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变化率的影响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田艳珍崔继婷赵金芳左晓霞...
    2995-3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治疗过程中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2 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65 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均予以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治疗期间检测 NT-proBNP,计算 NT-proBNP变化率,根据出院 12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 NT-proBNP变化率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5 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随访 12个月,预后不良 19例(29。23%),预后良好 46例(70。7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Killip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变化率为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治疗 1 周内、治疗2周内 NT-proBNP变化率与病人缺血性脑卒中/TIA、年龄、心率、Killip心功能分级均存在交互作用;绘制 ROC曲线发现,治疗 1 周内、治疗 2周内NT-proBNP变化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44,0。721,对病人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接受心脉隆注射液与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 1周内、2周内NT-proBNP变化率可预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恢复情况,且NT-proBNP与心率、缺血性脑卒中/TIA、年龄等交互作用于病人预后恢复,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风险管理,以预防不良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脉隆注射液富马酸比索洛尔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预后影响因素

    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刘青敏兰泽毅宋迎刘利平...
    3001-3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20 年 8 月—2021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120 例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衰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60例。对照组、研究组分别采用西药、西药联合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NT-proBNP、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穴体外反搏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经穴体外反搏心功能

    芪苈强心胶囊与托拉塞米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塑及血清miR-210-3p、miR-423-5p的影响

    牛川冯志鹏赵连玮
    3004-3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与托拉塞米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重塑及血清 miR-210-3p、miR-423-5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 12月—2022年 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 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50例。对照组给予托拉塞米治疗,观察组采用芪苈强心胶囊与托拉塞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室重塑指标[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 miR-210-3p、血清miR-423-5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0%与 76。0%,P<0。05)。治疗前两组 IVST、LVPWT、LVMI、LVESV、LVEDV、LVEF、血清 miR-210-3p、血清 miR-423-5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IVST、LVPWT、LVESV、LVEDV、miR-210-3p、miR-423-5p均低于对照组,LVMI、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与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水平,调节血清 miR-210-3p、miR-423-5p水平。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重塑芪苈强心胶囊托拉塞米miR-210-3pmiR-423-5p

    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炎症与骨骼肌蛋白降解、肌肉力量和运动耐力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杨瑞金肖扬马涛耿倩雯...
    3008-3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炎症与肌肉萎缩相关指标(骨骼肌蛋白降解、肌肉力量和运动耐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12月本院收治的 289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测评免疫炎症指数(IFI)、肌肉萎缩相关指标,统计预后终点事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 ROC曲线最佳临界值将病人分为高 IFI组(152 例)和低 IFI组(137例),比较高IFI组与低IFI组肌肉萎缩相关指标水平及预后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分析IFI值与肌肉萎缩相关指标及预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289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IFI值为 184。68×109/L~471。84×109/L。ROC曲线显示,IFI值的最佳临界值为 296。86×109/L。高IFI组骨骼肌蛋白降解标志物 3-甲基组氨酸(3-MH)及肌肉力量指标坐位扩胸时间、卧位上举时间、站位下蹲时间、站位抬膝时间高于低 IFI组,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低于低 IF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值与骨骼肌蛋白降解标志物 3-MH及肌肉力量指标坐位扩胸时间、卧位上举时间、站位下蹲时间、站位抬膝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与 6MWT距离呈负相关(r=-0。704,P<0。05)。高 IFI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低于低 IFI组[(14。8±2。6)个月与(16。1±2。9)个月],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4,P=0。003)。结论:炎症可能是促进老年心力衰竭肌肉萎缩的重要原因,且可对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预后产生影响,增加心力衰竭病人不良预后的风险。

    心力衰竭炎症骨骼肌蛋白降解肌肉力量运动耐力预后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

    张佩佩文燕徐姝康张艺...
    3012-3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2022年 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 AHF病人 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分为未入院组和再入院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通过决策树分析,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构建危险分层系统。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营养不良、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均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5)。由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危险分层系统将所有病人分为 5个亚组:极低危组、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各风险组非计划性再入院概率分别为 7。18%、10。18%、35。89%、52。79%、65。82%。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营养不良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和风险分层,可以为AHF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急性心力衰竭老年非计划性再入院列线图风险分层

    高龄病人植入起搏器的长期安全性分析

    崔玲贺文帅
    3018-3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80岁与<80岁病人植入起搏器的临床特征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 426例病人,其中,年龄≥80岁的病人为高龄组,共 108 例(25。35%),年龄<80 岁的病人为非高龄组,共318例(74。65%),术后随访 2年。分析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特点、手术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高龄组较非高龄组男性病人居多(P<0。05),且合并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更高(P<0。05),高龄组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比例较低(P<0。05)。两组病人随访期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病人需要术前充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术后仔细护理,围术期个体化用药,出院定期随访,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不会增加,植入起搏器是安全的。

    高龄起搏器随访并发症安全性

    加味参附颗粒对心肾综合征病人心肾功能的影响

    徐槐敏刘秋江李婉萍李雪娇...
    3022-3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参附颗粒对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心肾综合征病人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0 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心肾综合征病人 7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加味参附颗粒。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33%,高于对照组的 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0%与 27。78%,P>0。05)。两组治疗前基线水平、心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参附颗粒治疗心肾综合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可更好地改善病人心功能和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心肾综合征加味参附颗粒心功能肾功能

    SGLT-2抑制剂联合依折麦布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师艳艳曾聪慧冯伟
    3027-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艾托格列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疗效。方法:选取 2021年 6月—2022年 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T2DM合并 CHD病人 144 例,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折麦布的 9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艾托格列净联合依折麦布的 54 例病人作为研究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按 1∶1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均衡样本 46 对。对比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糖脂代谢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5%与78。26%,P<0。05);治疗后研究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 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内皮素(ET)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35%与 21。7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LT-2抑制剂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T2DM合并 CHD疗效较好,可改善糖脂代谢及BMI,减轻心功能损害,降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安全性较好。

    2型糖尿病冠心病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依折麦布心功能

    儿童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许策程景民
    3031-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儿童发生心脏骤停后 3个月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 2017年 4月—2022年 3 月山西省内 500 例具有完整临床数据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导致患儿在 3 个月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且将院内和院外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独立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500 例患儿中发生心脏骤停后 3 个月内死亡 187 例,死亡率为 37。4%。单因素分析发现,心脏骤停的发生地点、患儿血压水平、瞳孔反应以及重症监护室(ICU)既往史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地点在院外、低血压、有 ICU既往史、血乳酸水平高、瞳孔反应迟钝、心肺复苏时间长的患儿死亡风险更高。结论: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患儿死亡率更高,医疗系统应采取相应措施为患儿提供更为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救治。

    心脏骤停儿童死亡率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段冠心病病人血清B族维生素与Hcy的相关性

    李燕萍郝应禄李玺臣李主云...
    3034-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青年、中年、老年)冠心病病人血清 B族维生素水平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 4月—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 188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者 213 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不同年龄段冠心病病人血清 B族维生素水平与 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 3个年龄段病人血清维生素 B6 和维生素 B9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病人中,正常对照组血清维生素 B1、B2、B6、B9 水平高于病例组(P<0。05);中年病人中,正常对照组血清维生素 B1、B2、B6、B12水平高于病例组,Hcy水平低于病例组(P<0。05);老年病人中,正常对照组血清维生素 B1、B2、B6、B9、Hcy水平高于病例组(P<0。05)。在病例组中维生素 B12与血清 Hcy水平呈负相关(r=-0。194,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维生素 B2、B12水平与 Hcy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6,-0。322,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冠心病病人血清 B族维生素水平低于健康人群,血清 Hcy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血清 Hcy水平与维生素 B12、B6 水平呈负相关。

    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B族维生素年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