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黄芪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张旭丽王瑞军郗小倩冯学金...
    204-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黄芪幼苗对不同水分亏缺程度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同芪16-1"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程度、胁迫时间及恢复浇水对黄芪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4、8d处理,随胁迫程度加深及胁迫时间延长,黄芪幼苗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根长、地下部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逐渐升高,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大量积累;中度干旱胁迫12d处理,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显著减少,其余指标变化趋势与4、8 d处理基本一致.重度干旱胁迫下,随胁迫时间延长,除MDA和Pro含量持续升高外,其余指标均逐渐下降.复水后,轻度、中度胁迫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重度胁迫未能完全恢复,且胁迫时间长的处理仍与对照差异显著.由此表明,"同芪16-1"幼苗具有一定的抗旱性,从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综合分析,不影响幼苗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相对含水量为50%~60%,胁迫时间不大于8d.

    黄芪干旱胁迫复水幼苗生长生理特性次生代谢产物

    氮肥与生物炭互作对设施番茄生长及根结线虫病害的影响

    周琦吴芳王振龙徐志鹏...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氮肥和生物炭互作对番茄生长及根结线虫病害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氮肥和生物炭的施用量,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二因素(氮肥和生物炭)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施氮量(N1:0mg/kg 土,N2:200mg/kg 土,N3:400 mg/kg 土)和 3 个施生物炭量(C1:0g/kg 土,C2:2g/kg 土,C3:4g/kg 土)不同组合处理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根结线虫指标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生物炭和二者互作效应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根结线虫指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或显著水平(P<0.05).随着施氮量和生物炭量的增加,番茄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结数、根结线虫数、虫卵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C3处理下达到最低值;N2C3处理下叶面积、净光合速率、产量、维生素C等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结线虫数和虫卵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已感染根结线虫病害的设施土壤(全氮1.52 g/kg,有效磷191.9mg/kg,速效钾323 mg/kg)中,当氮肥的施用量为200 mg/kg 土,生物炭的施用量为4g/kg 土时利于番茄生长,品质较优,对根结线虫病害有较好的防效.

    番茄生物炭产量品质光合特性根结线虫

    减量施氮对春小麦不同器官氮肥利用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路佳慧王爽李云郭振清...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冀东地区春小麦适宜施氮量,以春小麦"津强11"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80(N80)、160(N160)、240kg/hm2(N240),分析了减量施氮对春小麦器官生长、各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氮肥利用效率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利于小麦后期氮素积累与转运,N80和N160处理时,花后氮素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29.63%和28.53%,显著高于N240处理(18.23%);小麦生育后期N80处理的鞘、秆、籽粒氮素积累量最大,分别为5.04、10.35、143.73 kg/hm2.籽粒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N80>N160>N240;N80处理籽粒含水量、湿面筋含量均达到最大值,N160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可以提高小麦的后期加工品质.综合考虑,建议冀东地区春小麦种植的最佳施氮量为80~160 kg/hm2.

    春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氮肥利用率加工品质

    烟地套种甘薯龙紫9号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黄艳霞陈根辉林建富郭其茂...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甘薯品种龙紫9号在烟地的高效栽培条件,利用正交试验L9(34)研究套种时间、栽插方式和肥料对龙紫9号鲜薯产量、大薯率、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龙紫9号鲜薯产量的影响依次是栽期(A)>肥料(C)>栽期与肥料互作(A×C)>栽插方式(B),组合A2B1C2在6月1日栽种、两烟株之间垄两边对角栽插两株薯苗、施用腐殖酸肥15kg/hm2配合复合肥225kg/hm2的处理鲜薯产量最高.各处理对龙紫9号大薯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栽期,组合A1B1C1在5月20日栽种、两烟株之间垄两边对角栽插两株薯苗、施用复合肥450 kg/hm2的处理大薯率最高.各处理对龙紫9号淀粉含量的影响依次是肥料(C)>栽期(A)>栽期与肥料互作(A×C)>栽插方式(B),组合A1B3C3在5月20日栽种、两烟株之间垂直于垄栽插两株薯苗、施用海藻酸肥16 L/hm2配合复合肥225 kg/hm2的处理淀粉含量最高.各处理对龙紫9号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甘薯龙紫9号烟薯套种高效栽培

    小麦高低畦栽培模式对病虫草害发生的影响

    张路生常慧红张宇帆韩小伟...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低畦栽培模式对小麦病虫草害的影响,设置2种栽培模式(小畦平作:SFB;高低畦:HLB),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与小畦平作相比,高低畦处理下杂草为害明显减轻,数量降低22.26%~27.87%,鲜重降低50.06%~66.94%.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蚜虫、红蜘蛛和麦叶蜂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高低畦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较小畦平作处理降低4.65%~28.81%,而蚜虫和麦叶蜂发生数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高低畦模式下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茎基腐病病株(叶)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所降低.因此,该模式在黄淮海井灌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模式下应重点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麦叶蜂等病虫害,也需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监测.

    小麦高低畦栽培模式病虫草害

    种植密度对春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周雪韩芳苏乐平李星星...
    24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西北春谷区3个谷子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延谷14号、长生07和晋汾107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分别为39万(D1)、51万(D2)、63万(D3)和75万株/hm2(D4),研究种植密度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株高增加,谷子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逐渐降低.谷子产量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延谷14号在D3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5969.65 kg/hm2,长生07和晋汾107在D2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4606.47和4710.69 kg/hm2.春谷中晚熟区谷子适宜种植密度为51 万~63 万株/hm2.

    谷子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几种杀菌剂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

    郭婷刘雨薇吴进蓉班瑞娟...
    247-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荞麦茎溃疡病是影响荞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选用常用真菌杀菌剂,测定其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生物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40%氟硅唑EC、25g/L咯菌腈FS、15%三唑酮WP、40%福美·拌种灵WP抑制作用较好,其中40%氟硅唑EC 500 μg/mL抑制率最高,为89.7%,有效浓度ECs0为1.56μg/L.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中,250 g/L嘧菌酯SC 675~855 mL/hm2、40%氟硅唑EC 150~375 mL/hm2、250 g/L吡唑·醚菌酯EC 570 mL/hm2、40%福美·拌种灵WP 0.15~2.85 g/hm2和50%氟啶胺SC 375~480 mL/hm2防治效果较好,产量和净利润明显提升.生产中,荞麦茎溃疡病可以使用嘧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福美·拌种灵和氟啶胺沟施防治.

    荞麦荞麦茎溃疡病丝核菌生物活性化学防治

    马铃薯疮痂病生防链霉菌菌株PBSH9发酵条件优化

    宋亚迪郭婷修志君王丽玮...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发酵液菌量为筛选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筛选菌株PBSH9的最佳碳源、氮源、接种量、pH、温度及培养时间,以优化发酵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小麦麸皮最有利于菌株PBSH9的生长,将小麦麸皮以1%浓度替代高氏1号培养基的可溶性淀粉时,菌株PBSH9发酵液菌落数为1.04×10 11 CFU/mL,抑菌率为60.3%;豆粕饼粉最有利于菌株PBSH9的生长,以0.5%浓度取代高氏1号培养基的硝酸钾时,菌落数及抑菌率最大,分别为1.24×10 11 CFU/mL和55.6%;将浓度为1x10 8CFU/mL种子液以4%比例接种到高氏1号培养基中,发酵液菌量和抑菌率最大,菌落数为1.45×10 11 CFU/mL,抑菌率为71.9%;菌株PBSH9 pH 6.0~7.0抑菌率最高,分别为66.3%和65.8%;28 ℃时发酵液菌落数和抑菌率最大,菌落数为1.02×10 12 CFU/mL,抑菌率为69.1%;在优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6d时,菌量最大,抑菌率(71.9%)最高.

    马铃薯马铃薯疮痂病链霉菌生防菌发酵条件

    《作物杂志》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