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旱胁迫对盆栽"川丹参1号"生理指标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邓婉月冷秋彦杨在君余燕...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对盆栽"川丹参1号"(CDS-1)模拟长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其生长情况、生理指标及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CDS-1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干旱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而增加.活性成分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后CDS-1根中酚酸和丹参酮类含量均有所上升,迷迭香酸和丹酚酸A含量在PEG-6000浓度为150g/L时最高,分别为CK的145%和175%,丹参酮类含量在PEG-6000浓度为50g/L时最高,增幅超60%.CDS-1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适应性变化,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PEG-6000浓度为50~100g/L)有利于CDS-1中酚酸和丹参酮类活性成分的积累,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科学控水保证和提高丹参药材的品质.

    川丹参1号干旱胁迫生理指标HPLC活性成分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苗期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娟姜阳明周芳张军...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玉米(Zea mays L.)苗期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机制,以抗旱性具有显著差异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使用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对逆境中玉米苗期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抗旱性强的成单30的株高、叶面积、根长及根重呈上升趋势,抗旱性弱的金玉306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使成单30的地上部干重、根重和干物重等生物产量增加,而金玉306的各生物产量逐渐下降;干旱胁迫导致玉米的丙二醛含量升高,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成单30的变化幅度比金玉306小;干旱胁迫使玉米的叶绿素a/b比值及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成单30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后变化不显著,而金玉306在后期才出现显著变化;干旱胁迫后,成单30与金玉306的脯氨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使玉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的抗旱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玉米苗期干旱胁迫响应机制

    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

    申勇谢昊潘竹栋朱宽宇...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对于培育和筛选氮高效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及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作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观察了两类水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总颖花量、结实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高;氮高效品种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单茎茎鞘重、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剑叶厚度、比叶重、中上层冠层的光截获量及冠层顶部比叶氮含量、氮消减系数和光氮匹配度,上述主要冠层特征与产量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这些冠层特征可作为筛选和培育氮高效水稻品种以及培育高产高效群体的重要指标.

    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叶片厚度比叶重光截获氮消减系数

    不同灌水量下喷施腐植酸对燕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琦孙雯武俊英刘景辉...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灌水量下喷施腐植酸对燕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蒙农大燕1号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灌水量(60、120和180mm)处理下,于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在叶面喷施腐植酸(HA)和等量清水(WT),CK为不喷施处理,分析测定燕麦植株形态、光合参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在60mm和120mm灌水量下,HA处理的株高、单株叶面积、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提高(P<0.05),胞间CO2浓度(Ci)降低,60mm灌水量下各指标增幅高于120mm灌水量;Pn平均分别提高了43.4%和36.3%,单株叶面积平均分别提高了54.3%和34.7%(P<0.05);与CK相比,喷施HA后籽粒产量显著提高,60mm和120mm灌水量下增产率分别达22.7%和18.0%,穗长和单穗粒数均显著增加(P<0.05);而WT处理对植株形态、光合参数和产量等指标无显著影响.180mm灌水量,HA处理Pn和单株叶面积较CK和WT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不显著.综上,在较低灌水量下喷施腐植酸可以改善燕麦光合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并提高籽粒产量.

    燕麦灌水量腐植酸光合特性产量

    甘蔗轮作青饲玉米和花生对甘蔗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范业赓陈荣发闫海锋周慧文...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蔗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甘蔗连作(A)、青饲玉米-青饲玉米-甘蔗轮作(B)和花生-花生-甘蔗轮作(C)3个种植模式,分别测定了连作和轮作前后蔗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调查了甘蔗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A处理相比,B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和细菌数,而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水解性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酸性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下降了2.47×104个/g.2种轮作模式甘蔗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均优于连作,B处理和C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产量和糖分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与相关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轮作使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可能由于轮作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进一步改善了蔗区酸性土壤的pH值,加速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甘蔗轮作甘蔗生长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土壤养分

    棉花化学打顶剂的配制与筛选

    孙正冉吴昊张翠萍张晋丽...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学打顶对于抑制棉花顶端的无限生长和实现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合适的打顶剂则是简化栽培管理的关键.采用自主配制的3种化学打顶剂(Z1、Z3和Z4)和市场上购买的氟节胺(Z2)、增效缩节胺(Z5)和缩节胺粉剂(Z6)3种化学药剂于花铃期(7月26日)进行喷雾(对照为不打顶),于吐絮期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植株上部(第9果枝)、中部(第5果枝)和下部(第2果枝)3个部位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打顶剂均对棉花的株高和果枝始节高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上部果枝长度,增加了棉株的有效结铃数,增加了纤维产量,部分打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的影响,其中Z4处理在株型、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棉花化学打顶剂农艺性状经济性状

    干旱胁迫下外源亚精胺、甜菜碱对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韩多红王恩军张勇王红霞...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菘蓝为试验材料,在10%聚乙二醇(PEG-6000)干旱胁迫处理下,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和甜菜碱(GB)对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生成及膜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75mg/L)和GB(≤30mmol/L)处理可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菘蓝种子的萌发;25~100mg/L的Spd和10~40mmol/L的GB处理均可提高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丙二醛积累和细胞膜透性,可有效缓解干旱胁迫伤害,且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Spd 75mg/L和GB30mmol/L时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75mg/L的Spd或30mmol/L的GB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产生的伤害,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旱能力.

    亚精胺甜菜碱菘蓝干旱胁迫种子萌发生理指标

    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特征

    李文旭吴政卿雷振生姜桂英...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158kg/hm2和1 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河南省粮食作物作物单产气候变化不同区域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瑞杰闫鹏王庆燕许艳丽...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提高叶片净光合效率(Pn)、增强叶片的光合产物供给能力、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A2E1(22.5g/hm2 5-ALA+450mL/hm2 ETH)处理能够增强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调控效果最佳,其中V7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CK)显著提高8.9%,V12期叶片RuBP羧化酶(RuBPCase)和PEP羧化酶(PEPCase)活性比CK分别显著提高65.2%和87.1%,V8和V12期叶片Pn比CK分别显著提高14.8%和24.5%.同时,该处理提高了叶片蔗糖的合成能力,其中V12期叶片蔗糖合酶(SS)活性比CK显著提高85.0%,V11期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比CK显著提高33.1%,V7、V9和V12期叶片蔗糖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69.2%、16.8%和78.6%.在玉米收获期,A2E1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相比CK分别提高了5.4%、6.2%和5.4%,玉米秃尖长显著缩短50.4%.综上所述,5-ALA(22.5g/hm2)和ETH(450mL/hm2)复配能够改善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收获穗粒数和产量,增强其抵抗冠层郁闭效应胁迫的能力.

    5-氨基乙酰丙酸-乙烯利复配剂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生理活性产量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周年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刘佳敏汪洋褚旭齐欣...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轮作模式,其习惯种植密度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间差距较大.本研究旨在为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和玉米匹配适宜的氮肥用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率.选用不同小麦品种(矮抗58和百农207)和不同玉米品种(北青340和登海605)为供试材料,设置农民习惯和专家推荐2个种植密度,0、180和360kgN/hm23个供氮水平,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的农户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高75kg/hm2,相比农户习惯处理,专家推荐种植密度处理下的小麦产量提高了10.0%~15.7%,提升了经济效益.小麦产量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差异,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百农207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玉米的农民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低22 500kg/hm2,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专家推荐处理的玉米产量提高了17.8%~22.7%.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降低趋势,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玉米在N180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

    种植密度施氮量小麦-玉米轮作产量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