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巩固

    赵剑英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并阐释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概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为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提供强大文化力量,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根本所依,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障自身文化安全,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构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巩固网络空间中华文化主体性,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

    探寻批判施蒂纳的另一条线索——施蒂纳与晚期谢林的思想关联

    刘森林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蒂纳使用的三个关键概念"无""唯一者""独自性",晚期谢林在《启示哲学讲稿》中都使用过.讲稿当时虽未正式出版,却在柏林早有流传.通过费尔巴哈,施蒂纳也知晓晚期谢林思想.施蒂纳把谢林那功成圆满之自在显现、正面和积极的"无"(Nichts),转化成了激进否定物质和精神偶像的否定性的"无",并把谢林"无"的创造性和潜能性意蕴激进化,使"无"成了一个没有基础和前提的空洞化的东西.通过谢林区分的上帝、耶稣、亚当三个层次以及自己添加的古代人、近代人两个层次,施蒂纳把谢林那整全一体的"唯一者"(Das Einzige)转化成与众不同的每个个体的"唯一者"(Der Einzige);把谢林那象征着本己、自私、孤立等局限性的独自性(Eigenheit),转化成完全正当、有待自我实现的完满和积极存在.施蒂纳与晚期谢林思想的隐秘关联,为我们批判施蒂纳,揭示其与宗教启示的内在关系,补充了一个新的路径.

    施蒂纳谢林唯一者独自性

    《资本论》中空间批判的四重路径

    张欣然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空间哲学研究的兴起,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备受关注.实际上,空间不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维度,而且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的重要视域.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表现为:"空间压缩时间"代表的资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时间消灭空间"代表的全球人文地理重塑及其资本逻辑动因批判、"空间资本化"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批判、"资本空间化"代表的资本与空间关系二重性批判.这四者共同搭建起马克思空间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话语架构,为推进当代空间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也为无产阶级在新历史条件下反对新帝国主义全球扩张、反抗空间压迫、重拾空间权力的革命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资本论》马克思空间批判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生命政治理论的可能性向度

    张海满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挖掘马克思的生命政治理论是当前生命政治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生命政治理论在本质上是以生命为核心视域并指向"资本主义政治"的批判性理论.我们不仅要看到马克思在生命政治理论的生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作用,更要把握到马克思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对生命政治批判的拒斥.这一奠基与拒斥的张力关系是我们呈现马克思生命政治理论的前提与支点.相对于生命政治理论的"肉体生命"视域,马克思更为关注的是表现为"现实的个人"与"阶级"的"社会生命",这是马克思生命政治理论的特质所在.马克思的生命政治理论寓于他的阶级分析之中,因此,其生命政治理论必然要以"阶级范式"得到呈现.

    生命政治马克思福柯阶级范式

    反形而上学:马克思与现象学

    郁欣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对传统西方哲学内在批判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是后黑格尔哲学以来的反形而上学的一个隐秘开端.马克思的反形而上学的切入点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性生产实践.这种物质性生产实践作为一种具身性实践,不同于以往西方哲学的实践概念.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的反形而上学和现象学的"面对实事本身"一样,代表着思维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哲学并非如海德格尔所断定的那样,代表着形而上学的最后可能性,相反,正是基于具身性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哲学标志着反形而上学的彻底化;而海德格尔的哲学由于缺乏与现实紧密关联的身体概念,其反形而上学是不彻底的.

    马克思现象学形而上学具身性实践海德格尔

    二十世纪中国的理学儒者——蒙文通的中期理学思想研究

    陈来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4年蒙文通《儒学五论》出版,这一时期是蒙文通学术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其理学思想成熟的阶段,我们可把这个阶段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发展的中期.在《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一文的《后论》部分中,蒙文通指出,朱子学的弊病是格物穷理,阳明学的弊病是满街尧舜,这两种弊病都根源于对理气问题、天道和人道问题的不当处理.蒙文通认为朱熹、王阳明没有重视作为儒家思想与理学思想核心的"择善"与"思诚".朱子主张即物穷理,忽视了思诚,王阳明讲满街尧舜,忽视了择善.虽然蒙文通对朱子、阳明学说的分析不完全合理,但其中反映的他个人的理学思想是值得注意的,他坚持理气不离不杂,坚持理欲分辨别择,体现了对理学主流思想的继承.在与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蒙文通的理学思想从形式到内容都更为传统,可以说蒙文通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理学儒者,理学是他个人精神生活的依托,在这一点上他与明清理学学者似无二致.

    蒙文通理学思想理气朱熹王阳明

    《管子》以"理"为核心的政治秩序建构途径及思想特征

    荆雨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子》之"理"是其政治秩序建构的核心概念和观念."理"与道的同异关系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使其能够表现道、接续道继而成为法的本原根据,因而形成"理-法"或"道-理-法"的政治秩序结构;《管子》之"理"具有天道公理、阴阳之理的超越向度,并与常、则、名等概念一起构成了与天地同构的普遍性秩序;《管子》之"理"还包含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之义,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共同形成了"理义"秩序.《管子》以"理"为核心融理法、理则、理义为一体的政治秩序的建构途径,体现了其法、道、儒融合的整体思想特征.

    《管子》政治秩序黄老道家

    从《德充符》看庄子德概念的道物二重性

    徐莹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的早期含义与天命密切相关,且最初得自帝和天.庄子之"德",首先是一个表示道的概念,主要内涵是内在于万物的道,这使庄子之"德"具有道物二重性:道性是指万物之德共同具有的道的属性,此为德的同一性;物性是指"万物各有其德"中德的个体属性,此为德的分别性.对人而言,德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从道的角度讲,是德;从人和万物的角度讲,是性.德不是道与性的中介,德和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德充符》中塑造了诸多形残德全、形全德残的形象,表达着德与形的对立.但德与形同出于道,二者同根同源,原本并不对立.德形之争是道性与物性的冲突,是人成为人之后,由于对名、利、智、识等人为之物的过度使用和追求,使天然的内在生命遭到戕害而导致的一种人为对立.解除此"天刑"之桎梏的方法是"吾丧我".离形去智之后,被外物、被人为遮蔽的天德彰显并充实起来,人类用这种"内在于自身的道",便可与天地万物、与大道融为一体.而形残德全者具有的那些神奇能力,是道的力量.孔子在该篇的反复出现,更加凸显出德的道物二重性特征.

    庄子德充符道性物性

    朱子"尽心"章诠释中的知行问题

    江佳凤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尽心"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朱子对此章解说独到.在朱子的诠释中,知行问题因《大学》"八条目"的引入而得以显现,并作为一条潜在的致思理路引发了对此章诠释的两次改易,使"尽心"概念的诠释呈现出"知至—意诚—知至"的变化."尽心"章诠释结果并未坐实"认知地尽"的批评,反而显示了朱子对"行"之独立意义的肯定."尽心"本身即是包含知行工夫的概念.

    朱熹《孟子》尽心

    悬临与释放:笛卡尔、斯宾诺莎与存在的潜能

    雷思温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能与现实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在基督教神学的发展中,潜能概念围绕存在与非存在、存在与无的主题在上帝的超越性和内在性,以及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中得到不同方向的深化,并成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两种近代形而上学的重要思想背景.鉴于此,围绕存在的潜能问题,探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在为自然世界进行形而上学奠基时对存在潜能的不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议题.笛卡尔加强了自然世界存在的潜能性和悬临性,斯宾诺莎则将这一存在潜能完全释放于自然世界,两者在存在潜能的悬临和释放中各自走向了极致.这两种形而上学方案,都旨在刻画让一切存在得以可能的绝对能力,自然世界也因此在近代形而上学中获得了两种最具典范性的奠基形态.

    存在非存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