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灌溉量对冬小麦耗水量、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张振张永丽石玉王西芝...
    393-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灌溉对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为山东省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济宁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土壤水分调控灌溉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1),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含水量补灌为田间持水量的70%(W2)、90%(W3).测定不同水分调控灌溉条件下小麦日耗水量、耗水模型系数(WSMC)和旗叶衰老指标,收获期测定籽粒产量.[结果]与W1相比,W2处理小麦两年平均开花期至成熟期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分别提高23.95%、23.92%和13.61%,W3处理分别提高25.15%、25.17%和4.58%,W2和W3处理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无显著差异,而W2处理的耗水模系数显著高于W3处理.W2和W3处理的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W1处理.W2和W3处理两年平均营养器官13C同化物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较W1处理分别提高21.68%和5.94%,W2处理显著高于W3处理.W2处理的籽粒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W3处理,W3处理又显著高于W1处理;W2和W3处理的籽粒脱落酸含量显著低于W1处理,W2处理显著高于W3处理;W2和W3处理的籽粒玉米素核苷含量显著高于W1处理,但这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2处理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2016—2017和2017—2018年W2处理小麦两年平均籽粒产量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29.72%和6.14%,两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88%和16.47%.[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含水量补灌到田间持水量的70%(W2),可显著提高开花期至成熟期小麦阶段耗水量,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营养器官中13C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调节籽粒内源激素平衡,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该地区小麦生产有效的水分管理方式.

    小麦田间持水量叶片衰老特性内源激素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长期翻压绿肥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的化肥减施潜力

    崔恒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
    403-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翻压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小麦产量稳定性以及地力贡献的影响,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高效施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了12年的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春小麦.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以及翻压绿肥后化肥分别减量0%、10%、20%、30%、40%、100%.根据历年小麦产量,计算累积增产率、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不同施肥长期趋势产量;计算累积土壤地力贡献率以及不同处理累积肥料贡献率.[结果]随着试验年限延长,除减施100%化肥处理外,各翻压绿肥处理肥料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处理间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无显著差异,2020年均达到60%左右.不施肥处理(CK)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不断下降,从2009年的57.41%下降至2020年的34.24%.翻压绿肥基础上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12年平均产量高于100%化肥处理(CF).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产量变异系数随着化肥减施量的升高而不断升高,产量可持续指数则不断下降.化肥减量40%处理的小麦产量于第9年开始低于CF处理.化肥减施量(x)与小麦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0.292x2+11.917x+6667.34,达到理论最高产量的化肥减施比例为20.41%.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通过影响株高、穗长、小穗数以及穗粒数影响产量.[结论]在翻压绿肥30000 kg/hm2基础上,将农民习惯化肥施用量减少20%~30%,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维持长期高产趋势,还可以提升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因而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小麦施用绿肥化肥减施产量可持续指数

    基于15N标记的干旱区滴灌肥料氮的去向和效益研究

    尹豪杰孔丽婷王荣荣车子强...
    414-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中筋型'新春49'(XC49).试验设7个施氮(N)水平:300、285、270、255、240、225和0 kg/hm2,分别记作N300、N285、N270、N255、N240、N225和N0处理.每个试验小区内,安装未封底的PVC管(直径11 cm,高65 cm),管内施用与该处理等量的15N标记尿素.于小麦成熟期,测定PVC管内植株样品与土壤样品中的15N丰度,同时在小区内测定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两品种春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30.49%~36.0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0%以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降低,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15N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4.05%~31.60%,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土壤15N残留量与15N总回收率随施氮量的降低而逐渐降低,15N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XC38强筋小麦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量为43.1~61.3 kg/hm2,占总吸氮量的30.94%~36.06%,高于中筋小麦XC49的42.3~54.5 kg/hm2和30.81%~34.39%.XC38小麦在N270处理下产量最高,为7384.0 kg/hm2;XC49小麦在N255处理下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为7236.1 kg/hm2.[结论]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作物当季肥料氮吸收量占比平均为19.79%,0—60 cm土层中的平均残留率为27.86%,平均总回收率为47.64%.提高施氮量可提高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其比例,且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残留率,有效补充土壤氮库.虽然强筋型小麦XC38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强于中筋型小麦XC49,但对肥料氮的基本去向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益,春小麦XC38和XC49适宜的施氮量分别为N 270 kg/hm2和225 kg/hm2.

    春小麦滴灌15N示踪施氮量土壤氮素依赖度氮肥利用率肥料氮去向

    尿素施肥方式对水稻增产增效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曾科朱文彬田玉华尹斌...
    427-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尿素施用量、基施比例和方法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的去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季田间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开展.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二者用量均为施氮量的1%.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表施氮肥处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为4:3:3;深施氮肥处理基肥:孕穗肥为7:3.2020年在处理小区内设置了15N示踪微区试验.调查了水稻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15N肥料植株利用、土壤残留和总损失量.[结果]与CN相比,除RNB处理2020年的秸秆生物量外,其余三个处理的籽粒与秸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年4个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利用率均显著提高;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显著减少了15N吸收量,RND、RNB+DI和RND+DI还显著降低了氮肥总损失量.与RNB相比,RND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3.3%—4.0%,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0.4%—27.3%,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28.2%,总损失率显著降低34.6%;RNB+DI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没有显著增加,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11.6%,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3.1%;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2.6%—4.3%,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3.4%,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36.9%,损失率显著降低45.0%.与RND相比,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15N植株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降低了总损失率.[结论]在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中,将氮肥用量由N 300 kg/hm2减至225 kg/hm2,基施比例由40%提高到70%,同时将基肥中的50%深施,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氮肥总损失率,将此技术与添加氮肥抑制剂技术集成,可进一步降低氮素的损失率.从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考虑,减少氮肥总量的前提下,加大氮肥基施比例并配合基肥深施加少量撒施,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适宜措施.

    水稻产量基肥深施基肥撒施氮肥抑制剂15N同位素示踪氮肥利用率氮素损失量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苹果产量、品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文赞韩建倪玉雪李记园...
    437-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连续5年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苹果产量、品质以及果园温室气体排放及增温潜势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有机替代比例,为果园提质、增效、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21年在河北省邢台市果园进行,供试材料为13年生富士苹果.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农民传统施肥(CT)、推荐施肥(OPT)、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OPT25)、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OPT50),测定了历年苹果产量、品质,并在试验第5年监测了果园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1)与CT相比,OPT和OPT25处理苹果产量在后3年显著增加(P<0.05);OPT、OPT25和OPT50的苹果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产量均以OPT25最高,2021年相对CT处理显著增加28.42%(P<0.05).2)有机肥替代处理的苹果品质优于传统施肥处理,且随试验年限的增加,较高比例的有机肥处理对苹果品质提升效果更显著;而施加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果实Vc含量、糖度与糖酸比,显著降低了果实酸度.3)OPT25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低,为2.40 kg/hm2,相对CT处理显著降低6.98%;OPT50处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最高,为3987.93 kg/hm2,相对CT处理显著增加2.16%;果园土壤为CH4弱汇,各处理间CH4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与CT处理相比,OPT和OPT25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显著降低12.65%和15.16%,其中以OPT25处理最低,为0.071 kg/kg.[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显著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提质增效作用表现为OPT25>OPT50>OPT>CT;有机肥替代可降低土壤N2O排放与GHGI,增加CO2排放.基于本试验结果,建议该地区苹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25%.

    苹果产量品质有机肥替代N2O排放CH4排放CO2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不同有机肥施用模式下黄壤稻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

    张雅蓉刘彦伶黄兴成杨叶华...
    449-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为提高土壤碳库稳定性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贵阳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4年,种植制度为单季水稻.2021年水稻收获后,选取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25%和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0.25MNPK、0.5MNPK)和单施有机肥(M)5个处理的水稻植株,用抖根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分析活性碳组分含量,以采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1)与NPK相比,3个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提升了26%~43%,非根际土壤SOC含量提高了24%~32%;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提升了16%~31%,且比非根际土壤高148%;非根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显著提升了36%~75%;0.5MNPK处理非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提升了54%,且根际土壤的DOC含量平均高于非根际土壤10%.2)有机肥施用可明显增加黄壤稻田根际及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别高于根际土壤30%和33%;较CK和NPK处理,有机肥施用明显增加了根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与NPK处理相比,各有机肥处理有机碳矿化量增加了36%~63%,其与有机肥施用量成正比;NPK处理有机碳矿化量较CK降低,且在非根际土中更明显;非根际土壤中有机碳累计矿化率以CK最高,各有机肥处理较CK降低了19%~28%.3)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随培养天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根际土壤中,M处理提升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t),各施肥处理的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提升了1.44~3.23倍;0.25MNPK和0.5MNPK处理明显降低了有机碳库日周转速率常数k.与NPK处理相比,其他处理均明显提升了非根际土壤Ct,0.25MNPK增加了C0,0.25MNPK和0.5MNPK明显降低了k值.4)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Ct与SOC、LOC、DO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qMB(SMB/SOC)显著负相关.[结论]25%~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增加土壤碳储量并减少碳损失,是黄壤稻田碳库管理及土壤培肥的优选施肥模式.

    长期施肥有机肥黄壤稻田根际非根际有机碳矿化

    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对侵蚀坡耕地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王珮环张晴雯石玉龙李孟妮...
    459-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养分的有效性和限制性,探究侵蚀生境有机物料添加对耕地土壤酶活性特征的影响,从微生物作用机制认识坡耕地的退化诱因.[方法]研究在我国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观测径流小区进行,试验已进行了8年.设置4个保护性措施处理:无秸秆覆盖无有机肥添加对照(CK)、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OM)、秸秆覆盖替代20%化肥氮(SW)、秸秆覆盖+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OMSW).采集侵蚀区和沉积区0—20 cm耕层土样,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和颗粒组成及土壤不同形态C、N、P含量,分析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和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关联性.[结果]坡耕地各处理沉积区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显著高于侵蚀区52.31%、50.60%、16.97%、13.11%.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约为1:0.79:1.13,偏离1:1:1,4种处理的土壤酶活性表现为SW>OMSW>CK>OM.4种处理矢量角度均表现为侵蚀区>沉积区(P<0.05),矢量长度表现为侵蚀区<沉积区(P<0.05).4种处理的矢量角度均大于45°,同时4个处理的矢量长度均在1:1线上方,坡耕地总体受磷限制(养分限制)和碳限制(能量限制).[结论]坡耕地侵蚀加速了土壤碳、氮、磷的周转速率,各处理沉积区土壤BG、NAG、LAP、AKP活性显著高于侵蚀区.坡耕地总体受养分限制(磷限制)和能量限制(碳限制),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偏离1:1:1,侵蚀区受养分限制较重,而沉积区受能量限制较重,侵蚀−沉积作用促使坡耕地土壤由磷限制转变为碳限制.秸秆覆盖并添施有机肥可以缓解土壤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失衡,其中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缓解土壤磷限制,促进土壤养分循环.

    紫色土土壤侵蚀土壤酶活性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养分限制

    包膜与稳定性氮肥改善棕壤理化和生物学肥力并延缓酸化的效应

    张可李东坡杜艳娣薛妍...
    472-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氮素释放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残留特征不同于普通尿素,本研究评价了长期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对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方法]不同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将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氢醌(H)]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双氰胺(D)]按常用添加量添加到大颗粒尿素中制备6种稳定性尿素,供试包膜尿素肥料包括树脂包膜尿素(PCU)和硫包衣尿素(SCU).试验共9个处理,具体为普通大颗粒尿素(U)、H+U、N+U、D+U、DM+U、H+D+U、N+DM+U、SCU和PCU.于2021年收获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指标及与氮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与试验前(2007年)土壤相比,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增加了棕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增幅达34%~48%,以SCU和U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为1.26 g/kg,增幅为88%.稳定性尿素处理的土壤pH较常规尿素处理有所提高,其中DM+U处理的土壤pH最高(5.83),较U处理升高了10%,以SCU处理的pH最低(4.87),较U处理的降幅为8%,土壤酸化严重.长期施用包膜与稳定性尿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DM+U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H+U处理抑制了棕壤脲酶活性,硫包衣与树脂包膜尿素则显著激发了脲酶活性.施用包膜与稳定性尿素均增强了棕壤硝化作用潜势与硝化作用,除N+DM+U处理外,包膜与稳定性尿素肥料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结论]长期施用包膜与稳定性尿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棕壤微生物量,稳定性尿素肥料的长期施用能够有效延缓棕壤酸化,包膜尿素则显著增加了棕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减少了尿素氮素损失,但硫包衣尿素会导致棕壤pH下降迅速,酸化严重.因此,硫包衣尿素不宜长期在旱田棕壤中施用,而树脂包膜尿素与稳定性尿素均可长期用于棕壤的玉米栽培.

    长期施肥包膜尿素稳定性尿素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不同沼液施用年限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刘银秀池永清董越勇叶波...
    483-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施用沼液替代全部化肥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性质的影响,为沼液安全施用提供依据.[方法]沼液全量替代化肥田间试验在浙江湖州进行,以推荐化肥施用量为对照,并设置施用等氮量的沼液1年、2年和3年处理,共4个处理.每季水稻施用沼液2次,分别在6月和9月,每次施用量约300 t/hm2.水稻收获后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分析水稻产量、氮磷钾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及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施用沼液1年、2年和3年的稻米平均产量分别为9669、9765、9823 kg/hm2,均显著高于化肥对照(7800 kg/hm2),年度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用沼液显著增加了稻米中的蛋白质和氮、磷、钾含量,对直连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沼液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与CK相比,沼液施用2年后降低了土壤pH,但施用3年后,对pH无明显影响;速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但施用年限间无显著差异;有效钾逐年显著提高;沼液施用2年和3年后显著降低了铵态氮含量而硝态氮含量则显著增加;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在施用3年后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沼液施用年限越长,微生物标志物丰度越高,其中氮循环相关微生物越多.施用沼液1年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系统发育多样性以及香农指数,而施用沼液2年后群落α多样性逐渐下降,沼液施用3年后恢复至原始水平(P>0.05),且群落β多样性随着沼液施用年限的延长也呈现逐渐恢复趋势.[结论]沼液施用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而不会降低稻米的口感.施用沼液可以维持高且稳定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加有效钾的积累,降低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因此,提高土壤肥力但不会增加养分淋失的风险.沼液短期施用会影响土壤pH,提高微生物菌落的多样性,继续施用对pH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逐渐降低,说明施用沼液可维持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沼液水稻产量大米品质稻田肥力微生物多样性微生态稳定性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苹果养分专家系统构建及验证

    史浩田王明达赵家锐张振兴...
    496-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基于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苹果养分专家施肥系统,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可行性,为我国苹果科学施肥提供新方案.[方法]搜集整理2002—2017年272个苹果田间试验数据,计算产量反应、养分内在效率、农学效率等参数,采用QUEFTS模型评估苹果养分吸收特征,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苹果养分专家施肥系统.2017—2019年,在山西运城、陕西洛川和长武共选择12个盛果期'红富士'苹果园开展田间验证试验,即采用苹果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utrient Expert,NE)、农民习惯施肥(farmers'practice,FP)和当地农技部门测土配方推荐施肥(soil test,ST)3种施肥技术,研究苹果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响应特征.[结果]苹果产量平均为33.91 t/hm2;苹果果实N、P、K含量分别为3.19、0.57、8.07 g/kg,枝条N、P、K含量分别为7.57、1.12、4.61 g/kg;叶片N、P、K含量分别为24.02、1.38、8.58 g/kg;地上部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为89.06、11.11、83.32 kg/hm2;N、P、K养分收获指数分别为0.19、0.27、0.48 kg/kg.QUEFTS模型表明,目标产量所需养分在达到潜在产量50%~60%前呈直线增长,吨果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为3.1、0.4、2.9 kg,N、P、K养分需求比例约为7.8:1.0:7.3.苹果氮、磷、钾肥增产量与农学效率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04(n=270)、0.763(n=257)和0.794(n=264),关系式分别为AEN=−0.0054YRN2+1.767YRN−0.056、AEP=−0.0053YRP2+2.775YRP+0.538、AEK=−0.0036YRK2+1.629YRK+1.653.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FP相比,NE处理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分别降低41.9%、37.0%和43.6%,而苹果产量、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偏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则分别提高17.3%、81.7%、80.6%和21.9%;与ST处理相比,NE处理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分别减少20.8%、25.0%和29.7%,而苹果产量、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偏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则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QUEFTS模型建立的基于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苹果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能够实现优化苹果施肥、增加苹果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多赢目标,作为新的苹果合理施肥技术是可行的.

    苹果QUEFTS模型农学效率养分专家系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