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国天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

    何青翰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秩序"的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及其所裹挟的西方宗教的内在矛盾,西方现代文明所构造的秩序形态在本质上是失序的.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家国天下"的秩序安排深度关联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重塑"家""国""天下"的内在结构与意义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家国天下"的秩序格局焕发蓬勃生机.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呈现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群己协调"等特点,从而为克服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现代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家国天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秩序精神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辩证方法

    曹建文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知识体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知识脉络、知识生产、概念范畴方面,还是在逻辑生成、体系结构和话语表达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深受西方知识体系影响的"他在"和"他为"遮蔽.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点在于体现"自主".坚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既看清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来路",又始终明辨"进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既守住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魂脉"与"根脉",又坚持推陈出新;坚持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我",又符合体现共性.这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的辩证方法.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自主性辩证方法

    回到马克思:一种方法论上的学术历练——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研究

    张一兵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式地"回到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的历史文献奉为不变的教条,而是要真实地呈现马克思的思想在那段历史中经历的复杂的曲折,而去掉那些站不住脚的诠释,恢复真正的马克思思想.列斐伏尔将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哲学上对直观物的透视方法联系起来,提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正是建立在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直观"物质"的证伪基础之上的.这正是经济拜物教批判的现实基础.

    列斐伏尔物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异化

    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总体面相——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探讨

    程丙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象征克罗伊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文本符号.就彼时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总体面相,学界解读的"成分还原"倾向,不同程度地遮蔽了文本中富有生命力的叙事逻辑.首先,以"现实的差别"为"阿基米德点",通过辩证地分析家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开始从"真正活动着的"现实中考察国家机体总体构成.其次,立足现实本位的理论地平,在解蔽黑格尔"行进的神"的过程中,马克思厘清作为"国家的材料"的广大民众与制度、主权、行政、立法等国家存在要素的内在耦合性,尝试性地建构国家治理总体方案.最后,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限度,马克思以出离传统的扬弃自觉追问国家制度的谜底,提出"真正的民主制"构想,以期创设克服国家异化的未来国家总体形态.由此,回归文本语境以梳理马克思思想叙事内在自洽的逻辑形态,能够更加合理地揭开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总体面相.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家观克罗伊茨纳赫时期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

    耿仁杰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批判,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起点.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反驳民粹派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理解;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歪曲为黑格尔的"三段式",廓清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批判民粹主义的唯心史观、英雄史观,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民史观.通过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哲学思想,列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这为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革命问题的典范.

    列宁俄国民粹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

    马一浮经学-哲学系统的理论特色——从"解释学循环"的角度看

    李景林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艺论"是马一浮思想学术的基本架构.马一浮的六艺论既是一个经学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或哲学的系统.马一浮自觉继承孔子以来"寓作于述"的立言传统,通过六艺论经学系统的建构来表出其哲学思想.他的六艺论,在"道""道术"的层面上,把六经理解为一个内在相互关联的义理系统和意义整体,通过统类、总别、经义,以及始教和终教间的交涵互摄、互通互诠来揭示义理,形成了一个具有"解释学循环"结构特征的经学诠释体系和哲理体系.马一浮这一注重经典自身生命整体性和思想连续性的学术理路,在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的学术潮流中,可谓空谷之足音,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思想文化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述作统类总别始教终教

    从"超心性学"到"形而上学":"Metaphysics"汉译的演变、影响及启示

    韩立坤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Metaphysics的拉丁文在晚明时期传入后,其汉译词的内涵经历了复杂的演变,且该词始终是中西哲学比较的核心概念.受其影响,不同时期学界也从以下四种学术范式来理解本土"形而上者"之学:超越感觉经验的"超感觉之学";超越科学知识的"格物后学"与"超形气学";被科学知识拒斥的类似Metaphysics在西方语境中的"存在论"与"本体论";与Metaphysics不同的"体用论""心性论"与"境界论".Metaphysics的译词内涵,影响到中国哲学在何种意义上与其进行异同定位,也是引发中国哲学知识形态合法性之主要诱因.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形而上学"概念时,需要厘定其具体语境与语义,才能避免内涵交叉带来的理解偏差与立场偏好,以使其更好服务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形而上学本体论心性论境界论

    主体性问题与"日本哲学史"探索转向——"日本哲学史"仅以近现代文本为对象探因

    林美茂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学界关于"日本哲学史"的探索从最初立足于对明治以前经典文献的考察与阐述,转向了以明治后的文本为对象的研究,这种转向的根本原因源于对日本主体性的追求.由于意识到明治以前的日本经典文献只是以汉学为主体进行的论说,为了寻求所谓的日本性,日本学界将明治之前与之后的学术史进行区别对待,把近代以前的文献归入"日本思想史"研究领域,只将近代以后引进和接受西方哲学过程中出现的哲学文献作为"日本哲学史"研究对象,这导致迄今尚未出现一部得到普遍认可的通史性"日本哲学史".这一极具日本特色的学术现象在形式上体现为日本学界对何谓"哲学"的认识分歧,实质则是学者们寻求确立日本哲学与思想"主体性"而采取的无奈抉择.

    日本哲学史文本选择近代前后主体性

    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的认识论基础剖析

    王伯鲁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预防为主理念的主导下,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科技研发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活动的专业性、风险性、长衍生链条及多重负效应等特点,使其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认识对象,人们普遍面临着认识迟滞、预测未来困难、检验或评价预测标准不匹配等一系列认识论难题,导致当今的科技发展陷入科林里奇困境.针对这一系列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说明认识论难题的由来、正视预测未来的困难、修正和补充预测检验标准、澄清科技伦理治理实践中的"瞄准"机制、夯实科技伦理治理的认识基础等,进而改善和提升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成效.

    科技伦理治理认识论基础预测未来检验预测标准"瞄准"机制

    论柏拉图《泰阿泰德》的"知识"定义

    曹青云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提出了关于"知识"的三个定义,即知识是感觉、知识是真信念和知识是"真信念加逻各斯".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定义在对话中均被否定了.然而,柏拉图通过对"逻各斯"之含义的探讨挽救了第三个定义.本文认为,柏拉图所支持的知识论并不是法恩所谓的"知识的交互关系模式"和融贯论的,而是基础主义的,即对一个对象的知识应被还原为构成它的原因的知识.《泰阿泰德》给出了一个关于知识的"弱的"定义,即知识是真信念,当且仅当这个信念是关于认知对象的区别性特征即原因的,并且获得这个信念的活动不是偶然的,而是包含了对原因的理解.与柏拉图中期思想中的知识标准相比,这个定义在认知对象方面允许从信念过渡到知识,而在认知主体方面允许渐进的理解.

    《泰阿泰德》柏拉图知识逻各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