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jiaoxuedacankao@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品鉴《陋室铭》中刘禹锡的豪情壮志

    张来凤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陋室铭》一文展现了作者刘禹锡历尽千帆、看透人生的淡定与从容,展现出了他坚韧和顽强的品格,体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充实与丰盈,诸此种种,都源于其"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豪情壮志.以刘禹锡的豪情壮志为线索,通过深度探析和关系梳理,逐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历经波折后的从容与洒脱.

    刘禹锡《陋室铭》文本解析豪情壮志

    朱自清《春》生命体验认识的解读

    杨春英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自清的《春》,作家以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视角、郁勃的情感,突出"春"这一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所独具的蓬勃的生命力量.这一时期,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婚姻美满,喜得贵子,事业有成.他的"春",不仅是外部世界万物逢春的盎然生机,更是自身理想丰盈、生活完满的写照.从朱自清《春》的景情关系、创作手法、写作动机三个方面,对《春》中内蕴的作者对于自然、人生的生命体验认识进行解读,剖析作家寄寓其中别具一格的独立意志与自由精神.

    朱自清自我生命意识《春》生命体验

    从"道具"角度解读文章主题——以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谈爱志
    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的叔叔于勒》运用书信、轮船、牡蛎、铜子四个"道具",多角度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真切呼唤.

    道具书信轮船牡蛎铜子

    《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与父角色的异同及表征

    张蓉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发现课文中母亲与父亲这两个角色,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虚伪这一特质在父亲和母亲身上均有体现;而母亲的直率性格与父亲的含蓄、犹豫不决形成了鲜明对比.父亲与母亲的异同映射出人性的复杂性,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审视问题,同样能发现两难的抉择.若要对故事的发展抱有美好期待,除了期盼于勒真正拥有财富外,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我"这样的家庭看到更多希望.

    《我的叔叔于勒》比较研究法人物异同人性

    谈《虞美人》的抒情逻辑与修辞技巧

    王宏哲
    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李煜的经典词作《虞美人》,从抒情逻辑维度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对比与对照、递进与回环等艺术手法,从修辞技巧维度探讨比喻与象征、对仗与平仄、叙事与抒情,揭示词作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复杂内涵,以及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增强了词的表达力.

    李煜《虞美人》抒情逻辑修辞技巧

    自由之诗背后的苦难与快慰——读《峨日朵雪峰之侧》

    王瑞雪
    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自由体诗歌,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歌时,要透过其自由的表达方式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既复杂且细微的情思,要站在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哲理.其中,"苦难"与"快慰"是两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诗中所描绘的"苦难",难以通过浮光掠影式的解读真正领悟,需要基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去深入感悟;"快慰"的价值则是巨大的,因为"快慰"的存在,作者心中的火焰便不会熄灭;同样因为"快慰",即便作者未能等来雄鹰和雪豹,但生活在崖壁上的小蜘蛛,依然能让作者感受到生命中那一丝光亮.对这首诗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自由诗不仅体现在诗歌形式上的自由,更蕴含了作者通过自由诗体所展现的对自由的深切追求.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苦难快慰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作者的"匠心"

    张剑
    8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评论的解读,既需通过新闻本身把握评论的意图,也需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构思匠心.在解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切莫局限于文本,而应重视作者在行文中展现的独特"匠心".文中对工匠精神的每一处描绘,均彰显了作者在理解、表达此精神并寻求共鸣上的匠心独运,进而赋予文本实用价值;作者以美的笔触构建语言,在激发读者共鸣与思考的同时,也为读者预留了诸多自主构建却紧扣文章主旨的想象空间.作为面向高中生的文本解读,作者的匠心不可小觑,唯有洞悉此匠心,方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材分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匠心

    微言有大义——解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侯芳梓
    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根据屠呦呦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发表的论文编写而成.这一获奖感言虽具磅礴之气,但在解读时,我们可从"微言"中探寻其深意.在解读"微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体现的科学品质、语言力量与人类道义.研究与实践证明,以"微言"概括并寻求其"大义",是文本解读的重要视角,是感受作者心声的重要途径,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微言大义

    "探界"意蕴再探索

    李林
    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探界者"钟扬》一文,当我们将解读的视角聚焦于"探界"这一关键词时,"界"与"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对这些韵味的深入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材中的价值.理解"界",需回归课文,从文本的细腻描绘中体会"界"所涵盖的既有范畴,以及钟扬"探界"的非凡意义.钟扬的"探",既是对科学研究的深入追求,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他的"探"不仅是科研团队的努力,更是这个时代所有人应具备的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若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界",并带着积极的心态去探索,那么人人皆可成为新时代的"探界"者.

    《"探界者"钟扬》

    课程文化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研究

    翁建红
    9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教材是课程资源的物化形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基于学科的属性,它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共通性.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政治文化、传统道德文化和审美文化三个方面做一些阐述与总结,旨在为教师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语文教材带来一些启示.

    课程文化高中语文教材研究