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来源有机肥释放的溶解有机质粒径分布与光谱特征

    李财生吴月颖陈丽铭吴治澎...
    961-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有机肥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粒径分布与光谱特征,为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DOM后续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选择海藻、羊粪、虾肽以及小麦秸秆生物炭4种有机肥,提取有机肥中的DOM?(<0.7?μm).利用超滤分级技术对提取的DOM进一步区分为?<1?kDa、1~100?kDa、100?kDa~0.2?μm和0.2~0.7?μm?4个粒级,使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测定各粒径DOM的含量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进行光谱表征.[结果]从全量?(粒径<0.7?μm)?溶解有机碳(DOC)来看,小麦秸秆生物炭?(308?mg/kg)<虾肽?(1060?mg/kg)<海藻(1266?mg/kg)<羊粪?(2989?mg/kg).供试有机肥中不同粒径的DOC所占比例和含量差异明显,均以最小粒径?(<1 kDa)?所占比例最高,除海藻为47%外,其余有机肥处理皆达到50%及以上.4种不同来源有机肥DOM的紫外和荧光特征值表明,4种有机肥的荧光指数?(FI)?和自生源指数(BIX)随着DOM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而SUVA254、SUVA260和腐殖化指数?(HIX)随着DOM粒径的减小而减小.虾肽DOM各粒径的类蛋白组分含量高且主要为内源DOM,自生来源有机质丰富,生物可利用性高;羊粪DOM各粒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小麦秸秆生物炭的DOM大粒径(>100?kDa)组分的FI<1.4,表明其大粒径DOM主要为外源性的,自身生产和微生物活动贡献相对较低.此外,尽管海藻、羊粪和虾肽各粒径的DOM的HIX值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减小,除虾肽DOM的<1?kDa组分外,其腐殖化程度依旧较高?(HIX>10),而小麦秸秆生物炭小粒径DOM的HIX<4,表明小麦秸秆生物炭的小粒径DOM疏水组分含量高,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荧光组分和红外光谱表明了4种不同来源有机肥DOM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且含有大量氨基酸N—H键、O—H键和C—O键等官能团.[结论]依据有机肥释放的DOM的粒径分布和光谱特征,海藻、羊粪、虾肽有机肥中的DOM主要以小粒径为主,其腐殖化程度高,蛋白组分含量较低.小麦秸秆生物炭DOM的生物稳定性要高于其他有机肥,生物可利用性较低,因此,施加过量的生物炭不利于微生物对土壤DOM的降解利用;而虾肽来源有机肥的DOM类蛋白组分贡献最大,生物可利用性高,施用虾肽有机肥可能有利于微生物对土壤DOM的降解利用.

    有机肥粒径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

    长期不同施肥下褐土养分及酶活性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陈浩宁周怀平文永莉向云...
    972-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褐土养分含量和与土壤有机质水解、碳氮磷有效性相关的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以深刻认识农田土壤元素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方法]依托1992年开始的山西寿阳旱地农田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不施肥对照(CK),4个单施无机肥处理(N1P1、N2P2、N3P3、N4P4),3个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2P1M1、N3P2M3、N4P2M2)?和1个单施有机肥处理?(M6)?进行研究.于1992、2001、2006和2016年,分析了表层土壤?(0—20?cm)?中有机碳(C)、全氮(TN)、全磷(TP)、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及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idase,?NAG)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计算土壤养分之间和酶之间的化学计量比?(C:TN、C:TP、TN:TP和lnBG/lnNAG、lnBG/lnALP、lnNAG/lnALP).计算酶向量角度(vector?angle)?和向量长度(vector?length).以向量角>45°或者<45°的多少来评价微生物受磷、氮限制的程度,向量角>45°越多表示微生物受磷限制越强,向量角<45°越多表示微生物受氮限制越强.以向量长度评价微生物受碳限制的程度,向量长度越长表示微生物受碳限制越强.[结果]1)?除N4P4处理土壤C?:?TN显著高于M6处理外,其他化肥和有机肥处理之间C?:?TN和C?:?TP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土壤TN?:?TP在各施肥处理下显著低于M6处理?(P<0.05).与CK相比,M6处理C:TN显著降低了30.2%?,TN:TP显著升高了41.0%;N4P4处理C:TP显著降低了23.3%,TN:TP降低了17.6%?(P>0.05).土壤C:AN平均为2.11~2.29,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C:AP和AN:AP随化肥和有机肥投入量增加而降低,4个有机肥处理的土壤C:AP和AN:AP降幅大于4个化肥处理.2)长期N2P2、N3P3和N4P4处理下,土壤lnBG/lnNAG、酶向量角度和酶向量长度略高于各有机肥处理(P>0.05),而lnNAG/lnALP略低于各有机肥处理(P>0.05);与1992年?(试验开始年)相比,施肥处理后土壤lnBG/lnNAG均升高,lnNAG/lnALP均降低,向量角整体>45°,向量长度增加了11.1%~52.4%.3)相关性分析表明,?AN与BG、NAG、ALP活性、lnBG/lnNAG及lnNAG/lnAL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C:TN、C:AN与酶活性lnBG/lnNAG、土壤TN:TP与lnNAG/lnAL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lnBG/lnALP与任何环境因子间都不存显著相关性.[结论]长期单施化肥易增加作物对有机碳的消耗和土壤稳定态磷素固持,微生物面临的碳、磷限制加剧;有机肥带入土壤的有机氮,加速了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效缓解资源限制,促进褐土元素周转.综上,长期施肥显著改变了褐土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引起酶化学计量非稳态变化,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强烈的资源依赖性.

    长期施肥褐土生态化学计量资源限制

    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杨叶华黄兴成朱华清李渝...
    984-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长期施用不同肥料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剖析不同肥料维持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作用及其机理,为农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业农村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为依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连续24年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1/4牛厩肥+3/4化肥(1/4M+3/4NP)、1/2牛厩肥+1/2化肥(1/2M+1/2NP)和全量牛厩肥(M)处理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揭示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优势度指数(Simpson)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对丰富度指数(Chao1)影响较小.与CK相比,长期施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化肥的作用更明显.与CK和NPK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降低了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亚硝酸盐氧化菌门(Nitrospinae)相对丰度,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其他菌门变化不明显(P<0.05).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1/4M+3/4NP和1/2M+1/2NP处理土壤环境较为相似,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而CK和NPK处理土壤环境相似,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环境因子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碱解氮、速效钾、pH、有效磷、全磷,其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关键因素.[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黄壤稻田土壤肥力,改变细菌生长环境,进而改变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

    黄壤稻田化肥牛厩肥–化肥配施细菌影响因子

    间作和施氮对小麦和蚕豆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余玉梅喻仲颖李海叶吴鑫雨...
    993-1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小麦/蚕豆间作下作物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氮肥施用的响应.[方法]小麦/蚕豆间作田间试验于2019和2020年在云南昆明进行,供试小麦品种为云麦52?(Triticum aestivum?L.),蚕豆品种为玉溪大粒豆(Vicia faba?L.).种植模式包括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小麦蚕豆间作.每个种植模式均设4个施氮水平,小麦分别为N?0、90、180、270?kg/hm2,蚕豆分别为N?0、45、90、135?kg/hm2.成熟期测定了小麦和蚕豆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作、间作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在4个施氮水平下,2019和2020年间作小麦较单作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10%和22%,支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5%和18%,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18%和28%.间作蚕豆相较于单作蚕豆显著降低了籽粒支链、直链和总淀粉含量,且年际间变异较大.2019和2020年间作小麦籽粒总蛋白含量较单作小麦分别提高了5%和6%,醇溶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9%和15%;蚕豆间作也较单作提高了两年的蚕豆籽粒球蛋白含量和2019年的醇溶蛋白含量,但对蚕豆籽粒总蛋白及其它蛋白组分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小麦蚕豆间作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而对蚕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几乎无影响,因此,间作是一种具有品质优势的种植模式.

    小麦蚕豆间作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淀粉蛋白质蛋白质组分

    河西绿洲灌区减量灌溉下绿肥对小麦光合源及产量的补偿效应

    杨昭柴强王玉苟志文...
    1003-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资源性缺水严重制约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长,针对小麦种植模式单一,水资源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限量供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源及产量的补偿效应,对该区小麦节水种植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西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L.)的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7年,供试小麦品种为'宁春4号',箭筈豌豆品种为'兰箭2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传统灌水(540?mm,I3)、减量50?mm灌水(490?mm,I2)、减量100?mm灌水(440?mm,I1)?3个灌水水平和小麦收获后复种并翻压绿肥(WG)、复种但不翻压绿肥(WGr)、休闲(WF)?3种绿肥处理方式.2020―2021年,调查了绿肥小麦光合源(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产量补偿效应.[结果]从全生育期平均值来看,与2020和2021年I3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相比,I1处理小麦LAI分别显著降低了6.26%和5.84%,LAD分别下降了6.21%和5.87%;I2处理小麦LAI分别降低3.55%和2.85%,LAD分别下降3.17%和3.13%?(P<0.05);与传统灌水休闲对照(WFI3)相比,WGI2的LAI提高了2.31%和3.69%,LAD分别提高了3.07%和4.03%,WGrI2无显著差异,绿肥翻压显示出对I2处理下小麦LAI、LAD的补偿效果.与2020和2021年I3相比,I1处理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平均显著降低了16.31%和15.19%,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14.00%和12.98%;I2处理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平均降低6.20%和6.58%,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1.78%和4.05%;WGI2小麦干物质累积量较WFI3分别提高了4.84%和5.30%,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5.89%和6.01%,显示出绿肥翻压对I2下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显著补偿效应;而WGrI2产量的补偿效应不明显,且2021年绿肥翻压对I2下光合源、干物质累积量的补偿效应优于2020年.WG对产量的补偿主要归因于对小麦LAI、LAD的同步补偿.[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复种并翻压绿肥能够获得与常规灌溉量相近的小麦叶面积和光合势以及产量,即可以补偿减少50?mm灌水量对次年小麦造成的负效应,因此,可作为该区实现小麦节水生产的生态技术模式.

    绿肥减量灌溉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补偿效应

    不同生态条件下氮高效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特性

    朱莉李贵勇周伟朱世林...
    1015-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生态条件和施氮水平及其互作对氮高效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稻区不同施氮水平下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9年在四川省大邑县(弱光寡照)和云南省永胜县(光温充足)两个生态点进行,以西南地区大范围种植的10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氮(N0)、低氮120?kg/hm2?(N120)和高氮180?kg/hm2?(N180)?3个施氮水平,副区为10个品种.分别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干物重,计算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和转运量,于收获后测定水稻产量.[结果]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特性为生态条件、施氮水平、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邑生态点宜香优1108在N120下的产量比N180提高4.68%,永胜点德优4923在N120施氮水平下的产量比N180提高113.4?kg/hm2,结合产量和GGE模型分析,大邑生态点宜香优1108为低氮高效型,晶两优534和F优498为高氮高效型;永胜点德优4923为低氮高效型,中优295和丰优香占为高氮高效型.氮高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因生态条件和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大邑低氮高效型品种产量主要来自拔节前干物质的积累和抽穗前光合产物的转化,产量优势在于足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移栽至拔节期的群体生长率与产量(r=0.70**)和有效穗数(r=0.41*)呈显著正相关;大邑生态点高氮高效型品种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品种,产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r=0.56**)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r=0.3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永胜低氮高效型品种干物质积累特征在于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和穗前干物质转化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千粒重较同处理平均值提高13.61%;永胜高氮高效型品种具有拔节至抽穗期高群体生长率的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优势在于较高的每穗颖花数,该点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与产量(r?=?0.60**)和每穗颖花数(r?=?0.68**)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大邑等弱光寡照地区,低氮高效型品种应保证前期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穗前干物质转化对籽粒的贡献率;高氮高效型品种应保持抽穗后高群体生长率并增加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在永胜等光温充足地区,拔节至抽穗期较高的群体生长率是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共同的物质生产特征.

    水稻生态条件氮肥干物质生产产量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陇中旱区玉米生长及农田碳排放的影响

    谢丽华李玲玲谢军红王进斌...
    1029-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降低陇中旱农区化肥氮用量且确保该区玉米持续绿色高产,开展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生长、农田碳排放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等氮?(N?200?kg/hm2)?条件下,设5个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处理:0?(T1)、50.0%?(T2)、37.5%?(T3)、25.0%?(T4)、12.5%?(T5),同时设置一个不施肥处理?(T6).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样测定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成熟期测产,并测定不同土层土壤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玉米播种后至收获,每隔15天测定一次CO2通量.[结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生长率及籽粒产量表现为T1≈T5≈T3>T4>T2>T6.收获后,T3处理土壤pH与T1处理在0—5、5—10、10—30?cm土层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cm土层中最高,T3较T1、T4、T5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4.5%、9.9%、38.8%;5—10?cm土层内,T3处理的有机质含量与单施化肥T1处理差异不显著,T2、T3、T4处理间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10—30?cm土层T3较T1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1.4%,较T5处理显著提高26.1%.全氮含量在5—10?cm土层中最高,T3较T1处理显著降低23.6%,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T6处理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全生育期的总碳排放量,而在所有施肥处理中,T1、T3与T5碳排放总量较低且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所有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T6)均提高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土壤碳平衡(SCB),T3处理2019和2020年2年平均SCB高于其他所有处理,玉米农田均为大气CO2的"汇",T3表现出最强碳汇效应.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含量(r=0.56*)、土壤温度(r=0.93**)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叶面积指数(r=0.75**)、干物质(r=0.75**)、籽粒产量(r=0.93**)与土壤碳平衡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指标中全氮?(r=0.72**)、温度(r=0.84**)与碳平衡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丰水年,陇中旱农区在施纯N?200?kg/hm2的水平下,37.5%左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较单施化肥可使玉米稳产,改善土壤pH、提高土壤肥力,土壤CO2排放总量较单施化肥处理没有显著增加,为陇中旱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

    氮肥替代玉米生长土壤质量碳排放碳平衡

    云南中、低供磷能力土壤玉米最佳施磷量研究

    李海叶黄少欣朱东宇王瑞雪...
    1039-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不同供磷能力土壤条件下玉米对磷肥用量的反应及最佳磷肥用量,为磷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玉米田间试验于2017―2019年在云南寻甸和小哨进行,土壤Olsen-P含量分别为15和4.5 mg/kg,属于中、低供磷能力土壤.试验设施磷量P2O50?kg/hm2?(P0)、45?kg/hm2?(P45)、90?kg/hm2?(P90)、135 kg/hm2?(P135)和270?kg/hm2?(P270)?5个水平处理(寻甸)和P2O50?kg/hm2?(P0)、60?kg/hm2?(P60)、90?kg/hm2(P90)和120?kg/hm2?(P120)?4个水平处理(小哨),其中90?kg/hm2是当地推荐磷肥用量.分析了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生物量、产量、磷素吸收与分配,计算了磷肥利用率.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模拟了不同磷水平下玉米的籽粒产量与磷肥用量的关系.[结果]在两个试验点,施磷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是当施P2O5>90 kg/hm2时,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甚至两个最高磷处理P270?(寻甸)和P120?(小哨)的玉米产量显著低于P90处理.在供磷能力中等土壤上,P45和P90处理最有利于玉米磷素的吸收和累积,同时促进磷素向籽粒中转移,P45的磷肥利用率最高.在低供磷能力土壤上,玉米磷素吸收量随施磷量呈现抛物线趋势,即磷素吸收累积整体表现为P90>P120>P60>P0,P90的磷肥利用率最高.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对玉米产量与施磷量的模拟达到极显著置信水平,计算的最佳施磷量在供磷能力中等和较低的土壤上,分别为65.6和93.7?kg/hm2.[结论]相比于当地的磷肥推荐量P2O590?kg/hm2,供磷能力中等的土壤条件下应减少磷肥用量至65.6?kg/hm2,在供磷能力低的土壤上磷肥用量应适当增加至93.7?kg/hm2.

    玉米产量线性加平台模型推荐施磷量

    小尺度下茶园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夏凡王永东郑子成李廷轩...
    1047-1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小尺度下茶园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指导茶园养分管理和土壤培肥.[方法]于2020年,在四川雅安名山区中峰镇面积约2?km2的生态茶园,采用随机布点法布设94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取0—30?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pH、有机质以及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4种微量元素含量,用阈值法(平均值±3倍标准差)对分析数据进行异常值处理.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小尺度下茶园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平均含量分别为56.0、28.0、1.2和1.8?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2.59%、89.95%、38.81%和32.90%,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服从正态分布,而有效锰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土壤有效铜呈纯块金效应,全局Moran's?I指数为负值;有效铁、有效锰以指数模型为最优拟合模型,有效锌以球面模型为最佳,块基比在36.57%~61.85%,均呈中等空间相关性,全局Moran's?I指数均为正值,且有效铁含量具有极显著空间自相关性.4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有效铁含量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有效锰含量随地面坡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有效铜含量斑块状分布明显,有效锌含量则呈现出从研究区两端向中部递减的分布特征.有效铁含量与有机质、pH显著正相关,有效锌含量则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锰含量与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效铜含量则与各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中锋生态茶园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总体上均较丰富,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土壤有效铜存在空间孤立现象,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锌表现为空间聚集特征.茶园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有效锰含量则主要受坡度的影响.

    土壤微量元素茶园小尺度空间变异影响因素

    外源钙缓解花生亚低磷光合障碍的机制

    孙志宇刘欣悦张思威马明珠...
    1055-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亚低磷胁迫是制约我国花生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源钙可有效改善中低产田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为此,研究了外源钙缓解花生亚低磷光合障碍的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花生主栽品种之一'辽宁白沙'为试验材料,以Hoagland营养液为基础,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砂培试验.花生幼苗催芽两周后进行处理,共设4个处理:1)?CK,正常磷营养液(P?1?mmol/L)+喷清水对照;2)?–P,亚低磷胁迫(P?0.5 mmol/L)+喷清水;3)?–P+Ca,亚低磷胁迫+叶面喷施CaCl215?mmol/L;4)?–P+TFP,亚低磷胁迫+钙调蛋白CaM抑制剂—三氟啦嗪(trifluoperazine,?TFP).处理后第9天,测定花生功能叶片气体交换、光系统活性;第10天,取样分析幼苗生长状况和类囊体膜完整性.[结果]亚低磷胁迫显著降低了花生的干物质积累、总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降低了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亚低磷胁迫显著降低了花生叶片PSⅡ实际量子产量Y(Ⅱ)、PSⅠ实际量子产量Y(Ⅰ).与–P处理相比,–P+Ca处理显著提升了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总叶面积,分别提高了26.7%和31.9%;改善了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水平,显著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外源钙提高了Y(Ⅰ)、Y(Ⅱ),明显缓解了亚低磷诱导的花生叶片Y(Ⅰ)和Y(Ⅱ)下降,提升了PQ库大小和环式电子传递,显著提高了类囊体ATP合酶活性,降低了类囊体的?pH,缓解了类囊体腔酸化.与–P处理相比,–P+TFP处理加剧了花生类囊体膜的损伤,并进一步降低了环式电子传递速率和ATP合酶活性.[结论]亚低磷胁迫显著限制花生的生长发育,降低了ATP合酶活性,造成了花生光抑制.外源钙能有效缓解亚低磷胁迫诱导的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下降,并缓解亚低磷胁迫对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抑制,而花生钙调蛋白(Ca2+-modulin)作为钙离子(Ca2+)的受体,在外源钙缓解花生亚低磷光合障碍的营养信号转导中起到重要作用.

    外源钙花生亚低磷胁迫光合电子传递光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