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肥种类和用量对黄河三角洲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苗琪于宝超孙福来张济世...
    717-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玉米氮肥合理施用问题,在该地区田间条件下应用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结合施用不同种类氮肥,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氮肥种类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区域玉米生产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计双因素试验,主处理为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CK)、基于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的优化施氮(Opt)、优化下调施氮70%(Opt70%)、优化上调施氮30%(Opt130%)、农民传统施氮(FNP);副处理为3个氮肥种类,分别为硫酸铵(AS)、硝酸铵钙(CAN)和尿素(UREA).于玉米六叶期(V6)和吐丝期(VT)分别采集0—60和0—9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于收获期测定玉米产量、生物量、玉米植株和籽粒氮含量,计算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相比FNP处理,2017和2018年应用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的优化施氮处理分别降低氮肥用量41%和63%,而两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Opt处理的生物量、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及吸氮量与Opt130%以及FNP处理无显著差异,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FNP,两年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和6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1%和190%,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32和34个百分点.优化施氮水平下,2017年施用尿素和硝酸铵钙的玉米产量较施用硫酸铵提高15%和8%.Opt处理收获期土壤无机氮含量较FNP在两年分别降低29%和39%.[结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应用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能够在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不明显降低籽粒产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在等氮量条件下,硝酸铵钙和尿素在节肥增产方面的效果优于硫酸铵.

    玉米氮肥种类优化施氮氮肥利用率黄河三角洲

    我国马铃薯产量对施氮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许国春纪荣昌邱永祥罗文彬...
    727-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定量评价马铃薯产量对施氮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明确不同条件下施氮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搜集、筛选、整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马铃薯施氮产量效应的文献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这一综述性统计方法,以不施氮为对照,运用自然对数响应比来度量施氮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并运用Meta回归分析和亚组分析来评价不同因素对施氮效果的影响.[结果]共搜集到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52篇,从中获得220组数据,涵盖我国6个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域,且不同研究结果间存在显著异质性.根据失安全系数法分析结果,本研究受发表偏倚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我国马铃薯产量,整体增产幅度为31.1%,且不同基础产量间的施氮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在基础产量小于20 t/hm2条件下,马铃薯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区域间的施氮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西南区施氮效果最佳,施氮产量增幅为42.6%,其次为东北区(40.6%)、中原区(37.2%)、华北区(34.7%)、华南区(17.7%)和西北区(12.1%).在施氮水平较低时施氮方式对施氮效果没有明显影响,但在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基施+追肥方式的增产效应明显.在低种植密度(<5.25万株/hm2)条件下,施氮增产率为35.4%,明显高于中密度(5.25~6.75万株/hm2)和高密度(>6.75万株/hm2)种植.施氮效果与土壤类型紧密相关,在黄棕壤、红壤、黑土、黄壤、黑钙土、水稻土和黑垆土上施氮增产效应显著,而在黄绵土上未达显著水平;土壤质地也影响氮肥效果,黏土施氮增产率为54.8%,高于砂土(46.5%)、砂壤土(28.0%)和壤土(26.0%).在土壤pH 6.5~7.5、有机质含量<15 g/kg、全氮含量1~2 g/kg和有效磷含量<15 mg/kg的条件下,施氮的增产效应更明显.[结论]施氮对提升我国马铃薯产量有重要作用,施氮效果与土壤基础产量、区域、种植密度、土壤类型、质地、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区在制定马铃薯施氮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增加马铃薯产量.

    马铃薯产量施氮量Meta分析土壤理化性状

    施氮量对土壤-棉花系统中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去向的影响

    王士红聂军军李秋芝尹会会...
    738-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棉田施氮效应,为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5N示踪法进行盆栽试验,以聊棉6号为材料,设N 0、2、4、6、8 g/pot(分别记作N0、N2、N4、N6、N8)5个施氮量,研究施氮量对土壤-棉花系统中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去向的影响.[结果]在收获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棉产量先升高后降低,N2、N4处理籽棉产量和收获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增加,均以N8处理最大;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而氮肥回收率则先升高后降低,以N4处理最大,其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棉株肥料15N吸收量显著升高,而15N回收率呈下降趋势;肥料15N残留量、15N损失量显著升高,15N残留率为21.87%~29.76%,15N损失率为17.68%~33.61%,与初花期相比,收获期15N残留量、15N损失量增加而15N残留率、15N损失率降低,花后对肥料15N吸收利用增强,15N回收率升高,15N残留率和15N损失率降低.棉株氮素来源于土壤氮的比例(Ndfs)为66.35%~81.87%,土壤氮素激发率为114.44%~125.86%,各施氮量间土壤氮素均产生正激发效应,且差异不显著.[结论]N2处理肥料15N回收率为58.65%、15N残留率为23.67%、15N损失率为17.68%,可在保证棉花高产基础上,减少氮肥投入,充分发挥土壤氮库的作用,提高氮肥吸收利用,降低损失,满足高产和环境友好的需求.

    棉花施氮量15N示踪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氮肥损失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碳、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盘金文郭其强孙学广高超...
    746-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林龄及器官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碳(C)、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合理养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黔中地区孟关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不同年龄林分中分别设3个20m×20m的典型样地,采集叶、茎和根样品,并测定各器官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及随林龄的动态变化.[结果]1)各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叶片C、N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茎中C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N、K含量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根中C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显著(P>0.05),N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K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叶C:N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再略上升;茎C:N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根部C:N、P:K随林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N:P先下降后上升.各器官C:P、C:K、N:K随林龄变化均不显著(P>0.05).2)不同器官C含量436.6~468.2 g/kg,茎>叶>根;N含量1.45~2.90 g/kg,茎>根>叶;P、K含量分别为0.14~1.05、0.53~5.06 g/kg,均为叶>根>茎;C:N为165.4~311.4,叶>根>茎;C:P、C:K、N:P、N:K分别为440.1~3745、92.14~1311、1.48~23.4、0.31~7.97,均为茎>根>叶;P:K为0.20~0.36,茎>叶>根.3)叶、茎和根中C:N与N含量,C:P与P含量,C:K与K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N、C:P、C:K与C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与亚热带同纬度地区相比,本研究区域马尾松植株C、N、K含量相对较低,P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在差异;在调查区域,马尾松针叶片中N:P计量特征值处于1.11~1.85范围,表明其生长过程中主要受氮素限制.因此,在幼、中龄林阶段,建议施用氮肥满足其健康生长,也可辅以施少量钾肥以增强植株光合作用及抗逆性,不需施磷肥.

    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

    腐植酸分次施用明显提高富士苹果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

    陈倩李秉毓张鑫葛顺峰...
    757-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为腐植酸在苹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腐植酸对照(CK)、腐植酸(1.5 kg/株)分一次(HA1)、两次(HA2)和三次(HA3)施用共4个处理.果实成熟期进行全株破坏性取样,测定各器官含氮量和15N丰度,以及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采集0—1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氮素含量和15N丰度.[结果]与CK相比,HA1、HA2和HA3处理的单果重分别显著提高了4.1%、8.8%、13.6%,单株产量提高了5.4%、11.9%、17.8%,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也显著升高,3个处理之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HA3处理效果优于HA2处理及HA1处理(P<0.05).3个腐植酸处理(HA1、HA2和HA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苹果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各器官的Ndff值均表现为HA3>HA2>HA1>CK;而不同处理各器官的Ndff值均表现为果实最高,其次是叶片、一年生枝、细根、粗根和多年生枝,中心干最低.与CK处理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8~13.34个百分点,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0.27~20.17个百分点,均以HA3处理效果最佳,HA3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土壤15N残留量差异显著,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0—60 cm土层15N残留量显著高于CK处理,而在60—120 cm土层显著低于CK,0—60 cm各土层15N残留量均表现为HA3>HA2>HA1>CK.[结论]施用腐植酸能够提高富士苹果产量及品质,促进树体对15N-尿素的吸收,减少肥料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腐植酸在3月底、6月中旬和8月中旬分3次施用效果最佳.

    腐植酸分次施用15N-尿素苹果产量氮素利用与损失

    提高苹果品质并抑制苦痘病发生的钙肥最佳施用量和次数

    杨兰兰卢凯政齐国辉张雪梅...
    76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长富2'苹果最佳的补钙措施,有效降低苦痘病的发生,为生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长富2'苹果树为试材,进行了土施硝酸钙的田间试验.设钙肥施用量:Ca 0.48、0.72和0.96 kg/株,分别以Ca0.48、Ca0.72和Ca0.96表示;施肥次数设:花前一次施用(1),花前和落花后分两次施用(2),花前、落花后和果实膨大期分3次施用(3),以不施硝酸钙为对照(Ca0),共10个处理.成熟期,测定果实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品质以及苦痘病发病率.[结果]与不施钙相比,钙肥处理的果实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提高,MAD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Ca0.72-3处理的3种酶活性又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a0.96-3、Ca0.96-2、Ca0.96-1、Ca0.72-2、Ca0.72-1、Ca0.48-2和Ca0.48-3之间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Ca0.48-1.钙肥处理果实矿质元素N、P、K、Ca、Mg含量与Ca0差异显著.其中,Ca0.72-2和Ca0.96-1处理果实含氮量较高,显著高于除Ca0.48-1之外的所有处理;磷和钾含量在钙肥施用量和施用次数间没有明显规律;钙和镁含量均以Ca0.72-3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a0.72-3处理的果实单果重(256.67 g)、果形指数(0.86)也均大于其他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3%)和总糖含量(11.38%)最高,可滴定酸含量(0.29%)最低,糖酸比(38.81)优于其他处理,苦痘病发病率最低(19%).[结论]施用硝酸钙肥可显著提高果实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钾、钙和镁含量,进而有效降低苦痘病发病率,提高了果实品质.在供试土壤和苹果品种条件下,施用方法以土施硝酸钙0.72 kg/株,在花前、落花后和果实膨大期均分3次施于果树根下的效果最佳.

    苹果抗氧化酶苦痘病钙肥果实品质

    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和灌水量对甜瓜果实芳香物质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范兵华马乐乐任瑞丹王归鹏...
    773-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肥浸提液可随水灌溉,研究灌溉频次和灌水量对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有机甜瓜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甜瓜小区试验采用随水滴灌施肥方法.所用有机肥浸提液是由腐熟干猪粪、牛粪、羊粪分别与水按1:10质量比混合浸提72 h过滤后得到,再将3种滤液以4:1:1体积比混合,稀释4.3倍用于甜瓜施肥.试验设3个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施用8次,每次每株750 mL(F1);施用12次,每次每株500 mL(F2);施用16次,每次每株375 mL(F3).单株灌水量设两个水平:W1为果实膨大前按日蒸腾蒸发量的120%灌溉,之后按其140%灌溉,W2两个时期灌水量分别为日蒸腾蒸发量的140%和160%.果实成熟后用SPME-GC-MS技术测定甜瓜果实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及纤维素含量.[结果]甜瓜果实中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成分,其总含量各处理从高到低顺序为F2W2>F1W1>F3W1>F1W2>F3W2>F2W1.6个处理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为21种,其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与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排序一致.在W1下,果实特征香气物质含量以F1最高;而在W2下,其含量随着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前者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相同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条件下,变化规律不明显.其中,F2W2处理特征香气物质含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中等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及高灌水量有利于甜瓜果实特征香气物质的形成.而不同处理对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与前两者不同,在低灌水量条件下,随着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的增加,果实纤维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灌水量条件下,果实纤维素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而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果实纤维素含量明显下降.其中,F2W1处理的甜瓜果实纤维素含量最高,为1.3 mg/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出8.3%~227.5%.对不同处理甜瓜果实芳香物质及纤维素含量进行隶属函数值法评价,综合排名顺序为F2W2>F1W1>F3W1>F3W2>F2W1>F1W2.并且F2W2处理的甜瓜产量最高,达到1.8 kg/m2.[结论]不同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及灌水量处理对甜瓜果实各类挥发性物质及含量的影响与对果实特征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规律一致.在本试验条件下,F2W2处理可以同时兼顾甜瓜果实芳香物质含量、纤维素含量及产量,为较优处理组合.

    甜瓜有机肥浸提液灌溉频次灌水量芳香物质纤维素SPME-GC-MS

    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氮素和蔗糖分配特性

    赵泽群师赵康†王雯张远航...
    783-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玉米自交系幼苗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特性,探究低氮胁迫下其不同表型和生理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以玉米自交系XY4和PH4CV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水培试验.设置正常氮(N 2 mmol/L,NN)和低氮(N 0.04 mmol/L,LN)两个氮水平,从培养3 h起,每3天测定一次幼苗生物量、光合特性、根系性状及氮素和蔗糖含量,直至第12天.[结果]玉米幼苗根系对低氮胁迫的反应早于地上部,与NN处理相比,LN处理PH4CV和XY4的根干重分别在培养第3和第6天时增加了65.15%和84.63%,而从培养第9天开始,LN处理下两自交系幼苗地上部干重显著低于NN处理,由此导致根冠比增加;与NN处理相比,LN处理下除了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外,两自交系幼苗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等光合特性均显著降低,且XY4下降幅度均大于PH4CV;LN处理下两自交系幼苗根干重的变异来源并不一致,XY4根干重的增加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侧根数和初生根长增加有关,而PH4CV主要与侧根数目增加有关;与NN处理相比,LN处理两自交系幼苗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和蔗糖含量显著降低,且XY4老叶的氮素含量下降速率明显快于PH4CV,而根系的氮素积累量、单株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根中蔗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且XY4增加的幅度均大于PH4CV.[结论]低氮胁迫促使玉米幼苗分配给地上部的氮素和蔗糖相对较少,因此限制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及叶片光合能力的发挥,而分配给根系的氮素和蔗糖相对较多,从而促进根系形态建成,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氮素.

    玉米低氮胁迫生物量光合特性根系形态蔗糖分配

    征稿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