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兴通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兴通讯技术
中兴通讯技术

谢大雄

双月刊

1009-6868

magazine@zte.com.cn

0551-65533356

230061

合肥市金寨路329号凯旋大厦1201室

中兴通讯技术/Journal ZTE Technology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为学术性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通信类专业刊物,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1995年创刊。杂志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刊。杂志为大16开本,用纸讲究,装帧精良,封面、封底都作哑光塑封处理,内文彩色印刷,每期发行量为15000份。   杂志力求“新、专、融、实”的办刊特色,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目前,《中兴通讯技术》的发行面覆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网络通信、中国广电、中国卫通等各大运营商,军队、煤炭、石油、电力等专网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电信制造商、新闻媒体、行业主管机构等领域。  杂志通过介绍、探讨通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传播电信知识,交流推广新业务、新经验,报道通信行业各类信息以加强通信界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展现国内外通信领域发展动态,促进通信领域科研、生产、教学、市场之间的有效联合,发掘和培养技术人才,为振兴民族通信产业做出贡献。  杂志编委会现有编委55人,编委会主任钟义信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侯为贵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主任陈锡生为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教授、知名交换技术专家,编委均为通信领域各专业的著名专家。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以中兴通讯强大的经济、技术与产业化平台为支撑,以中兴通讯的品牌形象与业界知名专家把握的最新通信技术为牵引,以中兴通讯遍布国际120多个国家和国内60余个营销服务网络为延伸,将杂志直达目标客户群。杂志这种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力地密切了读者、作者及客户间关系,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热切希望与业界朋友一起,共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G无线系统技术专题导读

    王志勤黄宇红王东明
    1-2页

    6G智简无线网络

    黄宇红王启星李娜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5G的发展激发了更多的业务创新,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维的业务需求。为了更高效支持不同场景的差异化、碎片化、定制化需求,6G无线网络需结合5G的经验,在服务模式、技术能力、发展范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通过构建异构硬件云平台底座、通感算智融合内核、按需动态服务编排中枢,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实现网络对千行百业的精准赋能。

    6G按需服务通感算智融合

    柔性智简深度边缘节点

    王晴天王栋李泽旭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驱动6G网络智能化,而边缘侧作为网络最先接入业务的部分,需要为新型业务提供低时延智能化服务。提出了一种深度边缘节点架构,该架构在网络边缘侧能够实现通信、算力、智能和数据的融合。剖析了支撑深度边缘节点的柔性智简和智能可编程技术,认为网络的柔性和智简可编程技术将是未来网络逐步实现按需定制和自优化的关键技术。

    深度边缘智简网络6G

    面向6G的无蜂窝无线接入网技术

    吴越王东明尤肖虎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蜂窝无线接入网(CF-RAN)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对6G的典型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指标均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介绍了多天线技术以及网络架构的演进,包括无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CF-mMIMO)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无蜂窝无线接入网架构。接下来,探讨了无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对6G典型的应用场景的支撑,包括基于无蜂窝系统的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超可靠低延迟通信、感知和通信融合、泛在连接场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通信融合对无蜂窝系统的支撑,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无蜂窝无线接入网实现架构,以及该架构对6G部分关键技术指标的支撑。

    无蜂窝大规模MIMO无蜂窝无线接入网6G

    AI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魏兴光刘静陈嘉君谢鹏翔...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智融合作为6G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旨在通过人工智能(AI)与6G通信系统的深度结合,实现双向赋能。全面综述了AI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介绍了AI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展望了AI在6G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认为AI技术将在6G时代与传统算法共存,未来引入统一的AI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CSI增强波束管理定位增强移动性管理网络节能负载均衡

    6G物理层原生AI技术

    田文强沈嘉肖寒刘文东...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6G系统的空口AI化演进,需要对研究的路线、所受的限制条件、基础问题、技术趋势,以及期待的突破与改变做出客观和明确的判断,以便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获得理论与工程上的增益与突破,具体包括:引入AI的6G一体化、系统化构建,形成基于AI的新传输方案与新空口设计,考虑面向AI的生命周期管理与解决方案。在物理层原生AI技术方面,具体分析了零开销叠加导频设计、信道与无线环境语义通信,以及两项重点6G AI潜在技术方向。本研究可对未来6G系统AI化的技术推进和标准化提供有益参考。

    6G系统AI化6GAI新空口6GAI生命周期管理零开销叠加导频信道与无线环境语义通信

    6G星地融合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

    缪德山邓凌越孙建成徐晖...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与卫星网络的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5G非地面网络(NTN)系统已实现星地网络在标准体制层面的融合,在向6G的技术演进中,星地网络将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包括标准、设备、资源和业务等多个方面。从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出发,本文提出星地融合的网络架构,分析星地融合网络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的技术趋势进行展望。

    星地融合6G网络架构协同传输

    面向6G的星地融合网络频谱共享技术

    瞿重希毛浩斌许憧张远钧...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星网络被公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现有的地面蜂窝网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星地融合网络,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海量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宽带接入服务。而两网如何高效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缓解同频共存干扰成为当前的技术难点与热点问题之一。分析了星地融合网络频谱共享时存在的典型干扰类型,并对星地频谱共享场景中系统间干扰进行了仿真。介绍了星地频谱共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技术,并总结了星地融合网络频谱共享面临的挑战。

    6G星地融合网络频谱共享同频干扰

    基于现实网络数据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网络覆盖预测与优化

    李昕昊韩凯峰朱光旭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基于人工经验、试错迭代的低效方法已无法适应未来多功能网络的参数优化。为了提升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网络的优化效率以及服务质量,亟需建立系统级的全局网络性能建模与优化新范式。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6G的ISAC网络覆盖预测与优化框架。该框架利用离线的现实网络数据与多波束信道建模的方法,实现任意天线参数下的ISAC网络性能预测,并且利用零阶块坐标下降等数学优化工具求解黑盒优化问题,实现网络参数的精准寻优。基于所提框架,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空地协同ISAC网络进行了系统级性能仿真,并对低空用户进行感知性能优化,对地面用户进行通信性能优化。基于真实现网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性能上显著超越了传统的建模与优化方法。

    网络智能优化技术通信感知一体化本地化信道估计覆盖预测零阶优化低空经济

    面向6G典型场景的无线系统研究

    王志勤杜滢沈霞焦慧颖...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6G无线系统作为6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关键技术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通信、智能、感知、计算等多个维度的性能。预计6G系统设计将以沉浸宽带通信为基础,支持人工智能和通信融合、通信和通感一体化、泛在连接场景,并可与5G配合,全面支持物联网应用。针对这些典型场景,分析6G无线系统需要重点研究的技术要素。

    6G智能感知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