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不同监测与估算方法的设施菜田N2O排放量比较

    王琛尹兴陈盟韩建...
    1375-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微气象学方法中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在设施菜田N2O排放测定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及精确度,本研究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观测结果,比较了两种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各因素,以验证该方法在测定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可行性.[方法]在设施蔬菜大棚中,设置了施肥区和非施肥区,通过箱式法和微气象学方法分别对设施菜田种植区进行72 h的高频监测和全生长季监测,构建N2O浓度特征曲线和排放通量特征曲线.[结果]田闲期棚区上方3.5 m处N2O浓度明显低于种植期,但田闲期夜间浓度较高,种植期白天浓度较高.棚室内N2O浓度随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明显,而且都高于棚室外背景 浓度.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测得棚区N2O日排放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前者测定结果普遍高于后者,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得平均排放通量为252.51μg/(m2·h),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测得平均排放通量为192.21μg/(m2·h),前者比后者高26.75%;在设施番茄全生长季观测中,两种方法测定的N2O排放通量特征曲线趋势一致,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得土壤净排放通量为1817.49 g/hm2,排放系数为0.45%;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测得土壤净排放通量为1250.95 g/hm2,排放系数为0.32%,较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得结果降低了29%.[结论]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菜田种植区N2O排放通量的测定结果,趋势上一致性较好,但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观测结果明显低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不过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高密监测设施菜田N2O排放全过程,且适用于较大区域的观测,为建立多元化的N2O排放监测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设施菜田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魏文良刘路仇恒浩
    1384-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化肥的投入使我国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提高,但是化肥的过量施用也导致了土壤及生态环境一系列的问题.此外,我国有机物料的种类与数量不断丰富,而循环利用率较低,因此,开展有机物料农田投入对作物增产和氮肥替代能力的研究十分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文献查阅,收集并整理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在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相关试验数据(试验年限 ≤5),旨在比较不同施肥处理下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差异,并明确化肥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的氮肥用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58.7%、32.1% 和61.8%;与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显著变化,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7.4%),且不同的作物类型均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对同时设置对照、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4个处理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4个处理的作物平均产量分别为4778、7000、6009和7422 kg/hm2.与对照相比,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有机肥处理.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会受到作物类型、有机物料种类的影响.从氮肥施用总量分析,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化肥氮用量在小麦、玉米试验中与化肥处理基本相等,在水稻试验中则显著降低.总体来看,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氮肥偏生产力较化肥处理平均显著提高了32.5%,在小麦、玉米、水稻上,氮素偏生产力由化肥处理的35.0、45.2、42.8 kg/kg分别增加到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45.2、60.6、56.4 kg/kg.不同有机物料替代化肥提高氮肥偏生产力的潜力不同,秸秆还田、农家肥与化肥配施处理中,化肥氮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9.4%、71.7%;配施堆肥的化肥氮用量也无显著降低,氮肥偏生产力较化肥处理没有明显提高;配施沼渣的处理中,氮肥用量显著降低,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90.3%.[结论]综合我国历年田间试验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和化肥处理的结果,表明适宜的化学氮肥投入是保证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在当前我国土壤肥力条件下,在不减少化肥氮用量的前提下配施有机物料,可以进一步增加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在总氮量不变的情况下,以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氮可以保证粮食产量不降低,且可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在有机物料中,粪肥和沼渣替代部分化肥的效果较好,而配合秸秆还田应注意维持化肥氮素的投入量.

    粮食作物有机无机肥配施单施化肥有机物料作物产量氮肥偏生产力

    有机肥氮替代20% 化肥氮提高豫北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申长卫袁敬平李新华张帅垒...
    1395-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有机肥氮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豫北冬小麦筛选适宜有机肥替代比例、提高氮素利用率以及小麦产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在2018和2019年以小麦新品种百农207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处理(T1)、常规施氮肥处理(T2)和3种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20%、30% 和40%,依次表示为T3、T4、T5).分析比较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结果]2018和2019年的产量结果表明,相比T2处理,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为20%(T3)处理能实现小麦产量的稳产增产.2019年T3处理比T2处理小麦产量显著增加16.59%,随着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增加,小麦增产效应降低.2019年在T3处理下,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比T2处理显著提高25.71%,T3处理相比T2处理籽粒的氮素积累量两年分别显著提高14.45% 和22.20%.2019年T3处理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都显著高于T2处理.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处理对土壤中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相比T1和T2处理,2018和2019年在T3处理下土壤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通过产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分析可知,小麦产量与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小麦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穗数与土壤养分中的NH4+-N含量和NO3--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氮施用量为300 kg/hm2时,通过连续两年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为总施氮量20% 时,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实现豫北冬小麦稳产和高产.

    冬小麦产量有机肥氮化肥氮土壤肥力

    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稳定稻麦产量并提高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宁运旺张辉王磊许仙菊...
    1407-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普遍认为,相同施肥量下增加施肥次数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施肥次数偏多已成为江苏稻麦化肥过量投入的主要因素.一次施肥仍存在争议,基肥结合分蘖期追肥的两次施肥也会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明确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效果对稻麦化肥减量具重要意义.[方法]2016—2019年开展稻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产量和产量组成、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定位试验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设不施氮(CK)、习惯施肥(CF)、推荐施肥(相对于CF处理水稻减氮18.2%、小麦减氮22.2%,RF)和推荐施氮量下基施4种类型氮肥(尿素U、硫包膜尿素SCU、聚合物包膜尿素PCU和尿素添加5% 双氰胺NIU)结合抽穗期追肥(BH)两次施肥,共7个处理.2018—2019年,使用以普通尿素为氮源的改良配方肥(IFF)和含硝化抑制剂的稳定性复合肥(SCF)做基肥,进行稻麦两次施肥(BH)田间验证试验,以农户实际(FP)为对照比较施肥成本和种植效益.[结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CF)比较,推荐施肥处理(RF)对稻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推荐施肥比较,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处理对稻麦产量也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减少可使稻麦氮肥累积效率显著增加、氮素累积盈余显著减少,而施肥次数减少对稻麦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均无显著影响.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条件下,稻麦产量和氮肥效率均以含硝化抑制剂的尿素处理(NIU-BH)表现较好;小麦上使用聚合物包膜尿素处理(PCU-BH)效果不稳定.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施改良配方肥两次施肥(IFF-BH)和基施稳定性复合肥两次施肥(SCF-BH)与农户实际比较,水稻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 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1.8%~4.5% 和2.6%~6.1%,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069~1538和473~1029元/hm 2,净收益分别增加1950~2270和1168~2126元/hm2;小麦可在施氮量减少30.0% 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0.7% 和9.7%,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132和495元/hm2,净收益分别增加1387和2045元/hm2.[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定位试验和验证试验结果均表明,采用基肥加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配合选择合适类型的肥料做基肥,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 前提下稳定稻麦产量、提高氮肥效率和种植效益.

    水稻小麦化肥减量两次施肥

    不同产量水平下稻茬小麦的氮素营养指标特征

    杜宇笑李鑫格张羽程涛...
    1420-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营养指标变化规律,为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实时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江苏省多年多点田间不同氮肥、播期、密度和品种试验,构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大数据,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和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小麦临界氮浓度,得到累积氮亏缺和氮营养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明确高产稻茬小麦氮素营养指标特征.[结果]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均逐渐增加,植株氮浓度逐渐减小,累积氮亏缺和氮营养指数会出现波动.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在高产小麦和中产小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植株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中低产小麦,中低产小麦又显著高于低产小麦.在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高产和中产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低产小麦,中低产小麦又显著高于低产小麦.依据累积氮亏缺值判断氮素营养状况,高产和中产小麦的累积氮亏缺变化趋势一致,在起身—孕穗期,高产小麦的累积氮亏缺值由0.3 kg/hm2降低为−23.0 kg/hm2,中产小麦由7.0 kg/hm2降低为−14.6 kg/hm2,孕穗—抽穗期又呈升高趋势,高产小麦由−23.0 kg/hm2升高为−11.4 kg/hm2,中产小麦由−14.6 kg/hm2升高为2.4 kg/hm2,开花—灌浆期的波动较小.表明高产小麦氮营养除起身期之外均为过剩,中产小麦在拔节—孕穗期的累积氮亏缺小于0,其余时期累积氮亏缺均大于0,但该水平的累积氮亏缺值一直在适宜范围内波动.中低产小麦在起身—拔节期,累积氮亏缺值由14.2 kg/hm2降低为9.5 kg/hm2,之后逐渐升高,灌浆期达到最大为43.9 kg/hm2;低产小麦在起身期到灌浆期,累积氮亏缺值由17.3 kg/hm2升高为71.1 kg/hm2.表明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氮营养水平在整个生育期内逐渐降低,且整个生育期均处于亏缺状态(累积氮亏缺值>0).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高产水平的小麦植株实际氮浓度高于植株临界氮浓度,中产小麦在孕穗期的植株实际氮浓度高于临界氮浓度,而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在整个生育期植株实际氮浓度低于植株临界氮浓度.高产和中产的小麦氮营养指数在1附近波动,其中高产小麦的氮营养指数在起身—孕穗期由0.9升高为1.1,在抽穗—灌浆期,氮营养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值分别为1.0、0.9和1.0,中产小麦与高产小麦的变化趋势一致,起身—孕穗期的氮营养指数由0.8升高为1.0,之后逐渐下降,其值均小于1,抽穗—灌浆期分别为0.9、0.9和0.9.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氮营养指数始终低于1,中低产小麦在起身—拔节期氮营养指数由0.7升高为0.8,之后则逐渐下降,低产小麦从起身—开花期均逐渐下降,而这两个产量水平的氮营养指数在灌浆期会呈现略微上升趋势.[结论]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和氮积累量、植株氮浓度、氮营养指数等都相应增加,累积氮亏缺相应下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营养指数和累积氮亏缺均能准确诊断小麦氮营养状况,可为小麦氮肥精准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小麦产量水平氮素营养临界氮浓度氮营养指数累积氮亏缺

    冬小麦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在长江流域的可行性研究

    黄晓萌徐新朋王秀斌杨兰芳...
    1430-1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冬小麦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方法(Nutrient Expert for wheat,NE),在长江流域开展田间试验,并通过与该地农民习惯施肥方法的比较,确定该系统在长江流域冬小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江苏和浙江6省共布置了50个冬小麦田间试验,每个试验包括5个处理: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以及基于NE处理的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肥处理,从产量、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5个方面,比较了NE与FP的差异.[结果]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显著降低了N、P2O5和K2O施用量57、10和8 kg/hm2(P<0.001),降幅分别达到了26.6%、13.3% 和12.9%;小麦产量明显提高(P<0.001),平均增产365 kg/hm2,增幅为7.9%;显著降低了肥料成本(P<0.001),平均减少了429元/hm2,降幅为20.9%;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平均增加了1446元/hm2,增幅为17.7%,且所有增加经济效益中有55.5% 来自于产量的增加(P<0.001).NE处理显著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肥料利用效率(P<0.001),与FP处理相比,氮、磷和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6.5、8.3和8.6 kg/kg,增幅分别为67.7%、143.1% 和159.3%;氮、磷和钾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0.9、17.9和24.8 kg/kg,增幅分别为49.1%、28.8% 和34.4%;氮、磷和钾回收率分别增加了15.3、11.9和27.2个百分点,增幅分别为52.9%、132.2% 和87.7%.NE处理较FP处理显著增加了地上部氮素吸收量(P<0.001),且显著减少了氮素损失(P<0.001),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加了3.0 kg/hm2,增幅为2.5%;活性氮损失强度平均减少N 4.0 kg/t,降幅为37.7%;N2O总排放量平均减少了0.7 kg/hm2,降幅为28.0%;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平均减少CO2 eq 308.4 kg/t,降幅为36.5%.[结论]在长江流域冬小麦生产中,采用基于小麦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NE推荐施肥方法,可较农民习惯施肥(FP)平均分别降低26.6%、13.3% 和12.9% 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同时提高冬小麦产量7.9%,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并有效地降低活性氮损失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适用于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的推荐施肥.

    冬小麦养分专家系统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温室气体排放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北方土壤有机、无机碳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张旭博李雄徐梦孙楠...
    1440-1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中CO2的吸附固定有重要影响.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无机碳(SIC)含量沿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其在土壤中的循环转化,有助于准确预测土壤碳储量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和碳减排的效果.[方法]搜集、提取1990—2018年我国已发表的涉及撂荒地、灌木地、草地、林地和农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不同土壤剖面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和SIC含量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SOC和SIC的相互关系.[结果]SO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SIC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的特征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明显差别.在0—60 cm土层,农田和草地具有较高的SOC含量,灌木地具有较高的SIC含量,撂荒地中各土壤剖面层次的SOC和SIC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在60—100 cm土层,撂荒地和灌木地SOC和SIC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20 cm土层,SOC/SIC值在农田土壤中(0.80±0.05)最高,而在撂荒地(0.40±0.02)和灌木地(0.50±0.03)最低.在20—60 cm土层,草地和农田土壤的SOC/SIC值在剖面各层显著高于撂荒地和灌木地(P<0.05).在60—100 cm土层,草地土壤中SOC/SIC值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在撂荒地、灌木地、林地(除了60—80 cm土层)和农田土壤中,SOC和SIC含量在各个剖面层次上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草地土壤中SOC和SIC含量则在各个土壤剖面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根据估算,0—100 cm土层SIC储量能够占到整个土壤碳库(SOC+SIC)的60%~80%.草地0—100 cm的SOC储量最高,为C(56.65±4.00)kg/m2,是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1.6~3.7倍,撂荒地的SIC储量最低,为C(51.05±5.11)kg/m2,是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51.1%~57.5%.[结论]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草地、灌木和林地土壤中秸秆、根茬、植株残渣等有机碳源的输入刺激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移过程,有利于大气CO2的截存.而撂荒地地面植被较少、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且易受环境扰动,不利于对大气CO2的吸附固定.此外,灌溉、耕作、施肥等人为因素驱使土壤中碳酸盐向深层土壤运移,导致农田土壤无机碳库在土壤深层积累,对CO2截存作用更大.而灌木地则通过根系水分输送驱动土壤深层碳酸盐向表层运移,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库减少,降低CO2固定潜力.

    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深度SOC/SIC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尤锦伟王俊胡红青王辉...
    1451-1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再生稻系统下,探讨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CK)、水稻秸秆半量还田(SH)、水稻秸秆全量还田(SW)和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SWF)共4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结果]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与CK处理相比,在头季和再生季水稻收获期,秸秆还田处理(SH、SW、SWF)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9.62%~22.63%、20.99%~41.48%;土壤中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8.47%~20.62%、24.71%~30.90%;三个施秸秆的处理间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可以改变水溶性有机质结构,使其结构趋于简单.秸秆还田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在头季水稻收获期,SWF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在再生季水稻收获期,与头季稻收获期相比,CK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秸秆还田下各处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增高趋势.[结论]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腐殖酸组分的含量,促进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从而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

    秸秆还田再生稻田有机碳组分土壤养分

    氮磷配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典型农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焦亚鹏齐鹏王晓娇姚一铭...
    1459-1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组分转化特征和无机磷组分转化的影响因素,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农田磷素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养分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布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不同氮磷配施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氮(N)、磷(P2O5)各设4个水平,分别为0、75.0、115.0、190.0 kg/hm2,两两正交共16个处理.使用顾益初-蒋柏藩法测定收获后耕层(0―20 cm)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组分含量以及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pH、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磷肥回收利用率、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碱性磷酸酶).[结果]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顺序为Ca10-P>Ca8-P>O-P>Fe-P≈Al-P>Ca2-P,无机磷含量主要以Ca-P为主,Al-P、Fe-P、O-P 3种形态占无机磷总量的20% 左右.施磷显著增加土壤各无机磷组分含量,施氮显著降低除O-P、Ca8-P外其它无机磷组分含量,使O-P显著增加.施氮对各无机磷组分比例变化影响较小,Ca2-P、Ca8-P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Ca10-P、O-P所占的比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Fe-P占无机磷的比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基本无变化.本研究土壤有效磷与Ca2-P、Ca8-P、Fe-P、O-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l-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P>0.0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各形态无机磷对有效磷的直接贡献顺序为Ca2-P>O-P>Al-P>Ca10-P>Fe-P>Ca8-P,在本区Ca2-P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Fe-P是潜在磷源.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磷肥回收利用率,降低了全磷、有效磷、pH.施磷显著提高了全氮、全磷、有效磷、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有机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是影响陇中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农田耕层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的关键因子;Ca8-P与全氮、Al-P与磷肥回收利用率、O-P与籽粒产量、Fe-P与地上部生物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各无机磷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氮磷配施能够促进土壤磷素的活化,提高可供植物直接利用的Ca2-P和具有缓效作用Ca8-P、Al-P的比例,降低了土壤中难溶性Ca10-P、O-P的比例,提升了土壤潜在供磷能力.土壤有机碳是调控该区耕层土壤磷组分转化的关键因子.

    陇中黄土高原氮磷配施无机磷组分磷素有效性环境因子

    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熊子怡邱烨郭琳钰郭涛...
    1473-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聚磷酸铵的合理高效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pH不同的两种供试土壤进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培养试验总时长331 h(14天),设置4个磷肥处理:不施磷肥处理(CK),及分别施磷酸二氢铵(MAP)、聚合度4的聚磷酸铵(APP-4)和聚合度6的聚磷酸铵(APP-6)处理;除CK外,其他3个处理均施用P2O583.8 mg/kg,每个处理重复4次.于施肥后第0、3、24、96、144、240和331 h采样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盆栽试验以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磷肥处理:不施磷肥处理(CK),及分别施磷酸二氢铵(MAP)、过磷酸钙(SSP)、聚合度4的聚磷酸铵(APP-4)和聚合度6的聚磷酸铵(APP-6)处理;除CK外,其他处理均以每盆(2 kg土)施N 0.400 g、P2O50.764 g、K2O 0.386 g,玉米苗移栽后第30天收获植株,测定地上部与地下部干重和全磷含量,同时测定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结果]相比于MAP处理,APP处理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在酸性土中,APP-4和APP-6处理的磷肥利用率较SSP处理分别提高了49.5% 和84.3%,在碱性土中较SSP处理分别提高了307.3% 和316.2%.在酸性土中,APP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全磷含量较SSP处理提高了7.9%~12.4%,APP-6处理的玉米地下部全磷含量较SSP处理提高了13.5%;在碱性土中,APP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全磷含量较SSP处理提高了175.0%~177.6%,玉米地下部全磷含量提高了111.2%.APP-4和APP-6处理的玉米植株吸磷量在酸性土中较SSP处理提高了43.3% 和74.0%,在碱性土中分别提高了244.6% 和251.7%.与SSP处理相比,APP处理玉米地上部干重显著提高了17.2%~51.9%,地下部干重显著提高了13.3%~49.5%.[结论]聚磷酸铵比普通磷酸二氢铵能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维持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效果,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聚合度和土壤酸碱性对聚磷酸铵的肥效响应显著,聚合度6的聚磷酸铵肥效显著优于聚合度4的聚磷酸铵,聚磷酸铵在碱性土壤中施用的效果好于酸性土壤.

    聚磷酸铵聚合度有效磷土壤酸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