余量的区域差异和磷肥偏生产力的时空变异主要受到磷肥施用量和作物类别的影响,此外,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种植制度分别是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北磷素盈余量和磷肥偏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各区域小麦季过量磷肥投入均造成大量磷素盈余,玉米和水稻季全国平均处于磷平衡状态,磷素盈余和磷肥偏生产力的时间变化及驱动因素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综合考虑磷肥偏生产力和各区域的驱动因素,建议华北、长江中游、长三角、西南和西北小麦季推荐磷肥施用量分别为64.42、37.59、60.11、35.22和53.55 kg/hm2;东北、华北、长江中游、长三角、西南和西北玉米季磷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129.5、97.11、83.85、80.60、80.09和131.9 kg/hm2;长江中游、长三角和西南水旱轮作区水稻季磷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62.12、76.32和64.03 kg/hm2.

    旱地及水旱轮作磷素盈余磷肥偏生产力驱动因素磷肥推荐用量

    砂质潮土长期施磷的农学效应及有效性演变

    徐孟泽王磊卢艳丽白由路...
    205-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砂质潮土长期施磷的作物产量效应、磷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及有效磷对土壤磷素盈亏的响应关系,为农田磷素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磷肥长期定位试验自2008年起在河北廊坊进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供试土壤为砂质潮土,设置6个施磷(P2O5)水平(0、45、90、135、180、225 kg/hm2),依次表示为P0、P45、P90、P135、P180、P225.在2020年(试验的第12年)测定作物产量、作物吸磷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分析了周年产量和土壤有效磷演变特征、作物有效磷农学阈值、土壤有效磷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结果]施磷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作物吸磷量,产量与吸磷量随施磷水平提高先升高后降低.达到最高周年产量(14627 kg/hm2)的施磷量为152 kg/hm2.以该最高产量的90%为实际生产目标,适宜施磷量为90 kg/hm2.磷肥利用率随轮作周期延长而提高,12年平均磷素表观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6.98%~98.10%和26.26%~71.85%.周年施磷量超过90 kg/hm2时,施磷对作物吸磷量影响不显著,且磷肥表观利用率、累积利用率显著降低.P0~P225处理表观磷盈余12年平均值分别为–11.30、–7.38、0.94、20.05、37.21、57.68 kg/hm2;至2020年累积磷盈亏分别为–144.92、–88.57、11.33、240.56、446.48、692.15 kg/hm2.砂质潮土有效磷含量随累积磷盈余量的变化呈现两段线性关系,拐点出现在土壤累积磷盈余量P 218.81 kg/hm2.低于此值时,土壤每盈余P 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上升0.48 mg/kg;当土壤累积磷盈余高于此值时,土壤每盈余P 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上升3.37 mg/kg.冬小麦、夏玉米有效磷农学阈值分别为10.20、5.93 mg/kg,施磷量为90 kg/hm2时,冬小麦、夏玉米季土壤有效磷含量最接近农学阈值.[结论]在作物秸秆还田条件下,砂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周年施磷量为90 kg/hm2,可以兼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对磷素的需求,维持土壤磷素的表观平衡,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实现磷素平衡和磷肥高效施用.砂质潮土磷的储存阈值为218.81 kg/hm2,当土壤磷累积量低于该阈值时,施磷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效果较低;而当磷累积量高于该阈值时,施磷可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有效性.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效应适宜施磷量有效磷农学阈值土壤磷储存阈值土壤磷有效性

    不同水分条件下磷肥运筹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理化性状的影响

    鲍艺丹付凯勇贾中立李诚...
    216-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淀粉理化性质不仅受品种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生态因素与栽培措施的影响.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磷肥运筹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理化特性的影响,可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新冬20号'为试材,分别设置花后干旱胁迫(DT,灌水量为5625 m3/hm2 ) 和适水灌溉(WT,灌水量为9000 m3/hm2)两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磷肥(P2O5105 kg/hm2) 施用方式:P1 (小麦返青期一次性施用)、P2 (小麦返青和拔节期分别追施50%)、P3 (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期分别按40%、30%和30%比例追施).于小麦成熟后收获籽粒,提取淀粉粒并测定平均粒径、直支比、晶体结构、酶解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结果]DTP1和DTP2处理的淀粉粒平均粒径比WTP1和WTP2处理分别降低5.92%和7.61%,而DTP3处理比WTP3处理则升高13.29%;DT条件下淀粉粒平均粒径表现为P3>P2>P1,而WT条件下表现为P2>P1>P3.DT条件下,不同磷运筹之间直支比差异不显著;WT条件下,直支比表现为P1>P2>P3.不同的水分条件并未明显改变淀粉粒基本形态,DT条件下表面破损淀粉粒数量多于WT,其中DTP3处理下表面破损的淀粉粒数量最多.WTP3处理的淀粉粒具有较多的淀粉微通道.DT条件下P1和P2处理的淀粉粒内部通道蛋白数量低于P3处理;WT条件下,P2处理的淀粉粒内部通道蛋白数量最少,P3处理最多.DT条件下P1、P2和P3处理的结晶度分别比WT条件下相应的处理增加66.50%、0.55%和46.20%.关于淀粉,起始温度各处理间以WTP3最高,WTP1最低;DTP3峰值温度显著低于WTP3;对于终止温度,WT条件下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P3最高,P1最低;对于热焓值,DTP2和DTP3均高于相应的WT处理.DTP3/WTP3组内的糊化参数有5项达到显著差异,DTP2/WTP2组内糊化参数有3项达到显著差异,DTP1/WTP1组内仅有1项糊化参数达到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平均粒径与崩解值呈显著正相关,淀粉总量与结晶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直/支值仅与终值粘度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千粒重与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籽粒磷含量对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负效应,结晶度与淀粉低谷粘度、终值粘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干旱胁迫下磷肥分3次施用(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期分别按40%、30%和30%比例追施),相对于其他施磷方式可显著提高胚乳淀粉粒平均粒径,增加内部通道蛋白数量,返青期一次施磷相对于其他施磷方式可显著提高胚乳淀粉粒结晶度.正常灌溉时,返青期一次施磷可显著提高胚乳淀粉粒的直支比.籽粒中磷含量与糊化特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在生产上可通过调节水分和选择在不同生育期按不同比例施磷来生产不同加工品质的小麦.

    小麦磷肥运筹花后干旱淀粉理化性质

    长期绿肥和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提升红壤性水稻土酸解有机氮组分比例及供氮能力

    吴多基姚冬辉范钊吴建富...
    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氮是限制土壤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研究长期施用绿肥和秸秆下,红壤性稻田土壤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的关系,深化理解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理论.[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内,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潴育性水稻土.设置4个处理:无肥(CK);单施化肥(F);翻压紫云英作早稻基肥+追施化肥(MF);翻压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作晚稻基肥+追施化肥(MSF).2019年晚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可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含量,研究碱解氮释放特性及其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结果]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各形态氮素的含量.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MF和MSF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全氮15.03%和24.35%、矿化氮35.73%和58.02%、微生物量氮21.73%和36.73% (P < 0.05),MSF处理增加效果最显著.土壤碱解氮的供应强度均表现为MSF>MF>F>CK;供应容量MSF和MF处理均显著高于F处理,增幅分别为19.01%和25.22%.MF和MSF处理土壤酸解总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CK和F处理;MSF处理的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含量均显著高于F处理,增幅分别为36.02%、33.52%和26.58%,而土壤非酸解性氮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酸解氨态氮是土壤矿化氮的主要来源,而土壤微生物量氮是碱解氮的主要直接贡献者.[结论]在等氮磷钾施肥量下,长期有机养分替代部分化肥有效提高了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中微生物量氮和酸解氨态氮的含量,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提升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进而改善了稻田土壤的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绿肥和秸秆联合还田的效果优于绿肥单独还田.

    红壤性水稻土绿肥和秸秆联合还田微生物量氮酸解有机氮氮素供应容量氮素供应强度

    绿肥生产利用方式对云南高原红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建香郭树芳雷宝坤郭云周...
    237-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绿肥作物及其不同翻压方式对云南高原红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为云南高原红壤持续高产稳产制定简易高效的绿肥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2019年以玉米为主要作物,在云南高原红壤上进行了绿肥生产利用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冬闲–玉米(CK)、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R)、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玉米(V)、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玉米(EV)、光叶紫花苕子根茬还田–玉米(RV) 5个处理.每年玉米收获测产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状.[结果]与对照相比,绿肥翻压土壤容重降低了7.20%~10.46%,有机质增加了3.92%~14.03%.在绿肥种植4年后,不同处理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断增大,以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玉米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V、EV和RV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4.21%、14.66%和13.76% (P < 0.05),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处理土壤速效磷显著降低了8.23%,其他处理无显著变化,其中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和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5.31%和40.18%,其他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与初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比,绿肥–玉米系统土壤碱解氮在前5年有所降低,但在第6和第7年升高;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因收获玉米带走而降低.[结论]几种绿肥还田方式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红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但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因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不同.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可增加红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保证玉米高产;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增加红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但玉米增产不同程度地消耗了红壤的速效磷;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增加红壤速效钾,消耗红壤速效磷;种植光叶紫花苕子刈割并移走茎叶,会消耗红壤速效钾.

    绿肥光叶紫花苕子肥田萝卜红壤玉米

    蚯蚓原位堆肥提升番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

    曹云娥尹翠吴泽帅张美君...
    247-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连作障碍引起的土壤质量劣变是制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蚯蚓腐熟粪肥能有效提升连作障碍土壤质量.本研究比较了蚯蚓原位腐熟粪肥和使用异地腐熟粪肥对提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效果,以提出高效可行的蚯蚓堆肥施用模式.[方法]田间试验在宁夏连续种植5年番茄的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粉宴1号'.试验以施用尿素0.69 t/hm2为对照(CK),设置了蚯蚓粪肥异位堆肥(将蚯蚓消解腐熟的牛粪有机肥130.4 t/hm2均匀铺在垄上,T1)和原位堆肥(将牛粪179.4 t/hm2和蚯蚓1.76 t/hm2均匀铺在垄上,T2)处理,共3个等氮处理.异位堆肥处理为每季施用蚯蚓腐熟的粪肥;原位堆肥处理为只在试验开始时引入蚯蚓,之后只施加牛粪.在连续种植3年后,在番茄盛果期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功能.[结果]1)两个蚯蚓粪处理(T1和T2)的土壤pH和电导率(EC)值均显著低于CK;T2处理的土壤pH和EC值在前两茬显著低于T1,而在第三茬与T1差异不显著;在连续3个茬口,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总碳、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呈T2>T1>CK的趋势(P<0.05).2)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OTUs数量、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看,T1处理在第一茬与CK没有显著差异,从第二茬起显著高于CK,而T2处理从第一茬起即显著高于CK,且在第三茬显著高于T1 (P<0.05);3个处理的Simpson指数无显著性差异.3)相较于CK,T1和T2处理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均显著增加,而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显著降低;相较于CK和T1处理,T2处理显著增加了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中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钾含量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相较于蚯蚓异位堆肥,蚯蚓原位堆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有效.此外,蚯蚓原位堆肥处理增加了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与连作障碍相关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数量,因而缓解连作障碍的效果更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蚯蚓原位堆肥方法.

    番茄连作障碍蚯蚓堆肥土壤质量微生物多样性代谢功能

    适宜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提高甜瓜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

    胡国智闫淼熊韬吴婷...
    260-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疆有丰富的有机肥养分资源,我们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甜瓜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2016和2017年连续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供试甜瓜品种为'黄皮9818'.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CF),和以100%、75%、50%、25%羊粪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素6个处理,对照除不施氮肥外,磷钾肥同其他处理,其他处理的氮磷钾养分投入量相同.在甜瓜主要生育期,取样分析了氮磷钾积累量,成熟期测定了甜瓜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100%有机肥氮降低了甜瓜各生育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施用75%有机肥氮降低了果实膨大期前的氮磷钾阶段积累量,但总积累量没有明显降低;施用25%和50%有机肥氮,除伸蔓期外,氮磷钾阶段积累量没有显著降低,总积累量甚至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从阶段氮磷钾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看,施25%~50%有机肥氮增加了伸蔓期—花果期磷钾积累量的占比和果实膨大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的占比,比单施化肥处理更能满合甜瓜对氮磷钾养分吸积累的需求.施25%~50%有机肥氮处理甜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施用75%~100%有机肥氮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甜瓜产量.[结论]在新疆甜瓜生产中,有机肥氮超过总氮量的75%不能满足甜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积累需求,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甜瓜产量和品质.施用25%~50%的有机肥氮(羊粪)替代化肥氮,其对养分的供应与甜瓜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规律吻合,既可保证甜瓜营养生长期对磷钾的需要,又可促进果实膨大期后对氮素的吸收积累,进而提高甜瓜产量和品质.

    甜瓜有机肥替代化肥养分积累养分阶段积累占比产量品质

    冀中地区桃树优质高产的叶片氮磷钾临界值范围及化肥投入量

    王栋周媛媛郭路航张苗...
    269-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叶片养分含量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并依据该关系确定冀中地区桃树优质高产的叶片氮磷钾临界值范围,及实现该目标所需的化肥投入量与土壤养分保证量.[方法]在冀中地区选取60个小型桃园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监测.于盛花期后60天采集桃树叶样,测定氮磷钾含量.收获后,调查果实产量、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将各指标分为4个等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边界线分析法,探讨叶片养分含量与3个生产目标的关系,并以产量、品质的最高等级标准对应的叶片养分含量适宜范围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施肥量进行边界线分析,确定实现优质高产目标的所需的化肥投入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保证量.[结果]按照产量、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水平,将桃园等分为4组.随着桃园产量、品质等级的提高,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异逐渐减小,等级最高桃园的叶片养分含量多处于居中水平,且分布较集中,变异范围较窄.3个生产目标的叶片全氮、全磷、全钾边界值分布均呈现极显著的抛物线形.基于边界线方程,叶片全氮、全磷、全钾高产目标(>45 t/hm2)下的适宜范围分别为3.33%~4.12%、0.16%~0.29%和1.54%~2.50%;大果目标(>350 g/个)的适宜范围分别为3.05%~4.61%、0.13%~0.35%和1.45%~2.57%;甜度目标(SSC >15%)下分别为3.30%~4.09%、0.17%~0.32%和1.59%~2.64%;同时满足优质高产的叶片全氮、全磷、全钾综合指标范围分别为3.33%~4.09%、0.17%~0.29%和1.59%~2.50%.盛花期后60天叶片全氮、全磷、全钾的临界值可与前期化肥N、P2O5投入量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做出显著的边界线模型,且均呈直线加平台关系.化肥N、P2O5投入量及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拐点分别为210.2 kg/hm2、236.3 kg/hm2和110.2 mg/kg,保证叶片适宜的氮磷钾养分含量需要投入的氮肥和磷肥量分别为N 40.2~166.8 kg/hm2、P2O511.3~161.3 kg/hm2,钾素则需要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36.3~86.8 mg/kg.[结论]综合考虑果实产量、个体大小和甜度,盛花期后60天叶片氮磷钾临界值范围分别为3.33%~4.09%、0.17%~0.29%和1.59%~2.50%,满足叶片氮、磷含量可通过施用N 40.2~166.8 kg/hm2、P2O511.3~161.3 kg/hm2来实现,而满足叶片钾含量则需要保证土壤速效钾含量在36.3~86.8 mg/kg.

    桃树边界线分析法果实产量果实甜度叶片氮磷钾临界值范围氮磷肥投入量土壤速效钾含量

    基于熵权法和TOPSIS法优化马铃薯钾肥种类和滴灌量组合

    孙鑫张富仓杨玲张少辉...
    279-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寻滴灌施肥条件下实现沙土马铃薯高产优质和水肥高效的管理方式,为陕北马铃薯滴灌水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于2020年马铃薯生长季,在陕北榆林风沙区设置W1 (60% ETc,198.4 mm,ETc为作物需水量)、W2 (80% ETc,246.2 mm)和W3 (100% ETc,294 mm) 3个灌水水平及不施钾肥(K0)、KCl、K2SO4和KNO34种钾肥处理,调查了马铃薯的生长状况、产量、品质,计算了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肥料偏生产力(PFP).[结果]钾肥种类与滴灌量及其交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WUE和PFP有显著影响.相同钾肥处理下,W3灌溉水平的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净收益平均分别比W1水平提高了19.8%、3.8%、33.9%,分别比W2水平提高了8.1%、1.6%、15.8%.不同灌水量下,不同钾肥的增产效果不同.W1水平下,KCl处理的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显著低于K2SO4和KNO3处理;W2和W3水平下,KNO3处理的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商品薯重和净收益显著高于KCl和K2SO4处理,而K2SO4和KCl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就水钾交互而言,W3+KNO3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9.2%~55.0%;W3+K2SO4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W3+KCl处理的产投比最大,W1+KNO3处理的WUE最大.基于熵权法和TOPSIS分析得出各处理优劣顺序为W3+KNO3>W3+KCl>W2+KNO3>W3+K2SO4>W2+K2SO4>W3K0>W2+KCl>W1+KNO3>W1+K2SO4>W1+KCl>W2K0>W1K0.[结论]基于熵权法和TOPSIS分析,在陕北沙土马铃薯种植系统中兼顾高产、优质和水肥高效的组合为硝酸钾肥配合100%作物需水量.

    马铃薯滴灌量钾肥种类产量品质经济效益

    外源钙缓解花生低温光合障碍的调控机制

    刘欣悦刘轶飞易伯涛孙志宇...
    29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北方春季低温冷害是限制花生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钙素营养可提升花生耐冷性和光合碳同化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究外源钙缓解花生低温光合障碍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花生品种'小白沙'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盆栽培养试验.设常温喷清水对照(夜温/昼温为20℃/28℃,幼苗叶面喷清水);在低温胁迫(夜温/昼温为9℃/15℃)下,分别设幼苗叶面喷清水(+H2O)、喷15 mmol/L CaCl2 (+Ca)、喷施钙抑制剂(+EGTA)处理,共4个处理.将真叶展开一周的花生幼苗栽于盆中,连续两天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然后在低温胁迫下生长7天,恢复常温后再生长7天,共培养14天.于低温和常温处理期间,测定花生幼苗生长发育、光化学活性、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以及活性氧积累.[结果]低温胁迫抑制花生生长,导致叶片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和活性氧(ROS)过量积累,同时造成严重的光损伤,表现为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 (NO)显著上升,PSI和PSII实际量子产量显著降低.外源Ca2+增加了花生幼苗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也显著缓解了低温依赖性光损伤,避免了叶片中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的过量积累,增强了花生光合作用水平;外源Ca2+有效降低了ROS过量积累,有效保护光合机构.[结论]低温胁迫及恢复常温过程中,外源Ca2+可以通过有效激发花生生长发育和光化学活性,维持叶片中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有效外运,降低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和ROS过度积累,全面缓解低温对花生产生的光抑制.

    花生低温胁迫光抑制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