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磷供应水平对大豆不同生育期磷铁比及光合效率的调节

    赵婧于德彬孟凡钢张鸣浩...
    665-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磷(P)不同供应水平对大豆生理性状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培试验以Hoagland营养液为基础,设置4个磷供应水平处理,分别为0(CK)、100、500和1000μmol/L.供试大豆为6个磷高效基因型和6个磷低效基因型.在大豆生长的始花期、结荚初期测定叶片光合性能和磷、铁浓度,在成熟期测定籽粒磷铁含量及单株籽粒重.对光合性能数据与铁、磷浓度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利用单株粒重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CK处理的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植株在始花期的初始荧光(Fo)值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100μmol/L处理极显著提高了两类基因型大豆始花期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有助于提高其光能转化率,因而单株粒重均较高.相比于P 100μmol/L处理,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结荚初期叶片中的铁浓度及其铁/磷值都随着磷供应量的增大而降低.相比于P 100μmol/L处理,P 500和1000μmol/L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单株粒重并没有显著上升,而磷低效基因型单株粒重则下降.此外,结荚初期两个基因型大豆叶片的SPAD值在P 100μmol/L处理下达到峰值,鼓粒初期叶片SPAD值与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单株粒重均有正效应.[结论]磷供应水平影响大豆叶片中的P/Fe值,进而影响着叶片光合效率.无论磷高效还是低效基因型大豆品种,较低的磷供应水平(100μmol/L)可调节始花、结荚初期和鼓粒期的叶绿素含量,进而调控代谢过程有利于最终籽粒的形成.过高的磷供应水平无益于大豆单株粒重的增加,还可能产生负作用.

    磷施用水平大豆磷铁比典型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

    中度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对旱稻根系细胞膜H+-ATPase的影响

    许飞云张英娇王小云孙乐云...
    675-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度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旱稻根系细胞膜H+-ATPase的影响,解析印度梨形孢提高旱稻耐旱性的分子生理机制.[方法]将无菌旱稻幼苗及带有GFP标签的印度梨形孢菌饼(P.indica-GFP)接种于备好的PNM培养基中,于26℃/22℃、14 h/10 h(光/暗)培养两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稻根部定殖的印度梨形孢菌.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种植定殖与未定殖印度梨形孢的旱稻(Oraza sativa,中旱3)幼苗,保持土壤中度干旱胁迫,培养幼苗2周后,取根系样品,测定根系细胞膜H+-ATPase及生长情况,生长素IAA含量,以及H+-ATPase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旱稻根系转录组分析,发现相比于未接种印度梨形孢的旱稻,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根系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同时,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根系生长素含量、H+分泌、细胞膜H+-ATPase活性及根毛长度显著高于未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中度干旱胁迫下,与未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相比,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根系细胞膜H+-ATPase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此外,中度干旱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总根长及根毛长度都显著高于未接种印度梨形孢旱稻.[结论]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印度梨形孢通过提高旱稻根系生长素含量,调控根系细胞膜H+-ATPase活性,进而促进根毛发育.

    水稻印度梨形孢细胞膜H+-ATPase中度干旱

    丛枝菌根真菌对蚕豆秸秆降解及玉米养分和镉铅吸收的影响

    李胜宝师俊杰何永美李博...
    684-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在镉、铅污染的土壤中,作物常将镉、铅积累在秸秆中,随着秸秆的还田而释放回土壤.探究前茬蚕豆秸秆还田和丛枝菌根真菌单施或联合施用对土壤肥力、后茬玉米的矿质养分与镉、铅吸收的影响,为AMF在调控污染农田轮作体系矿质养分与镉铅累积的生态功能提供新认识.[方法]采用四室隔板分室系统进行蚕豆秸秆降解试验,供试土壤和蚕豆秸秆均来源于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污染区,土壤全镉和铅含量分别为4.5和269.0 mg/kg,蚕豆秸秆镉和铅含量分别为1.9和10.9 mg/kg.将蚕豆秸秆粉碎至粒径0.5~2.0 mm装入尼龙袋中,埋于土壤内进行腐解培养试验.玉米盆栽试验设4个处理:污染土壤对照(CK)、接种AMF菌根(AMF)、添加蚕豆秸秆(SI)、接种AMF菌根同时添加蚕豆秸秆(SI+AMF).分析AMF对蚕豆秸秆降解、矿质养分(N、P、K)与镉铅释放、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玉米生长、矿质营养和镉铅吸收的影响.[结果]接种AMF显著提高蚕豆秸秆的降解量、矿质养分和镉铅释放量,促进蚕豆秸秆降解.与AMF处理相比,AMF+SI处理玉米根系的AMF侵染率提高了12%.SI处理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玉米植株钾含量,降低玉米根部的镉含量,但对玉米株高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接种AMF、SI+AM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加玉米氮、磷、钾含量与吸收量,显著提高玉米株高和生物量,同时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和玉米植株镉、铅含量.双因素分析表明,接种AMF和添加秸秆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影响显著,但接种AMF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量、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和植株镉、铅含量作用显著,接种AMF与添加秸秆对各测定指标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AMF能促进前茬秸秆降解、养分和镉铅的释放.接种AMF在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降低有效态镉、铅含量,提高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降低镉和铅在玉米植株内的积累量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虽然接种AMF与秸秆还田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但秸秆还田可增加AMF在玉米根部的侵染率,因此,在使用AMF菌剂时应考虑秸秆还田.

    丛枝菌根真菌秸秆降解矿质营养镉铅含量蚕豆-玉米轮作

    不同辣椒品种镉吸收积累能力及关键期研究

    赵首萍叶雪珠张棋肖文丹...
    695-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辣椒品种植株Cd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差异,明确Cd积累关键期,为生产上规避辣椒Cd积累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8个辣椒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土壤全镉含量为0.194 mg/kg.在辣椒苗期(移栽当天)、壮苗期(移栽后32天)、结果期(移栽后65天)、成熟期(移栽后111天)采样,分析辣椒植株根、茎、叶及果实生物量、Cd含量,计算不同组织间的Cd运转系数.[结果]供试8个品种分为菜椒和朝天椒两类.4次采集的样品,叶部Cd含量均为菜椒>朝天椒,果实Cd含量在结果期菜椒高于朝天椒,成熟期朝天椒显著高于菜椒.朝天椒果实以品种艳椒425的Cd含量最低,菜椒以品种苏椒5号Cd含量最低.壮苗期为辣椒植株Cd的快速积累期,朝天椒根、茎和叶Cd含量移栽后0到32天分别增加了14.9、51.2和51.9倍,菜椒分别增加了8.9、25.6和39.9倍.结果期Cd积累变缓,移栽后65天朝天椒根、茎和叶Cd含量比移栽后32天分别增加了0.35、0.55和-0.13倍,菜椒分别增加了0.20、0.01和-0.29倍;成熟期(移栽后111天)朝天椒根、茎和叶Cd含量比结果初期(移栽后65天)分别增加了-0.29、0.44和-0.40倍,菜椒分别增加了-0.34、-0.14和-0.32倍.不同辣椒品种Cd在植株内的转运能力有差异,4次采样根-茎Cd转运效率菜椒>朝天椒,而茎-叶、叶-果和茎-果Cd转运效率则是朝天椒>菜椒.辣椒果实Cd积累量与壮苗期茎的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果、叶-果Cd转运效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壮苗期前(移栽后0~32天)为辣椒植株Cd的快速积累期,该时期辣椒根茎叶中的Cd含量可以增加数十倍,进入结果期Cd含量的增加速率大大降低.壮苗期辣椒茎的Cd含量与果实Cd积累量呈极显著相关.菜椒根中的Cd向茎的转运能力较强,而朝天椒茎叶中的Cd向果实中转运能力较强,因而,朝天椒果实Cd积累能力高于菜椒.

    朝天椒菜椒镉积累速率Cd运转能力

    一氧化氮在植物发育及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喆慧王昕金可默程凌云...
    706-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氧化氮(NO)作为高活性信号分子,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NO可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及生物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最新的研究表明,NO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O能够促进植物根系与根瘤菌及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从而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获取.NO作为信号物质调控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抗性的主要机制有:1)NO与活性氧系统互作,调节活性氧的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对植物的伤害;2)NO通过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对植物免疫及抗逆过程进行调节;3)NO与多种植物激素互作,参与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过程.而且NO可促进共生体的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免疫基因表达,通过NO与植物球蛋白(phytoglobin)的循环维持共生体的氧化还原水平及能量状态,从而促进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以往关于N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3个方面,有关NO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NO参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亟待加强.揭示NO增强植物抗逆性及其调节根系发育的机制,深入探究NO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的机理,对于提高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氧化氮非生物胁迫植物免疫共生体植物-微生物互作

    不同生态区冬小麦材料产量和品质对追氮量的响应

    王玉娇王德梅王艳杰杨玉双...
    719-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拔节期不同量氮肥追施对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和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氮素积累、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在不同生态区冬小麦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藏冬25号、肥麦和来源于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冬小麦材料08RH66B、09RH32B;B因素为拔节期追施氮量,分别为N 75和135 kg/hm2.于越冬、返青和拔节时期测定其总茎数变化趋势,于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分为茎秆、叶、穗和籽粒)测定氮素含量;测定了株高、穗粒数、容重、千粒重及产量,籽粒磨粉测定粗蛋白质含量、沉淀值、面筋含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4个小麦材料间的氮素含量、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的2个材料株高极显著高于来源于北部冬麦生态区的小麦材料,但其千粒重和产量极显著低于后者.来源于西藏高原生态区的藏冬25号的氮素含量、产量、总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等各项指标均比肥麦高;来源于北部冬麦区的08RH66B的产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等指标均高于09RH32B.本试验中,追施氮素用量对各供试小麦材料的氮素积累量、产量、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均表现为正效应.[结论]不同生态区冬小麦生育特性及需氮量有所不同,对氮肥追施量的响应也不相同,但是追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4个小麦材料的产量和加工质量.具体氮肥追施量还需要根据具体冬小麦材料来制定.

    冬小麦施氮量生态区氮素含量产量品质

    不同氮肥类型和用量对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唐继伟孙文彦田昌玉尹红娟...
    728-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用量有机肥氮和化肥氮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提升小麦品质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不同氮肥类型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陵县,始于2006年.肥料分为有机肥氮和化肥氮两大类,用量均设定为0、60、120、180、240、300、360、420、500、600 kg/hm2.2018年取样测定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氮和化肥氮对济麦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氮肥类型对小麦籽粒容重、出粉率两个磨粉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氮肥用量对籽粒容重、出粉率影响显著,施氮量越高,容重越低,出粉率越高.氮肥类型和用量对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影响显著.施氮量低于300 kg/hm2时,有机肥氮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沉淀值、湿面筋含量、面团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均小于化肥氮处理;施氮量高于300 kg/hm2,有机肥氮和化肥氮处理的小麦品质指标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与大多数品质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因子对品质变异的贡献率为57%,显著大于其他主成分因子.品质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无论有机肥氮还是化肥氮,施氮量越大品质综合得分越高,相同施氮量下化肥氮处理小麦的品质综合得分大于有机肥氮处理,且施氮量越大差距越小.综合产量和籽粒品质的聚类分析表明,19个施肥处理可分为4类:第一类为不施氮和施有机肥氮60 kg/hm2处理,为低产低质型;第二类为有机肥氮120 kg/hm2和化肥氮60 kg/hm2处理,为低产中质型;第三类为有机肥氮180、240 kg/hm2和化肥氮120 kg/hm2处理,为中产中质型;第四类为有机肥氮 ≥300 kg/hm2和化肥氮 ≥180 kg/hm2的处理,为高产高质型.[结论]氮肥类型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用量有关,有机肥氮低于300 kg/hm2或化肥氮低于180 kg/hm2,产量和品质均较差,且有机肥氮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低于化肥氮处理,有机肥氮用量 ≥300 kg/hm2或化肥氮用量 ≥180 kg/hm2时,可确保高产优质.

    氮肥类型氮肥用量冬小麦籽粒品质

    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