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的机制

    吴艺舸殷丽君王泽乾贾思锋...
    3326-3335,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并鉴定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键基因,基于基因富集分析结合相关实验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IS相关的样本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及基因富集分析,获得关键基因与关键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相关验证。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CAO/R),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线粒体膜电位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情况进而明确细胞凋亡水平。利用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建立糖氧剥夺/复糖氧模型(OGD/R),使用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进一步验证HSYA对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GSE22255数据集发现23个显著上调的DEGs和2个显著下调的DEGs。富集分析发现其与脂多糖的反应、细胞凋亡的调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调节、分子干预信号通路相关。生物过程方面,通过建立特征基因功能网络发现,特征基因与急性炎症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脂多糖介导的反应、稳态分子的反应等功能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血红素代谢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JAK/STAT3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发挥着关键作用。筛选出JAK2/STAT3信号通路和凋亡相关通路为研究重点。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R组大鼠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和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升高(P<0。001),抑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降低(P<0。001)。HSYA干预后可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激活和神经元凋亡(P<0。01)。体外实验显示,OGD/R组JAK2/STAT3通路被磷酸化激活,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较Normal组升高(P<0。001),抑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低于Normal组(P<0。001);加入抑制剂AG490后JAK2、STAT3磷酸化程度降低(P<0。01)。与Normal组比较,OGD/R组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水平升高(P<0。001),Bcl-2表达降低(P<0。001)。HSYA抑制了神经元的凋亡(P<0。01)。结论:JAK2/STAT3信号通路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在IS后发挥着关键作用,HSYA可能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元凋亡,从而减轻脑损伤。

    缺血性脑卒中生物信息学分析羟基红花黄色素A脑缺血神经元Janus激酶2/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凋亡实验研究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乳腺癌病人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柯强陈武
    3336-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蒽环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对病人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TE)对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评估价值,STE主要包括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通过STE相关参数可评估诊断肿瘤病人化疗后心脏毒性。综述STE评估乳腺癌病人蒽环类药物化疗所导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乳腺癌综述

    微创二尖瓣成形术的研究现状

    杨少俊郭光伟李强曹策...
    3340-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科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二尖瓣成形术,相较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微创二尖瓣成形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心房颤动及伤口感染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现已逐渐成为较多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首选手术方式。目前,微创二尖瓣手术相较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手术入路及手术器械的改良,包括右胸小切口入路、胸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胸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的技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限制了微创二尖瓣技术的普及。综述微创二尖瓣成形术的研究现状。

    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成形术微创外科右胸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综述

    铁缺乏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玮杰张虹
    3343-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数临床研究采用羧基麦芽糖铁注射治疗铁缺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心力衰竭概述、铁缺乏的定义、病理生理学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病人铁缺乏的认识,为治疗提供借鉴。

    心力衰竭铁缺乏铁调素静脉治疗羧基麦芽糖综述

    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损伤的抗炎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蒋薪吉尤行宏
    3347-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针刺预处理对心肌梗死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炎效应机制。心肌缺血可通过诱导炎症反应加剧缺血损伤,其主要与炎性细胞、介质、路径相关。针刺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手段,已被证明可作为心肌缺血的预治疗方法,对缓解心肌缺血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抗炎作用也非常明显。针刺预处理在抑制心肌缺血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包括间接与直接的抗炎作用机制,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心肌缺血针刺预处理炎症反应综述

    肺动脉高压病人血清miR-221、miR-222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孔深柯张学军马培尧王鑫...
    3353-3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221(miR-221)、微小RNA-222(miR-222)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208例CHD病人,其中无PAH病人88例(CHD无PAH组),合并PAH病人120例(CHD合并PAH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对120例CHD合并PAH病人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7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21、miR-222对CHD合并PAH病人死亡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CHD合并PAH病人不良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CHD无PAH组、CHD合并PAH组血清miR-221、miR-22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HD合并PAH组血清miR-221、miR-222表达水平高于CHD无PAH组(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 亡组肺动脉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肌酐(Sc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miR-221、miR-222水平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距离(6MW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miR-221预测CHD合并PAH病人死亡的敏感度为72。09%,特异度为84。42%,截断值为3。8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血清miR-222预测CHD合并PAH病人死亡的敏感度为76。74%,特异度为79。22%,截断值为4。03,AUC为0。824;miR-221联合miR-222预测CHD合并PAH病人死亡的敏感度为81。40%,特异度为87。01%,AUC为0。8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收缩压、miR-221、miR-222是CHD合并PAH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LVEF是CHD合并PAH病人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miR-221、miR-222水平升高与CHD合并PAH病人不良预后有关。

    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微小RNA-221微小RNA-222预后

    替格瑞洛对AMI病人PCI围术期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刘莹李晓增袁莹夏小丽...
    3357-3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接受PCI手术的96例AMI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在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出院前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心肌酶谱、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随访1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出院前QT离散度低于用药前,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应单位(PRU)水平均低于用药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循环抵抗指数(IMR)均高于用药前;试验组出院前QT离散度及CFR、IMR、cTnT、cTnⅠ、CK、CK-MB、MPAR、PRU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和20。83%,P<0。05)。结论:AMI病人PCI围术期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可降低QT离散度值,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替格瑞洛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良心血管事件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

    李涵简立国刘士超贾兴泰...
    3361-3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TO的病人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CB组(98例)和DES组(11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包括12个月后靶血管病变处再狭窄、再闭塞及靶病变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CB组和DES组各61例。DCB组共78处CTO病变,其中5处进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共73处病变成功植入DCB;DES组共77处CTO病变。随访时,两组靶病变再狭窄、再闭塞及靶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与9。84%。P<0。05)。结论:DCB治疗CTO病变中效果不劣于DES,出血事件概率低于DES,提示在CTO病变中单纯采用DCB治疗可行且安全性良好。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81b-5p、lncRNA LUCAT1表达及其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

    赵庆燕周国
    3364-3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微小RNA-181b-5p(miR-181b-5p)、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癌相关转录物1(LUCAT1)表达及其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0例(观察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病人分为Ⅱ级组(34例)、Ⅲ级组(28例)和Ⅳ级组(18例);根据病人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2例)和预后不良组(28例)。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iR-181b-5p、lncRNA LUCAT1表达水平及临床资料;Pearson法分析miR-181b-5p水平与lncRNA LUCAT1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81b-5p、lncRNA LUCAT1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miR-181b-5p、lncRNA LUCAT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81b-5p水平与lncRNA LUCAT1水平呈正相关(r=0。780,尸<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81b-5p、lncRNA LUCAT1、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o血清miR-181b-5p、lncRNA LUCAT1二者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0,敏感度为89。29%,特异度为98。08%,优于单独预测(Z二者联合 vs miR-181b-5p=2。808,Z二者联合 vs lncRNA LUCAT1=3。602,P值分别为0。005,0。03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81b-5p、lncRNA LUCAT1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微小RNA-181b-5p长链非编码RNA肺癌相关转录物1预后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李倩刘媛杨旭
    3369-3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并以多因素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24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记录一般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运动恐惧将病人分为恐惧组(156例)和无恐惧组(8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运动恐惧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复自抽样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恐惧组年龄≥70岁、月经济收入<3000元、心功能分级Ⅲ级、心力衰竭病程≥3年、近1年因心力衰竭入院次数≥3次、费用支付方式为 自费及其他病人比例高于无恐惧组(P<0。01)。年龄≥70岁、月经济收入<3 000元、心功能分级Ⅲ级、心力衰竭病程≥3年、近1年因心力衰竭入院次数≥3次、费用支付方式为自费及其他均为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95%Cl(0。762,0。869)],区分度良好。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一致性良好。结论:年龄、月经济收入、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病程、近1年因心力衰竭入院次数、费用支付方式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以上述因素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运动恐惧的风险。

    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人运动恐惧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