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兴通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兴通讯技术
中兴通讯技术

谢大雄

双月刊

1009-6868

magazine@zte.com.cn

0551-65533356

230061

合肥市金寨路329号凯旋大厦1201室

中兴通讯技术/Journal ZTE Technology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为学术性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通信类专业刊物,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1995年创刊。杂志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刊。杂志为大16开本,用纸讲究,装帧精良,封面、封底都作哑光塑封处理,内文彩色印刷,每期发行量为15000份。   杂志力求“新、专、融、实”的办刊特色,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目前,《中兴通讯技术》的发行面覆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网络通信、中国广电、中国卫通等各大运营商,军队、煤炭、石油、电力等专网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电信制造商、新闻媒体、行业主管机构等领域。  杂志通过介绍、探讨通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传播电信知识,交流推广新业务、新经验,报道通信行业各类信息以加强通信界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展现国内外通信领域发展动态,促进通信领域科研、生产、教学、市场之间的有效联合,发掘和培养技术人才,为振兴民族通信产业做出贡献。  杂志编委会现有编委55人,编委会主任钟义信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侯为贵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主任陈锡生为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教授、知名交换技术专家,编委均为通信领域各专业的著名专家。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以中兴通讯强大的经济、技术与产业化平台为支撑,以中兴通讯的品牌形象与业界知名专家把握的最新通信技术为牵引,以中兴通讯遍布国际120多个国家和国内60余个营销服务网络为延伸,将杂志直达目标客户群。杂志这种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力地密切了读者、作者及客户间关系,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热切希望与业界朋友一起,共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Critical MTC的无连接传输

    李志岗袁志锋董展谊李文斌...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键机器类通信(Critical MTC)对时延和可靠性都有极高的要求.支持海量Critical MTC的终端是一个巨大挑战.提出了一种面向海量Critical MTC终端的无连接传输方案.为了降低时延,提出了基于竞争的无连接单次传输方案;为了实现高可靠性,设计了具有极低导频碰撞概率的稀疏正交多导频.进一步利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增益来提高可靠性以及在空域复用大量用户.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可以支持海量Critical MTC终端,同时满足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严格要求.

    无连接传输CriticalMTC低时延高可靠导频碰撞稀疏正交导频

    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下的多用户快速波束训练

    司源禹宏康陈艺戬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线阵列孔径增加提升了波束赋形增益,但更窄的波束使得传统的波束训练方法开销成倍增加,制约了系统支持的用户数目.研究了基于哈希函数的快速、低复杂度新型波束训练方案,可以用较低的训练开销在支持更多用户的同时进行波束训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机及固定两种码本设计方法,并对波束对齐成功概率进行理论分析.由于推导得到的波束对齐成功概率是一个复杂函数,无法用于指导码本设计,为此,研究提出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指标用于评估码本生成参数对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所提波束训练方案能够以低训练开销快速实现多用户波束对齐,同时具有高准确性.

    波束训练多用户哈希函数码本设计性能分析

    异构大规模分布式网络设计与性能评估

    叶新泉卢光延陈艺戬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面向6G的异构大规模分布式网络(Het-LDN).该网络由大量异构的分布式无线节点构成,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易部署和易扩展等特征,满足未来无线通信的各项需求,包括实现极致的蜂窝系统容量,保证超高可行性传输,支持海量用户同时接入和取得一致性的用户体验.介绍了分层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与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案,并通过仿真实验展示了用户吞吐量的性能优势.认为该网络可成为面向6G的具备强竞争力的商业化解决方案.

    异构大规模分布式网络无线前传节点选型传输设计性能评估

    下一代多址接入技术的挑战与关键进展

    陈为艾渤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一代多址接入技术将突破以正交性为基础的设计原则,通过非正交性的设计和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更高的谱效和能效.针对海量随机接入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面临的不同挑战,认为不同的接入方法与接收机设计可大幅提升大规模接入与数据传输的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多基站协作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为下一代多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海量随机接入NOMA人工智能大规模MIMO

    数据中心光模块技术及演进

    张平化王会涛付志明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力需求提升带动网络带宽成倍增加,数据中心能耗呈指数型增长.针对低功耗、高带宽的技术需求,硅光、共封装光学(CPO)等技术有望成为长期解决方案.硅光芯片采用光互联,叠加CPO技术,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共同封装,在速率提高的同时大大缩减功耗.液冷技术、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LPO)、相干技术及薄膜铌酸锂等技术成为光模块优化主要新趋势.LPO在高线性度跨阻放大器(TIA)/驱动芯片厂商大力推动下或可快速落地.相干精简版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2 km以内传输距离方面有竞争优势.

    硅光CPOLPO薄膜铌酸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