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养分优化管理实现蜜柚高产高效和降低碳排放

    罗自威陶晶霞侯凯捷张利军...
    688-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施肥是实现低碳排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果园施肥量过大的问题,以福建省平和县琯溪蜜柚[Citrus grandis(L.)Osbeck cv.Guanximiyou]为例,研究通过因地制宜的养分优化管理,缓解果园土壤质量下降和次生环境风险的潜力.[方法]于2019—2020年,以10年生盛果期红肉蜜柚为试验材料,在平和县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农户习惯施肥(N 1050 kg/hm2、P2O5880 kg/hm2、K2O 870 kg/hm2和有机肥7500 kg/hm2,FFP)和养分优化管理(OPTs)两个施肥模式.优化施肥模式又包括化肥减施处理(N 200 kg/hm2和K2O 200 kg/hm2,OPT1);化肥减施+土壤调酸处理(N 200 kg/hm2、K2O 200 kg/hm2和CaO 2010 kg/hm2,OPT2)和化肥减施+土壤调酸+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处理(N 160 kg/hm2、K2O 176 kg/hm2、CaO 2010 kg/hm2和有机肥2000 kg/hm2,OPT3).调查了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蜜柚的产量、品质、树体养分和经济效益,分析了土壤pH、碳排放变化和碳足迹.[结果]2019年OPTs处理的蜜柚产量、单果重和挂果数与FFP均没有显著差异,2020年OPT1和OPT2处理与FFP相似,而OPT3处理则显著增加了单果重和蜜柚产量.与FFP相比,2019和2020年OPTs处理的氮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分别平均提高了5.49和4.75倍,OPT2和OPT3处理的果实酸度显著降低,固酸比和维生素C(Vc)含量显著提高.OPTs处理显著降低了蜜柚新生器官(叶片、枝条和果实)中的氮含量,对磷、钾含量影响较小,OPT2和OPT3处理显著增加了新生器官中的钙含量和叶片中的钾含量,平衡了树体的养分含量.OPTs处理的生产成本投入较FFP处理降低了35.66%,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了12.80%,年碳净排放量和碳足迹分别大幅降低了89.89%和90.18%.[结论]福建琯溪蜜柚生产存在长期过量施肥问题.通过合理降低氮磷钾化肥的用量,调整氮磷钾比例,并用20%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在化肥总量减施86%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蜜柚产量、品质,增加了肥料利用率.肥料投入的减少大幅降低了整个蜜柚生产周期的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措施是实现果园稳产增产、提质增效和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琯溪蜜柚优化施肥产量品质碳排放碳足迹

    50份毛叶苕子品种(系)在青海作秋绿肥的能力评价

    陈子英常单娜韩梅李正鹏...
    70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毛叶苕子是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分析不同品种毛叶苕子产草量及氮(N)、磷(P)、钾(K)吸收能力,以期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绿肥栽培的品种(系).[方法]在田间条件下,分析了50份毛叶苕子品种(系)分枝期和初花期地上部生物量和N、P、K累积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不同毛叶苕子N、P、K吸收能力.[结果]供试毛叶苕子初花期鲜草产量及N、P、K累积量分别为18.35~46.94 t/hm2、101.51~278.98 kg/hm2、10.39~29.80 kg/hm2和59.33~157.54 kg/hm2.毛荚野苕子初花期鲜草产量最高,比当地主栽品种青苕1号提高了61.47%.78-14品系N、P、K累积量均最高,比青苕1号分别提高了92.81%、67.51%和86.50%.分枝期和初花期鲜重、干重和N、P、K累积量以及鲜重增长量和干重增长量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排名前5的资源分别为78-14、苕藤选、毛荚野苕子、山东早熟苕和78-171苕子,78-14得分最高(4.85),苏联苕子得分最低(-5.0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P、K吸收能力可聚为强、较强、中等、一般4类.N素吸收能力强、较强、中等、一般的分别有1、12、15、22份资源.P素吸收能力强、较强、中等、一般的分别有4、24、6、16份资源.K素吸收能力强、较强、中等、一般的分别有4、12、19、15份资源.N、P、K吸收能力最强的资源平均吸收量分别达到278.98、27.94和145.91 kg/hm2.与播前比,种植毛叶苕子降低分枝期和初花期土壤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能够充分利用休闲期土壤养分.[结论]在青海农田中,不同品种(系)毛叶苕子在生物量和养分吸收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综合来看,品系78-14在生物量及N、P、K吸收能力均表现突出,苕藤选、毛荚野苕子表现出较好的P、K吸收能力,可作为青海农区有潜力的绿肥备选资源在生产中验证.

    毛叶苕子养分吸收能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重庆市食用菌菌渣养分与重金属含量分析

    梁涛胡留杰张涛王帅...
    715-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类菌渣的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状况,为菌渣资源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9个区县的84户食用菌种植户进行调研和菌渣取样,分析了食用菌菌渣有机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铅(Pb)、锌(Zn)含量.[结果]1)食用菌菌渣中C、N、P、K、Ca、M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4、13.9、3.48、8.93、35.0、7.07 g/kg,且C/N值均较高,平均为22.9~42.2;菌渣中K/Mg和Ca/Mg值分别为1.36和5.70,K/Mg值显著高于0.6(黑木耳和香菇菌渣除外),Ca/Mg值均低于7.0.2)食用菌菌渣中As、Cd、Cr、Cu、Hg、Pb、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9、0.30、1.54、12.5、0.07、4.36、55.8 mg/kg,变异系数为46.9%~179%,含量差异较大;依据我国NY 525—2021有机肥中重金属限量标准,84个菌渣样品中Cd的超标率为1.19%,而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处于标准限值内.[结论]重庆食用菌菌渣的重金属As、Cd、Cr、Hg、Pb平均含量分别为NY 525—2021中有机肥相应重金属限值的1.03%~10.0%,生态安全性高.重庆食用菌菌渣总养分含量(N+P2O5+K2O)不高,但有机质含量(61.0%)丰富,适宜作为畜禽粪便堆肥辅料.

    食用菌菌渣养分重金属有机肥

    化肥产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赵秉强袁亮
    726-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肥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无效养分有效化,二是有效养分高效化.化肥无效养分有效化产品创新,以植物矿质营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以合成氨和湿法磷酸为代表的现代化肥产业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化肥有效养分高效化产品创新,以农业绿色增产为目标,通过多途径调控、多学科交叉、多策略集成,实现产品功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化肥产品创新驱动化肥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使化肥产业经历了初始化肥阶段(化肥产业1.0时代)、低浓度化肥阶段(化肥产业2.0时代)、高浓度化肥阶段(化肥产业3.0时代),不久将迎来绿色高效化肥阶段(化肥产业4.0时代).

    化肥产品创新化肥产品升级化肥产业升级新型肥料绿色高效肥料

    植物响应低硫胁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黄丽雅李方剑张亚楠麦翠珊...
    73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硫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硫不仅参与半胱氨酸和蛋白质等初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还参与硫代葡萄糖苷、植保素、植物螯合肽、维生素、辅酶A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因此,适量的硫供给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植物耐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主要进展]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吸收硫酸盐,硫酸盐在植物体内通过ATP硫酸化酶、腺苷5'-磷硫酸还原酶、亚硫酸还原酶等催化转化为硫离子,再与乙酰丝氨酸反应在乙酰基丝氨酸硫醇裂解酶催化下形成半胱氨酸.越来越多研究揭示,植物对硫的吸收、同化、转运和再分配在分子层面受到精密调控;相应地,植物在转录、转录后、翻译、翻译后以及表观遗传层面应答低硫胁迫.硫胁迫在不同程度上上调或下调某些与硫吸收、转运、同化相关基因的转录或蛋白的翻译及降解,从而改变植物对硫的吸收利用,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硫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研究展望]在转录水平是否还有其他转录因子调控植物低硫胁迫响应还有待挖掘;在转录后水平,是否存在新的miRNA可以调控硫响应基因的转录本丰度;在翻译后水平,转运子是如何被定位、修饰和降解;在表观遗传层面,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RNA修饰如何调节硫的吸收和同化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活动;以及硫与其他养分互作的分子机制等很多细节还不清楚,亟需进一步研究.

    吸收代谢途径低硫胁迫响应机制分子机理

    利用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监测玉米对不同灌溉模式的响应差异

    马龙飞胡乃月李伟秦伟龙...
    743-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物水分状况的实时监测对于节水灌溉、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寻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实时监测玉米干旱胁迫状况的可行性,比较无人机数据和田间实测农学指标对作物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方法]大田试验在河北吴桥进行,采用两个玉米品种'富民985'和'郑单958',设置畦灌、滴灌和雨养3种模式.分别在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取玉米最新展开叶测定色素含量和比叶面积(SLA),同时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采集近地遥感数据,并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绿光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归一化红边指数(NDRE)、叶面叶绿素指数(LCI)和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等5种植被指数.[结果]与叶片色素含量和SLA相比,植被指数更早在各处理间表现出差异.播种后70天(抽雄期)NDRE和LCI在各处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NDVI、GNDVI和OSAVI仅在灌溉和雨养模式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同一时期各处理的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比叶面积差异也不显著;播种后90天(灌浆期)各处理间的色素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指数与色素含量的相关性随着生育期发生变化.播种后80天(开花期)NDRE、LCI两个植被指数和色素含量的相关性优于NDVI、GNDVI和OSAVI指数;播种后90天(灌浆期)5种植被指数和色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结论]利用无人机在播种后70天监测的植被指数(NDRE)对玉米干旱的监测优于部分实测农学指标,在后期其测定的叶片色素值(Ca+Cb)/Car与玉米的衰老相关密切,因而对玉米干旱胁迫的监测早且较准确.但最佳光谱指标及其用于干旱监测的最佳时期仍需在更多品种及不同环境下做进一步验证.

    玉米灌溉无人机遥感光谱指数叶绿素比叶面积

    青海高原小麦秸秆–毛叶苕子混合腐解特征

    谢帅梁鑫宇宋明丹韩梅...
    754-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小麦秸秆、毛叶苕子及二者混合物料在耕层土壤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青海高原有机物料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将毛叶苕子(G)、麦秆(S)和麦秆+毛叶苕子混合(G+S)3种有机物料自然风干后,切成2 cm长,放入尼龙网袋,埋入20 cm深土壤中自然腐解,地表撂荒.在埋入土壤后的第7、14、28、42、72、117、162天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各处理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随腐解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升高,升高趋势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试验结束时均表现为G>G+S>S,3种有机物料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81.93%(G)、51.65%(S)、64.17%(G+S),碳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5.30%(G)、46.66%(S)、62.77%(G+S),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8.29%(G)、31.83%(S)、66.78%(G+S),磷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1.30%(G)、62.66%(S)、68.24%(G+S),钾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8.24%(G)、94.62%(S)、97.40%(G+S).各处理的快速腐解期均为0~42天,各养分的快速释放期不同,碳是在0~7天,氮是在0~28天,磷是在0~14天,钾是在0~42天.通过双库指数衰减模型模拟发现,G、S、G+S处理易分解干物质量,分别占总质量的79.25%、53.62%、64.16%,各处理碳、氮、磷和钾的易分解比例均以G处理最高,钾的易分解比例以S处理最高.G+S处理的实测值(OBS)相较于预测值(EXP)提高了干物质量、碳、氮、磷和钾的易分解部分比例,分别提高了1.47%、6.02%、22.77%、5.41%和0.20%,并增加了碳、氮的平均周转天数,降低了磷、钾的平均周转天数.[结论]毛叶苕子、麦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81.93%(G)、51.65%(S),二者混合后可达64.17%,毛叶苕子中的碳、氮、磷和钾的累积释放率高于麦秆.毛叶苕子中易分解部分的比例为79.25%,且碳、氮、磷和钾在易分解部分中的比例高于麦秆.毛叶苕子与麦秆混合后,调节了易分解部分比例以及其中的碳、氮、磷和钾含量,增加了碳、氮的平均周转天数,降低了磷、钾的平均周转天数,更有利于后茬作物对养分的利用.

    有机物料腐解规律养分释放双库指数衰减模型混合效应

    征稿启事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