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和谐与差异视角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韩震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缘故,不同国家都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也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文明观,这就是文明的差异性之所在.特殊性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属性,而普遍性是作为共性的抽象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化特别强调文明之间"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而西方一神论的传统却对多样性采取否定性态度.但是,中西文明并非相互排斥的,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交流互鉴.例如,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是建立在对差异性及事物之间连续性的认识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可以与中国"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找到契合点.在和而不同的语境中,差异性不仅应该是被尊重的现实性,而且它也具有积极的生成性意义,即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和谐.本文认为,西方应该从莱布尼茨哲学汲取智慧,走尊重差异的文明交往之道.

    差异性共同性和而不同人类共同体

    何以文明:研究进路与"行为"视角

    陈忠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文明的转换期往往是文明的反思期,文明与世界文明史研究存在多种视角,行为是内嵌其中的重要线索.劳动与行为创造了人本身以及文明,反思文明史特别是早期文明史会发现,刻磨、涂层、编结,是人类创制文明的重要原型行为.刻磨即去蔽,涂层即遮蔽,编结即整合.正是以不同原型行为为基础,在原型行为的打开、创新、整合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器物文明、秩序文明、意义文明.原型行为的比例相对均衡,样态不断展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文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学基础.在现实利益、市场竞争、消费社会等语境下,原型行为及其具体展开呈现出涂层化趋势,可能导致深刻的文明危机.以行为为基础,建构更具生生性、质朴性、普惠性、生态弹性的文明,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路径意义.

    文明研究行为视角原型行为生生文明文明弹性

    青年马克思的"斯宾诺莎"问题研究

    宋一帆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的阅读可以被归结为对于"实体/偶性"的兴趣.斯宾诺莎以"内在因果性"来把握实体,以自我保存力量作为有限存在者的本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偶然"或"非存在者"的地位.政治生活就是有限者权力博弈的展开,而诸众身体与身体之间相遇总是先于特定形式的规定.这一唯物主义的理解引领马克思走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通过回溯到斯宾诺莎政治学说中所隐含的"激进民主"维度,马克思把握到了"民主"何以隐含着物质社会的维度,是内容与形式的真正统一,并且在全新的立宪权理解中向社会革命的视角敞开.

    偶遇与形式激进民主立宪权社会革命

    马克思双重批判视角下的道德客观性问题

    卢俊豪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在何种意义上是客观的?这是现代道德哲学始终难以回避的道德客观性问题.在大多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框架中,道德的客观性始终需要某个"客观"而"稳定"的权威或基础来进行担保,然而这一权威或基础不可避免地有沦为"错误"的风险.尽管已有学者开始反思和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理论形态,但他们仍未摆脱"道德理论思维"的模式去看待"道德客观性"本身.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内核及其极具革命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则有助于我们以一种重构道德客观性的方式,阐明解决道德客观性难题的关键所在——否定虚假的原则客观性,肯定真实的实践客观性.

    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道德客观性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金融资本主义的幻相逻辑批判

    宁殿霞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历史发展阶段.金融化世界既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处于变动中的"可能的世界",当两个世界的边界由于未来时间的激活而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模糊时,未来的时间就成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过渡,资本权力在这一过渡环节成功实现脱域,而且脱域的资本权力在数据、符号、景观等一系列幻相的映衬下,成为一种新的世俗化的偶像.世俗化的本质在于西方近代以来的祛魅,而金融资本主义幻相的生成是祛魅之后的返魅,即受世俗物神的统治.通过揭示金融资本主义的幻相逻辑,可以更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从而为扬弃和超越金融资本主义提供理论参考.

    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化世界世俗化的基督性幻相逻辑

    论王弼《明卦适变通爻》的注经方法与理路

    唐琳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卦适变通爻》深刻阐释了卦与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解读《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的新视角.这种视角概而言之,是以卦时与爻变一体为出发点,以"一体之变"来展开,以适时而变为核心,以指导现实生活为归旨的义理化诠释之路.自此,《周易》解释学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卦与六爻、爻象与爻象呈现为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同时又彰显了义理精神的整体,从而与汉代象数易学相区别.与此同时,《周易》呈现为一种与日用实践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

    王弼卦时爻变适时而变

    《大衍历》融通易学的文化阐释

    黄黎星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僧一行主持编制的《大衍历》,具有"制历准备充分,注重实测与验证""旁征博引典籍,进行辩证与精算""援引《周易》经典,依'大衍之数'立法"的特色,是古代易、历融通的典型实例.《大衍历》的编制,从总体思想观念到具体数值建构,都与易学文化紧密相关,体现出了哲学思想与科技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

    《大衍历》易学融通文化蕴涵

    "舜能化得象的傲":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公私之辨

    龚晓康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象为"至不仁"者,舜却"封之有庳".学者们多依据《礼记》"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的说法予以调和,但忽略了象受到了流放这一事实,而孟子之所以称舜的举措为"封",是要说明舜对象的不离不弃.王阳明从公私论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从门内之私、门外之公转至人欲之私、天理之公,认为舜之所以能化象的傲,原因在于舜从主观上承担起了对象的绝对责任,因而中断了善恶无定的循环报复;而舜对象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分判善恶的作用,从而转化并消除了奸恶.人只有破除"人欲之私"而复归"天理之公",才能达到与物同体的主客合一之境.与其说王阳明对舜化象傲的讨论化解了门内"私恩"与门外"公义"之间的困境,不如说他实现了主观上"成己"与客观上"成物"的统一.

    阳明心学舜化象傲公私之辨

    禄养与心安:陈白沙"以心为孝"思想的一种解读

    龚礼茹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白沙"以心为孝"思想的提出,与明中叶以生封死赠、丰养厚葬为标识的禄养成为孝道的理想模式有关.陈白沙从对人性的理解和现实理学的弊端重新反思孝,赋予孝以神圣意义和确切具体的责任担当.这一从心性和精神性的角度对孝的重新诠释,将士大夫对孝的关注从外在形式引向内心世界,为因坚守道义而深陷孝亲焦虑的官员提供了宽慰,并指引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实现"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陈白沙对孝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的讨论,而是回到人具体的生存位置上进行理智的认识与实践.这也表明陈白沙的心性之学并不是与实践脱节的学说,陈白沙的心性之学强调精神上的深刻反思能带来改变他人的积极力量.

    陈白沙心性之学禄养心安

    康德论"荣誉之爱"

    董滨宇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人的道德实践中,"荣誉"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在康德哲学中,有关于"荣誉"的重要论述.一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康德并不重视"荣誉",主要原因在于康德对"荣誉"拥有"双重态度",即作为道德情感的"荣誉之爱"与作为自然情感的"荣誉之欲",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康德对于"荣誉"的界定较为模糊.基于此,澄清和梳理康德对于荣誉的复杂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总体来看,康德的复杂态度主要体现在其早期著作中.而在其后期著作中,康德通过区分"道德-美德"两个不同层次,使其关于荣誉的理解更为清晰.本文将进一步针对学界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作出回应,指出作为道德情感的"荣誉之爱"虽然较为重要,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仍然属于一种附属性美德.而对于"荣誉之欲",康德则总体上持否定态度.

    荣誉之爱理性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