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TaCLC-e-3AL基因功能分析及互作蛋白鉴定

    宋腾钊毛培钧杨瑞鹏李冰冰...
    835-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小麦氯离子通道TaCLC-e-3AL基因功能并鉴定其互作蛋白,以解析TaCLC-e-3AL参与小麦响应低氮胁迫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拟南芥AtCLC-e氨基酸序列为参考序列,通过BlastP对小麦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TaCLC-e-3AL(TraesCS3A02G253600)、TaCLC-e-3B(TraesCS3B02G285500)和TaCLC-e-3DL(TraesCS3D02G254500)3 个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将TaCLC-e-3AL-p1300-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转化至小麦原生质体中,分析TaCLC-e-3AL的亚细胞定位特征;采用转基因拟南芥进行异源功能验证,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与TaCLC-e-3AL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CLC-e-3AL编码的蛋白含有 11 个跨膜结构域,与乌拉尔图小麦TuCLC-e同源性最高.组织表达量预测分析表明,TaCLC-e-3AL基因在小麦的叶片和茎部表达量较高.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其可能响应光、激素以及逆境胁迫等信号.亚细胞定位显示,TaCLC-e-3AL蛋白经内质网分选后定位于叶绿体内.过表达TaCLC-e-3AL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在低氮胁迫条件下可以储存更多的NO3-,并能够维持植株体内NO3-/Cl-的稳态,不引起植株根长和鲜重的显著变化.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显示TaCLC-e-3AL与水通道、叶绿体a/b结合蛋白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3 个蛋白互作,表明TaCLC-e-3AL可能与它们协同参与干旱胁迫响应、光合作用、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结论]小麦氯离子通道蛋白TaCLC-e-3AL位于叶绿体内.TaCLC-e-3AL基因转化至拟南芥中过表达,在低氮胁迫条件下较野生型可以在植株体内储存更多的NO3-,并维持NO3-/Cl-的值,表明TaCLC-e-3AL可能调控Cl-和NO3-的协同运输.TaCLC-e-3AL通过与水通道蛋白、叶绿体a/b结合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互作,参与小麦的干旱胁迫、光合作用和离子胁迫应答.

    小麦氯离子通道蛋白TaCLC-e-3AL功能分析互作蛋白

    外源L-谷氨酸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李刚李超王焱栋付凯勇...
    848-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谷氨酸(Glu)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功效.研究外源L-谷氨酸(L-Glu)对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参数、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提高小麦耐旱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 18 号和新冬 22 号为试验材料,在抽穗期、开花期分别喷施 0、2、4 mmol/L的L-Glu溶液,开花后进行大田干旱胁迫(DT)和适水处理(WT).在开花初期和花后 10、20、30 天(即灌浆初期、中期、后期),测定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外源喷施L-Glu可以显著增加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其中DT-G2、DT-G4 处理显著高于DT-G0 处理.与DT-G0 处理相比,DT-G2 和DT-G4 处理有效提高了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新冬 18 号小麦分别增加 24.65%、24.28%,新冬 22 号小麦分别增加 28.44%、16.03%;与DT-G0 处理相比,DT-G2、DT-G4 处理提高了灌浆期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肉瞬时羧化效率(Pn/Ci)及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其中DT-G2、DT-G4 处理下新冬 18 号小麦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分别较DT-G0 增加 15.17%和 3.59%,新冬 22 号小麦分别增加 19.92%和14.70%;与DT-G0 处理相比,DT-G2 处理显著提高了 2 个小麦品种的千粒重,DT-G4 处理显著降低了 2 个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结论]抽穗期、开花期喷施外源L-Glu可以显著增加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灌浆后期小麦干物质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开花后干旱胁迫下旗叶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进而促进小麦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提高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终在降低干旱胁迫下粒重损失的同时提高籽粒品质.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L-谷氨酸干物质积累分配光合效率灌浆持续时间籽粒品质

    隔两年深松配合条旋耕显著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

    王庆源于振文石玉张永丽...
    863-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 2007 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 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ST)和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4 个处理.2023 年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各器官含氮量.在开花后 0~28 天,每隔 7 天取一次样,测定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于成熟期,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T、RT和ST处理相比,STS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开花期植株各部位和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了 8.53%~30.15%,籽粒氮分配比例增加了 4.59%~14.06%,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 4.20%~9.96%和 7.83%~18.3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 7.85%~18.40%.[结论]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氮素的吸收和同化能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耕作方式小麦氮代谢氮素利用效率产量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曹兵高玮李洪杰杜梦扬...
    873-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 2022-2023 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 5∶5 和 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 7∶3 和 5∶5),共 5 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 和CRBF2 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 和CRBF2 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 8.87~9.86 kg/kg,CRBF2 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 48.4%(P<0.05);CRBF1 和CRBF2 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 30.3%~37.2%、5.22~5.77 kg/kg和 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 和CRBF2 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 381~960 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 1208~2654 元/hm2.CRBF1 和CRBF2 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 69.7%~71.9%、72.0%~74.5%和 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 5∶5、3∶7,或者按照 7∶3、5∶5 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氨挥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

    亏缺灌溉对新疆不同品种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车子强涂洪铭蔡静怡尹豪杰...
    886-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不同亏缺灌溉水平对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为优化新疆春小麦水肥管理、提高小麦生产水肥效益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 2022、2023 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进行了管栽试验和小区试验,灌溉方式为滴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干旱敏感品种新春 22 号(XC22)和耐旱品种新春 6 号(XC6);副区为灌溉处理,设置全生育期充分灌溉对照[CK,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FC)的 75%~80%];分蘖期轻度亏缺(T1,60%~65%FC)、中度亏缺(T2,45%~50%FC);拔节期轻度亏缺(J1,60%~65%FC)、中度亏缺(J2,45%~50%FC)5 个处理.调查了开花前后春小麦茎鞘、叶、穗及籽粒干物重、氮素含量,及成熟期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了花前氮素积累与转运、花后氮素吸收量及氮素利用率.[结果]两品种小麦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166.15~238.87 kg/hm2)、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分配率、各器官花前氮素转运量(21.76~57.66 kg/hm2)及其贡献率(14.15%~31.66%)、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78.67~147.66 kg/hm2)及贡献率(51.58%~81.11%)均表现为T2、J2 处理低于T1、J1,而T2、J2 处理下籽粒氮素分配率、植株花后氮素吸收量及贡献率则高于T1、J1.亏缺灌溉处理下,品种XC6 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各器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总体上高于干旱敏感品种XC22.与CK处理相比,T1 处理下耐旱品种(XC6)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 9.98%,茎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分别提高了 24.06%、18.91%,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分别显著提高了 19.21%、12.53%,产量显著提高了 12.17%,氮素利用率提高了 2.25%,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了 12.16%,氮素收获指数提高了 3.71%.而干旱敏感品种XC22 的各项指标在 4 个亏缺灌溉处理下均低于CK.[结论]在新疆灌溉绿洲农业区,分蘖期轻度亏缺灌溉(60%~65%FC)可显著提高耐旱型春小麦花前氮素的积累量和向籽粒的转运,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并有效提高产量,进而达到节水高产的效果;而干旱敏感型品种不适宜于任何时期的亏缺灌溉.

    春小麦亏缺灌溉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

    长期大量施用污泥堆肥显著提升华北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汇效应

    姚海刘晓荣李海洋李浩...
    899-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长期不同用量质量达标的污泥堆肥配施化肥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以及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和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的影响,为污泥高效资源化利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北京市昌平区,开展污泥堆肥(SW)与化肥配施定位试验(2008-2020 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试验设置 5 个处理:100%尿素(N)、50%WS+50%尿素(0.5SW+0.5N)、100%SW+50%尿素(SW+0.5N)、200%SW+50%尿素(2SW+0.5N)、400%SW+50%尿素(4SW+0.5N)处理.小麦、玉米收获后,调查籽粒和秸秆产量,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并计算土壤固碳效率.[结果]随着污泥堆肥用量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逐渐增加,与N处理相比,0.5SW+0.5N处理小麦、玉米籽粒和秸秆多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SW+0.5N、2SW+0.5N和 4SW+0.5N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 6.97%、14.88%和 17.94%,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 8.43%、11.77%和 15.38%.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 0.5SW+0.5N、SW+0.5N、2SW+0.5N和 4SW+0.5N处理下较N处理明显提升.同时,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随污泥堆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N、0.5SW+0.5N、SW+0.5N、2SW+0.5N和 4SW+0.5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 1.07、1.26、1.56、1.93 和 2.73 g/kg,全磷含量分别为 1.19、1.67、2.37、3.27、4.11 g/kg,全钾含量分别为 18.60、19.06、19.85、20.07、21.19 g/kg.[结论]与单施尿素相比,以质量达标的污泥堆肥替代 50%尿素(0.5SW+0.5N)不会影响小麦、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而且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在尿素用量减半条件下,增加污泥堆肥用量可显著提高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特别是在污泥堆肥氮用量为尿素氮用量的 4 倍时,小麦和玉米可稳定增产15%~18%,并且由于高量污泥堆肥的长期施用极大地提升了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储量,保证了产量的可持续性和土壤的碳汇效应.

    污泥堆肥土壤肥力小麦玉米作物产量产量可持续性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徐富贤周兴兵张林郭晓艺...
    909-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 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5 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 1015 和内 6 优 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 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0、N45、N90、N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45 相比,N90 和N135 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 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90 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135 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 和 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 0.6364 和 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0、N45 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90、N135 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 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冬水田稻鱼共作氮肥管理水稻产量土壤养分

    斜发沸石对干湿交替条件下水稻产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赵清沙炎王术陈涛涛...
    92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斜发沸石作为一种优良的土壤改良剂,因其具有改善土壤养分、提高水稻产量、减少氮素流失等积极作用而广泛用于水稻生产中.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斜发沸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在 2017-2021 年连续 5 年进行原位大田试验.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常规淹灌条件下不施斜发沸石(ICFZ0),干湿交替灌溉下不施斜发沸石(IAWDZ0)和干湿交替灌溉下施加10 t/hm2 斜发沸石(IAWDZ10)3 个处理,斜发沸石于 2017 年施入土壤,之后 4 年(2018-2021)不再施用.水稻生育期内定期取 0-30 cm土壤样品用于测定无机氮含量,每年水稻成熟期,调查籽粒产量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子,计算地上部氮累积量、氮肥偏生产力.[结果]ICFZ0 和IAWDZ0 处理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差异均不显著.与ICFZ0 和IAWDZ0 处理相比,IAWDZ10 处理连续 5 年均显著提高了地上部氮累积量和产量,但增长率随定位试验的延长有所下降.IAWDZ10 处理氮肥偏生产力较ICFZ0 和IAWDZ0 处理分别增加了 9.67~13.44 和 5.53~9.55 kg/kg,产量分别增加了 1.26~2.42 和 1.00~1.72 t/hm2.与IAWDZ0 相比,IAWDZ10 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在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 20.96%~31.24%、16.89%~30.44%、17.87%~25.45%和 13.43%~21.12%,地上部氮累积量分别增加了 19.92%~47.14%、14.90%~43.88%、21.68%~31.37%和 7.18%~30.27%.IAWDZ0 与ICFZ0 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差异不显著,IAWDZ10 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较IAWDZ0 处理增加了 19.88%~40.96%.在分蘖—穗肥阶段,5 年间IAWDZ10 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较ICFZ0 和IAWDZ0 处理分别增加了 31.83%~48.84%和 28.35%~52.80%.IAWDZ0 和ICFZ0 处理收获后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IAWDZ10 较ICFZ0 处理显著提高了收获期土壤全氮含量,提升幅度为 9.27%~11.41%,这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斜发沸石并不会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对土壤养分具有长期改善的作用.[结论]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一次性施用斜发沸石可连续多年提高水稻生育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土壤全氮,进而促进水稻氮吸收,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产量.因此,斜发沸石可用于新型灌溉技术下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稻田可持续利用.

    斜发沸石干湿交替灌溉水稻产量

    硝普钠添加对碱胁迫下萌发期水稻碳氮代谢的影响

    闵炜芳方晶莹石亚飞摆小蓉...
    934-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加外源硝普纳(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可有效缓解水稻碱胁迫伤害.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碱敏感性水稻品种萌发及碳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碱胁迫下外源SNP添加对萌发期水稻碳氮代谢的影响,为盐碱地水稻种植提供参考.[方法]以碱敏感品种中花 11(ZH11)和耐碱品种宁粳 52(NG52)为试验材料,在混合碱胁迫[alkali stress(AS),即 20 mmol/L CO32-和HCO3-等比例混合液,pH 10.50]下,设置不同SNP浓度(0、10、30、50、70、100 μmol/L)浸种处理,通过测定萌发期关键生长指标,以筛选SNP最适浓度.结果显示碱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SNP影响了水稻萌发,其中,30 μmol/L SNP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的发芽指数,促进了水稻萌发.进一步设置CK(control)、SNP(30 μmol/L)、AS(20 mmol/L)、AS+SNP(20 mmol/L AS+30 μmol/L SNP)4 个处理,分析它们对萌发期碱敏感差异水稻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1)在碳代谢方面,与AS处理相比,AS+SNP处理下ZH11 和NG52 中蔗糖含量显著降低.其中,NG52 中蔗糖含量显著低于ZH11,而其蔗糖合成基因(OsNIN1)和葡萄糖合成基因(OsSPS1、OsSPS1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ZH11.2)在氮代谢方面,与AS处理相比,AS+SNP处理显著增加了 2 个品种中苹果酸、柠檬酸、一氧化氮含量,硝酸还原酶、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以及OsNR2、OsGSNOR1 基因表达,降低了NO3-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提高了脯氨酸水平.其中,NG52 中苹果酸、柠檬酸、一氧化氮、脯氨酸、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以及OsNR1.2、OsGSNOR1 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ZH11.3)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糖和蔗糖合成酶基因(OsNIN1)分别与苹果酸、柠檬酸、脯氨酸和一氧化氮呈显著正相关,葡萄糖、果糖、一氧化氮、亚硝基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可能是影响碳氮代谢相互协调的关键指标.[结论]施加 30 μmol/L SNP可促进碱胁迫下水稻体内蔗糖分解和有机酸的积累,增强硝酸还原酶和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提高有机氮含量,促进碳代谢向氮代谢转化,维持碱胁迫下萌发期水稻碳氮代谢的正常进行.

    水稻萌发期碱胁迫硝普纳碳氮代谢

    适宜氮肥和缩节胺配合施用显著提高棉花"四桃"种子的播种和营养品质

    李志坤杜远仿刘伟朱伟...
    948-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棉花"四桃"种子品质及其对氮肥和缩节胺(DPC)配合施用的响应,为高质量棉花种子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7 年,在郑州市黄河滩区进行双因素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主区为 3 个氮肥用量,即:不施氮肥(N0)、施用常量氮肥(N1,225 kg/hm2)和过量氮肥(N2,450 kg/hm2);副区为 3 个DPC用量,即:不喷施DPC(D0)、喷施常量DPC(D1,75 g/hm2)和过量DPC(D2,150 g/hm2).测定了棉花"四桃"种子的播种品质(籽指、发芽势和发芽率)和营养品质(总蛋白、粗脂肪、总淀粉、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四桃"种子的播种品质和营养品质差异显著,伏桃和早秋桃的籽指以及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均显著高于伏前桃和晚秋桃.伏桃和早秋桃的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伏前桃和晚秋桃,但总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伏前桃和晚秋桃,"四桃"的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施用氮肥与DPC均可显著提升"四桃"种子的发芽品质和营养品质.N1 处理"四桃"种子的平均籽指与N2 没有显著差异,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高于N2 处理;N1 处理的种子总蛋白、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平均含量显著高于N2 处理,但总淀粉、可溶性糖显著低于N2 处理.D1 处理的种子平均籽指低于D2 处理,平均发芽势和发芽率高于D2;D1 处理的种子总蛋白、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平均含量高于D2,总淀粉、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低于D2.在氮肥与DPC的 9 个用量组合中,N1D1 组合的发芽势、总蛋白、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较其他 8 个处理组合分别增加了 3.35%~40.86%、3.80%~43.01%、13.75%~54.86%和 1.11%~13.48%.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总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伏桃和早秋桃的种子质量明显优于伏前桃和晚秋桃.适宜氮肥与DPC用量组合可显著提高种子总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总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而提升发芽势和发芽率.施用常量氮肥(225 kg/hm2)配合常量DPC(75 g/hm2),并采收早秋桃和伏桃有利于提升棉花种子质量.

    棉花"四桃"种子氮肥缩节胺播种品质营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