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生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蔺儒侠郭凤丹王兴军夏晗...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组学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花生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影响下,大量的花生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被挖掘出来,遗传连锁图谱更加精细化,强化了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花生转基因技术发展.本文对国内外花生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生分子育种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花生分子育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子标记转基因

    烟草Nt14-3-3-like 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宋坤锋郝风声姚欣王静...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寄主范围广泛、传染性极强,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验室前期在不同耐受TMV侵染的烟草品种中筛选出1个表达显著差异的蛋白14-3-3-likeC,在此基础上,对Nt14-3-3-like C基因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取转基因植株;通过qPCR对转基因植株中TMV侵染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14-3-3-1ike C蛋白序列长度为780bp,编码260个氨基酸,具有14-3-3蛋白的典型沟槽结构,但没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转基因材料的qPCR分析发现,在Nt14-3-3-like C基因抑制的植株中,病原防卫和光合途径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表明Nt14-3-3-likeC可能通过抑制病原防卫和光合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参与TMV对烟草的侵染.

    TMV14-3-3蛋白病原防卫基因克隆

    对热带玉米种质群体控制双亲混合选择适应性的评价

    张艳茹杨子和杨荣韩建...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1份非洲玉米种质合成基础群体AC0主要性状适应性改良效果,利用联合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群体间性状变异程度.结果 表明,改良群体AC1和AC2的株高分别比AC0提高了8.60%和11.6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位分别比AC0提高了11.34%和1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改良群体AC1和AC2的穗长与AC0相比分别降低2.60%和提高1.57%,AC1与AC2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与AC0相比,AC1和AC2穗行数分别提高了2.44%和1.1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与AC0相比,AC1和AC2的秃尖长分别提高了0.75%和13.1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虽然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热带种质产量性状早期改良进展较小,但随着改良的进行,群体多数性状的袁型变异系数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小或有所增大,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较好地保持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玉米热带种质控制双亲混合选择适应性改良性状

    12个主产区历史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

    段振盈徐新玉李星李在峰...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的环保有效途径.用12个小麦品种及35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系在苗期接种19个不同毒性的叶锈菌生理小种,通过基因推导和系谱分析发掘待测品种中的抗叶锈病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进一步验证;在田间接种强毒性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成株期病情严重度与普遍率调查,筛选慢锈性品种.结果 表明,在石新828、百农321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9个品种中检测到Lr1、Lr26、Lr34、Lr37和Lr46共5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中发现多个抗性基因.成株期筛选出百农3217、平阳2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碧蚂4号、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10个慢叶锈性品种,其中碧蚂4号和小偃6号等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探究这些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基因推导分子标记抗性基因慢锈品种

    玉米HSP9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曹丽茹王国瑞张新魏良明...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激蛋白90 (HSP90)广泛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且积极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为全面解析玉米HSP90基因家族信息,对HSP90基因家族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基序(motif)、GO富集和组织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ZmHSP90-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关系.结果 显示,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1个ZmHSP90家族基因,被划分为5个亚族(Ⅰ~Ⅴ);相邻进化树分支上的ZmHSP90基因具有相似的motif和基因结构;GO富集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均参与了蛋白质折叠过程;表达模式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ZmHSP90-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ZmHSP90-1基因在耐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中具有更高的表达量,且积极响应干旱和复水过程;蛋白互作预测显示,ZmHSP90-1可能与其互作蛋白协同响应非生物胁迫,发挥生物学功能.

    玉米热激蛋白90表达水平干旱响应蛋白互作

    不同作物光合蛋白复合物的提取及比较分析

    王儒情华玮刘军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子叶C3光合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本氏烟草、单子叶C3光合模式作物水稻和C4光合玉米、双子叶C4光合白花菜、C3-C4光合中间型Moricandia suffruticosa (MS)二倍体物种以及多倍体C3作物油菜、大豆和花生为材料,运用蓝绿温和胶[Blue Native (BN)-PAGE]技术手段,在生化分子水平对C3与C4型、单子叶与双子叶、二倍体与多倍体不同作物光合复合物的差异进行解析.首先以拟南芥为材料优化BN-PAGE体系,证明在膜蛋白非离子型去垢剂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n-Dodecyl-β-D-Maltopyranoside,DM)终浓度为1%、处理时间为10min时增溶效果最好.然后用优化后的体系比较不同作物种间光合/类囊体膜复合物的差异.结果 表明,光合复合物及其相应代表性亚基在蛋白丰度和组成形式等方面显著不同.与C3、双子叶和二倍体植物相比,C4、单子叶和多倍体作物中光系统Ⅱ (PSⅡ)核心蛋白D1在复合物中的含量升高;水稻中Cyt b6f含量最高,不同作物之间Cyt b6f核心亚基Cytf丰度差异较大;玉米中光系统Ⅰ(PSI)核心亚基PsaA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8种作物,且C4作物高于C3作物;单子叶植物中ATP酶复合物核心亚基CFlβ含量显著高于双子叶植物.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植物间光合蛋白复合物差异,为改良作物的光合性状和提高光合效率提供参考.

    光合作用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蓝绿温和胶电泳光合蛋白作物

    山西省不同年代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抗旱性特征分析

    王云乔玲闫素仙武棒棒...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 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性状抗旱性演变

    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差异分析

    高杰李晓荣封广才李青风...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新老两代酒用糯高粱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更替,贵州省酒用糯高粱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逐步提高,新品种较老品系2年平均分别增加25.5%、23.4%和35.2%;新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占比平均分别为32.6%和31.2%,显著高于老品系;新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平均分别为65.2%和49.6%,较老品系分别提高10.2%和12.2%;新品种的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分别较老品系增加12.1%和32.5%,其中新品种的叶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分别较老品系提高3.0%和4.1%.同时贵州糯高粱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能力的增强促成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从而提升了贵州糯高粱新品种的产量.

    糯高粱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素转运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刘歆杨芳邓军波汪嫒嫒...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英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 24份,类群Ⅲ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大豆品系江汉平原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泰山/泰科麦系列小麦遗传解析

    亓晓蕾李兴锋吕广德王瑞霞...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不同年份育成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和染色体区段/位点,明确其亲缘关系远近和遗传差异.分析可知,获得的2029个SNP基因位点在B基因组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A和D基因组;在7个同源群中,第3和第6同源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第1和第4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1条染色体中,3A、1B、6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1A、6A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对21份供试材料依据审定(育成)年份分析其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年份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1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大致可聚为4个类群,同一年份的品种一般聚在一起,与其系谱关系吻合.构建并分析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图谱发现,00s、10s和现在育成的小麦品种(系)共有SNP和共有染色体区段分别主要在A、D和B基因组,对应已发表性状同不同年份育种目标吻合.同时发现21份供试材料均含有25个共同SNP位点,分布在1A、5A、6A、7A、2B、3B、6B、1D、2D、3D和7D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NP位点数目均不相同,通过对应已发表性状进一步证实在品种(系)组配与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灌浆速率和抗病等性状的选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组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小麦SNP标记聚类分析基因型图谱染色体区段/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