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旬刊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Jour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Electron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左卡尼汀联合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王磊郝季春马东岳丽霞...
    2392-2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已实施PCI术的80例AMI病人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立即注射rhBNP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12h、24h、7d后,两组CK-MB、cTnⅠ、H-FABP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CK-MB、cTnⅠ、H-FABP也降低(P<0.05);用药12h、24 h、7d后,B组CK-MB、cTnⅠ、H-FABP水平均低于A组(P<0.05).用药24 h、7d后,两组MDA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且MDA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P<0.05);用药24 h、7d后,B组MDA水平均低于A组(P<0.05);用药24 h、7d后,两组SOD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且SOD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升高;用药24 h、7d后,B组SOD水平均高于A组(P<0.05).用药7d后,两组LVMI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且B组LVMI低于A组(P<0.05);两组LVEDV、LVEF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P<0.05),且B组LVEDV、LVEF均大于A组(P<0.05).B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左卡尼汀联合rhBNP对减轻AMI病人PCI后心肌血流再灌注损伤程度具有积极意义,可减少心肌损伤,增强心肌抗氧化功能,从而促进左心功能恢复,并减少MACE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卡尼汀重组人脑利钠肽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

    益气逐瘀汤对PCI术后康复病人生活质量、血清炎性因子及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影响

    王琴琴余宏斌
    2396-2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逐瘀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康复病人生活质量、血清炎性因子及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就诊的92例PCI术后康复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逐瘀汤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6MWT、LVEF、SAQ评分及CQQC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Gal-3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al-3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 西医规范基础治疗联合益气逐瘀汤能够抑制PCI术后康复病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益气逐瘀汤生活质量心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半乳糖凝集素-3

    血清乳酸水平对LVEF降低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

    刘云升
    2400-2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乳酸水平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85例LVEF降低的AHF病人根据入院时血清乳酸水平分为低乳酸组(<2 mmol/L,48例)和高乳酸组(≥2 mmol/L,37例).观察两组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再住院与死亡情况,并分析血清乳酸水平对LVEF降低的AHF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低乳酸组LVEF高于高乳酸组,二尖瓣E峰流速与A峰流速比值(E/A)低于高乳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F病人基线血清乳酸水平≥2mmol/L与随访期再住院风险增加有关.LVEF、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心血管事件死亡增加有关.结论 LVEF降低的AHF病人入院时较高乳酸水平与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再住院风险增高有关.

    急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乳酸心血管事件预后

    心电图Tp-Te、 Tp-Tec、 QTc、 Tp-Te/QT比值与AMI病人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林茹秀符艾文欧哲聪
    2403-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Tp-Te与QT间期的比值(Tp-Te/QT)与AMI病人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AMI病人80例,将48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人作为研究组,32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并分析急性期Tp-Te、Tp-Tec、QTc、Tp-Te/QT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Tn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期Tp-Te、Tp-Tec、QTc、TFp-Te/QT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研究组急性期Tp-Te、Tp-Tec、QTc、Tp-Te/Q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MI病人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电图Tp-Te、Tp-Tec、QTc、Tp-Te/Q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8、0.474、0.246、0.243,P均<0.05).结论 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AMI病人心功能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电图Tp-Te、Tp-Tec、QTc、Tp-Te/QT有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相关性

    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武琦顾成圻孟泽军刘雅娜...
    2405-2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以评估主动电极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120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分为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术中、术后3个月分别测定起搏闽值、电极阻抗;并观察术后电极脱位、心肌穿孔、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主动电极组术中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均高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心房、心室起搏阈值与被动电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电极组术中心房、心室电极阻抗高于被动电极组(P<0.05);术后3个月心房、心室电极阻抗与被动电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电极组有2例脱位(心房、心室各1例),主动电极组未发生电极脱位、心肌穿孔、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稳定,且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主动电极被动电极起搏参数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磷代谢紊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李慧刘文媛张光王红爱...
    2408-2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病人磷代谢紊乱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CAPD病人261例,分为LVH组和无LVH组.比较LVH组和无LVH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超声检测指标.分析磷代谢紊乱与LVH的关系.结果 LVH组高血压比例、收缩压、脉压、透析龄、血磷、钙磷乘积(Ca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蛋白(ALB)水平均高于无LVH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舒张压、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尿素、血肌酐、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钙、校正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呈正相关(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磷、iPTH、收缩压是CAPD病人发生LVH的危险因素.结论 CAPD病人磷代谢紊乱与LVH有关.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左心室肥厚磷代谢紊乱相关性

    GRACE评分和HEART评分用于急诊胸痛高危人群预后的临床价值比较

    杨春兰林文佳
    2411-2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心脏评分法(HEART)评分对急诊胸痛高危人群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36例急诊胸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30d内是否发生MACE分组,其中未发生MACE病人(500例)设为A组,发生MACE病人(36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0 d内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RACE评分和HEART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B组年龄、HEART评分及GRACE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HEART评分是急诊胸痛病人30 d内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RACE评分预测急诊胸痛病人30 d内MAC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HEART评分预测急诊胸痛病人30 d内MACE发生的AUC为0.84;HEART评分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30 d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ART评分较GRACE评分可更准确地预测急诊胸痛高危人群MACE发生风险.

    急诊胸痛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HEART评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后预测价值

    CYP11B2、APOA5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的关系

    陈昭喆简立国宋亚辉谢秀乐...
    2414-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载脂蛋白A5(APOA5)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人200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YP11B2、APOA5基因多态性.结果 两组CYP11B2、APOAT5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YP11B2、APOAT5等位基因C比例分别为34.00%和3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分级越高,病人CYP11B2、APOA5基因型CC+TC型比例越高(P<0.05),其中高血压分级3级病人CYP11 B2、APOA5基因型CC+TC型比例分别为76.92%、78.85%,明显高于高血压分级1级和2级病人(P<0.05).结论 CYP11B2、APOA5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老年高血压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高血压醛固酮合成酶载脂蛋白A5基因多态性老年

    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对高血压病人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影响

    高丽红杨保仲刘思敏井子夜...
    2417-2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对高血压病人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高血压病人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40例)与利多卡因组(40例).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经气管内分别给予两组病人右美托咪定0.5 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记录给药时(D0)、给药后5 min(D1)、给药后10 min(D2)、给药后15 min(D3)以及拔管时(T0)、拔管后1 min(T1)、拔管后2 min(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病人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T0、T1、T2、T3、T4时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并观察病人拔管时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屏气、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记录病人的拔管时间和拔管后的镇静评分.结果 在T0、T1、T2时,两组心率、MAP均较基础值上升,但右美托咪定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与利多卡因组相比拔管时间未延长,但右美托咪定组镇静分级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气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管前经气道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均能一定程度减轻病人拔管反应,并降低拔管引起的不良反应,且经气道给予右美托咪定效果更佳.

    高血压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反应喉部反应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血流动力学

    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在预防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马迎辉周志明魏金玲刘新...
    2421-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病人2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5例.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与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出血预防护理.观察两组围术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出血严重程度、出血停止时间、再出血率、住院时间;调查两组消化道出血病人术后服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依从率.结果 观察组PCl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5例,对照组PCI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10例,两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病人随访3个月、6个月时服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用于指导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出血预防护理,可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缩短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提高出血病人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服药依从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